创新药ETF追随者公募比例创近十年新低。
医药仓位占公募基金的比例创2013以来近十年新低!而且公募基金的配药意愿已经低迷了一年多!医药行业估值不足25倍,处于行业近十年来相对较低的区域。
医药,过去被市场追捧的黄金赛道,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调整,被贴上了估值底和机构配置底的标签。
同时,医药股的投资价值也被券商反复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推荐。
自4月份反弹以来,新能源势头凶猛,那么谁会是它的接班人,会是医药吗?三季度机构会加大医药股的配置吗?我们应该准备上车吗?
一个创新药物交易所交易基金的错误追随者。
2020年4月10日,银华基金创新药物ETF正式上市。当日开盘价1.043元,收盘价1.028元,最低价1.021元。全天成交额超过1.2亿元。
投资者老王(化名)当天试了一下,买了几千份。
在老王的记忆中,当时的医药是牛市,被很多忠实粉丝称为永远的机会。当时市场上流行一种说法:如果说医药板块是a股的黄金赛道,那么创新药就是黄金赛道中的核心资产。
失望之余,在随后的4个月里,创新药ETF的成交价触及了当年8月6日上市以来的最高点1.638元。但是,老王没有选择卖掉。医药一直是牛股的集中营,他还是想观望一下。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0,a股4860只前15名股票中,出现了云南白药、片仔癀、长春高科、恒瑞医药。
或许买的份额并不多。老王渐渐忘记了账户里的创新药ETF,误成了持有创新药ETF两年多的坚守者。
截至2022年8月10,创新药ETF收盘价为0.975元,老王的投资已经出现亏损。但面对医药股自2021下半年以来的持续调整,以及一年多的创纪录低迷周期,面对当前医药股持有者的脆弱心态,坐了三波过山车的老王并不担心。
除了目前火热的赛道新能源,我觉得医药长期来看一直是朝阳产业,但现在不是风口,老王告诉记者。
对于目前的创新药,融通健保基金经理姜秀雷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创新药之前一直受到市场和机构的关注,主要是大家看到药企有明显的产出效应。但市场后来发现,创新药也会受到医保谈判降价的影响。此外,市场对创新药的持续研发和产出能力也存在担忧。目前市场对创新药过于悲观,因为创新药从研发到产出需要时间和成本,但总会有一些结果。
博时基金股票投资基金经理张虹在微信上表示,a股投资者目前正在首次经历创新药物投资周期。过去,我们认为创新医药行业可能不是周期性的,将继续其快速和向上的发展势头。比如中国在2017加入ICH,也让我们对创新药的投入保持乐观。当时我们预测中国创新药5-10年走向世界。
在张虹看来,基于上述预期,我国创新药投资出现了两个发展周期,包括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首先是工业周期。中国真正创新药物的崛起需要一个过程,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波折。第二是投资周期。鉴于创新药市场的良好预期,导致了短期的泡沫。2020年创新药市场泡沫达到顶峰,2021年创新药投入开始回落,导致市场情绪悲观。在内需的状态下,创新药的投入仍然是大趋势。只是目前创新药是周期成长股,正在进行一定的回调。最近全球创新药资产在缩水,美股的创新药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回调。
公共分配药品的比例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新低。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TMT、金融地产、医药进入主动偏股基金主力名单。从减仓幅度来看,医药仅次于电子,成为减仓榜第二名。
据中信证券医药研究团队统计,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中药股占全部基金的比例为10.3%,同比下降4.5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53个百分点。主题医药基金中中药股的仓位占比为96.95%;扣除医药基金,医药股占市场整体的比重为6.03%,同比下降4.29%,环比下降0.73%,为2013以来最低。
兴业证券医药研究团队此前撰文指出,回顾过去,医药股剔除医药基金的占比跌至历史底部水平1Q4,2022Q1相对稳定后Q2进一步下降。
毋庸置疑,上述一系列数据显示,医药板块普遍超配,扣除医药基金后配置不足,远低于2014年峰值仓位20%的水平。
确实,券商在提醒我们,机构里的医药配置很低。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中信证券医药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显示,医药板块资金持仓已达历史底部,疫情防控背景下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的CXO、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相关热点领域和领域配置相对集中,但整体估值中枢同比大幅下移,处于近年估值底部。
从个股来看,公募基金医药继续关注龙头地位。2022年二季度末,本基金公开募集的医药股数量为207只,较2022年一季度末减少465,438+0只。2022年二季度末,基金持股数量最多的前三只股票分别是药明康德、迈瑞医疗和爱尔眼科,机构抱团现象依然明显。100多只基金持有13只股票,50多只基金持有23只股票。市值最大的前三只股票分别是药明康德、迈瑞医疗和爱尔眼科,与基金数量最多的前三只股票排名相同;从持股占流通股比例来看,2022年二季度末基金持仓占流通股比例前三的股票分别是:九州药业、领养股份、老虎医药。机构持有流通股比例较大的公司多为行业龙头企业,受国内政策变化影响较小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型企业。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与此同时,选择减持医药股的不仅仅是公募基金。北上资金也选择了同样的动作。兴业证券策略团队研究发现,对比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和北上资金对各行业的增减比例,公募和外资均选择同时减仓医药、银行和电子板块。
公募医药的地位已经被压抑了1多年。
公募基金配置医药股再创新低,背后是医药股的持续低迷。
被众多机构看好的药明康德(SH603259,股价94.51元,市值2795亿元),自2021日股价在160元/股上方后,开始了下跌模式,今年2月中旬最低逼近80元/股,幅度最大。截至2022年8月11,该股收盘价为94.51元/股。
志飞生物(SZ300122,股价99.02元,市值1584亿元)在2020年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上涨了3.74倍,在2021的5月份一度刷出230.69元/股。现在虽然在8月11上涨了6.55%,但这只曾经的牛股的收盘价只有99.02元/股。
连续回调也反映出机构对医药股的热情下降。
融通医疗保健基金经理蒋秀雷在电话中告诉全国商报记者,分析医药板块过去10年的机构持仓情况后,配置意愿明显偏低的时期大概有四个:一个是2010Q3到2011,另一个是2014q 1。
那么,从上述时间段来看,自2021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的配药意愿已经低迷了一年多,持续时间超过了之前的三倍。
姜秀雷进一步分析说,综上所述,历史上前三次分配偏低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但很多时候,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基金经理姜秀雷介绍,第一阶段为:2010q 3-2011q 1。资金配置意愿低主要是因为双信封为代表的竞价限价政策。在此之前,2009年医保目录的扩容带来医药板块业绩的整体加速,同时伴随着医疗总持仓从不足5%快速增长至近15%。但“2010Q3安徽双信封”的实施,启动了机构化招聘和降价,使得市场对医药行业盈利能力的信心受挫。
第二阶段为:2014q 1-2014q 4,主要是由于高持仓集中度背景下的市场风格切换。2012以来,医药经历了一次明显的配置升级(主要得益于招标限价政策的整改和卫生部招商政策的推动,医药板块自2012Q1见底以来业绩快速回升)。此时全基医药持仓水平已经达到历史高位17%左右,市场逐渐进入牛市环境,医药当时还是防御性板块。另外,2014打击医疗领域商业贿赂可能也有一些原因(GSK商业贿赂引发)。
第三阶段是:2016Q3-2017Q3。这个阶段是一系列改革政策密集出台的阶段,同时医药板块利润增速在2015之后有所下降。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有两票制、取消药品加成、一致性评价等,对医药行业尤其是流通和医药板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周期股的好阶段,医药配置水平持续下降。
第四阶段是:5月2021至今。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整个医药板块前期涨了不少,也需要消化涨得太快的估值;二是近两年市场对新能源赛道的关注度提高,医药行业热度也有所降温;第三,疫情的出现加速了医药的行情,投资者对疫情常态化的现象有了更多的认知。
博时基金股票三部基金经理张虹认为,医药板块经历了2016和2018的下跌。2016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短期逻辑不清晰。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2015市场之后,医学直到2017才找到新的逻辑。mdash创新升级。但2018由于医保局实施带量采购,市场对医药板块的长期空间存在争议。但2019,市场立刻聚焦医疗创新+消费的大逻辑,板块重回上涨趋势。
等待东风:政策催化剂
市场热议的是,除了机构底,医药股正在经历估值底。
统计显示,最近10年以来,申万医药整体板块估值中枢为37.62,最高值为2015年6月74.37,最低值为2022年5月24日22.66。
据东冠证券医药研究团队统计,截至2022年8月5日,SW医药生物行业整体PE(TTM,不含负值)约为24.6倍,低于2012以来行业估值中枢,位于67%。相对于沪深300整体PE溢价率为115.2%,是沪深300自2012以来溢价率中枢的54%。目前估值处于行业近十年来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级市场上,医药指数经过2019和2020年的牛市后,在2021和1-2022年7月涨跌为负,为-23.1%。从月度表现来看,2022年以来,申万医药指数也是涨少跌多。申万医药指数在6月份反弹后,7月份申万医药指数下跌了7.5%。
某券商资深医药分析师在微信上对记者表示,我认为医药确实是一个被低估的时间,可能缺乏明显的政策催化剂,但从绝对股价、估值和机构配置比例来看,相对较低。
你上车后去哪里?
现在三重底叠加在医药股上。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准备上车了?如果我能上车,我应该去哪里?
东吴证券分析师朱国光认为,主流市场策略分析大多看好医药板块,主要是因为医药板块及其估值处于近十年的低位。虽然宽济增加了医药板块,但占比还是有限,主要是消费医疗和科研服务板块比较贵。三季报市场与估值的切换有望迎来共振。
蒋秀雷告诉记者,如果对比历史,从整个季度来看,医药行业总共有6次超配。6次超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行业整体向上的景气度,以及其刚需属性带来的熊市避风港效应,如2008年二季度、2015二季度;第三是供给侧大繁荣和个股上涨带来的高繁荣。比如2012的第二季度和2019、2020这两年。这六次超配也带来了行业自身的高估,但医药行业不同于消费品行业,有长期影响政策的因素。从现在来看,医保局采购等政策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正常。
纵观医药股近几年的牛市,投资者会发现,其投资逻辑的主线是抓住主赛道的头部公司,而自2021下半年以来,个股的性价比变得更加重要。从2022年6月开始,医学的修复进程似乎开始了,但并不乐观。
未来医药投资有四条主线。姜秀雷认为,第一个是政策,比如中医。目前很多国企改革的对象都集中在中药板块。过去中药的主要逻辑是提升估值,中药板块整体利润增速并没有明显改善。现在来看,中药部分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如中药配方颗粒、明星中药单品等,未来业绩增速有望提升。
第二是科技。目前市值小、单品大的公司反弹较多。国内a股市场,创新药从之前的悲观预期逐渐缓解,现在已经出现拐点。中长期来看,我们更关注平台型、服务创新药的公司,产品管道和大单品能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公司。
第三线是成长,也是近期医疗反弹的主力,包括CXO等耗材,科研轨道眼科,医疗基建新品。
第四条主线是恢复,比如流感疫苗、特殊医疗服务、特殊生物药物。这些品种之前被低估,有估值提升的需求。
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张虹也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大白马的新旧交替带来了整个医药行业的活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张虹表示,未来我们认为医疗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医疗消费符合历史发展,包括中医消费品和个人护理,符合中等收入群体普遍能够承受的消费。这种消费的兴起也会给整个医药行业带来机会;第二,需要关注真正本土科技创新的内容,或者国内一些替代产业,比如高端制造、精密制造等;第三,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优势,比如CXO的CDMO,包括一些低端制造业,比如原材料和简单耗材。
张虹预测,这三个方向都有可能出现好的公司,可以找到未来五年符合投资预期的白马股。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新闻,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