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摆脱落后的经济,中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从65438年到0952年,全国人均GNP刚刚超过50美元,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83.5%,农业净产值比重为70%。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农业必然成为工业化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据估算,在1979之前的29年里,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约4500亿元的资金。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来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问题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已经落后,无法改善。不仅如此,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体制还阻碍了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实际上被排斥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和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不平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劣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上仍不平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导致工农业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仍然悬殊。
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答案是肯定的。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5438美元+0,000,农业和非农产业产出结构约为15:85,农业和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约为50: 50,城镇化水平为40%。这四项指标表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战前日本处于以农业支撑工业的阶段,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转向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韩国在60年代中期之前也从农业部门提取工业化资本,从60年代后期开始保护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不仅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有关,也是由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中国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民安居乐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稳定健康的局面,广大农民才能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基础,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我们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增强国家政权基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从农业反哺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实质是处理好对农民“取”与“给”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加深入农村,惠及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