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有1300年的历史,但为什么它在60多年前就完全消失了呢?

我看不懂传世对联,只能看柱廊上的对联。我找不到更慷慨的恩怨,只有几个可以凭吊和休憩的亭子。不再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敬畏而坐的山川湖泊。——余

桥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桥连接岸与岸,衍生了多少爱恨情仇,上演着相遇与分离的故事。“灞桥刘阳年年恨”是无数的悲伤,“二十四桥还在”是国破家亡,“牛郎织女渡河”是记忆中波澜壮阔的神话传说...

现实中,大桥也以其优美的曲线勾勒出迷人的风景,或雄伟或优美的姿态吸引着无数游客。雪后西湖断桥,二十四桥月夜,还有今天要讨论的桥——赵州桥,一座有1300年历史的古桥,60年前消失了。

第一,教科书中的赵州桥

说起赵州桥,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那座屹立千年、历经风霜的古桥。课本上对赵州桥的描述只有几百字,却让年幼的孩子们深深记住了这座没有柱子,却用心灵手巧顶住了洪水的雄伟大桥。初中历史书上也简单提到过赵州桥,称其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在教科书的描述中,这座桥结构奇特,雕刻精美。由于篇幅的原因,这些文章没有进一步描述这座有太多故事要讲,太多伤痕要关注的桥。它的完成,它的辉煌,它的孤独,它的无奈,它的沮丧,关于它的一切,至今还不太了解。面对这座从历史走来的桥梁,当代人需要把耳朵贴近它冰冷的钻石,听听它在过去是多么的蓬勃,在现在又是多么的无奈。

二、把羊变成石头的传说

在隋朝,从595年到605年,一个名叫李春的能工巧匠被政府任命修建赵州桥。奇迹和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李春设计之初,头脑清醒,心中萌生出一个绝妙的方案:不采用传统拱桥使用的填砂结构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敞肩拱”这种新桥型。这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个“开肩拱”结构,其独创性可见一斑。

在建设中,李春充分考虑了干旱冬季的水文条件和渭河周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他就地取材,用渭河附近特有的蓝灰色砂岩作为桥体,免去了工人来回搬运石头的痛苦。他考虑周到,改进了“垂直平行砌筑法”。他一丝不苟,独具匠心,命令工匠在桥上雕刻精美的雕塑...

最后,一座平弧形的单孔敞肩石拱桥,凝聚了建筑、科学、艺术之美,跃过渭河。它长50.82米,直径37.02米,高7.23米。凡是亲眼见过赵州桥的人都忘不了它的美:完美的弧线如彩虹般划过天空,与周围的环境渲染成一幅水墨画;细看桥的线条,浑厚有力,艺术风格奔放洒脱,使人想起雍容华贵、朝气蓬勃的隋朝。

因为赵州桥是如此的精致,甚至有这样一个瑰丽的神话传说:工匠大师鲁班化羊为石,一夜之间建成了这座桥。张和柴郡主知道后,故意用很重的负荷来测试这座桥。张怀日月,柴主担五岳,桥摇摇欲坠。鲁班一看,双手撑桥,桥得以保存。当地人把对赵州桥的爱升华为神灵,可见赵州桥的精彩。

第三,繁荣与衰落的交织

不难想象,赵州桥是如何滋润两岸人民的。透过沉重的时光,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赵州桥川流不息的交通,叫卖声、噪音、划桨声、水流声交织成一曲国泰民安的乐章。

宋朝时,宋哲宗特意将其命名为“安济桥”,可见一代帝王也非常重视赵州桥安史姬敏的贡献。古往今来,坐落在河上的赵州桥以其坚固的桥梁让许多悠闲的路人受益匪浅。而赵州桥不负众望,28个独立承压拱券从不倾斜,经受了1300多年的风霜雨露。

65438年9月30日,我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赴赵县考察。他的结论并不乐观:桥有危险,桥体状况堪忧。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赵州桥经历了十次洪水、八次战争和无数次地震灾害。它能屹立千年,是无与伦比的奇迹。比赵州桥小700年的法国赛雷桥已经在1809年被摧毁了。

但在战争时期,没有人关注这座古桥。直到1954,人们才开始修复赵州桥。但正是这次手术修复,给赵州桥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创伤。桥是从里到外翻修的,造桥技术和雕刻技艺都没了。空有“崭新”之名,却赶走了见证千年风雨的古老而珍贵的赵州桥。

就连梁思成先生也忍不住为自己惋惜。毕竟负责翻新的队伍把旧桥上的石板全部换掉了。旧桥的魅力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只能望着新桥来悼念早已逝去的赵州桥。

标签

赵州桥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确实令人遗憾,但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赵州桥”注定要被文物修复。比如四川安岳的石窟,有10多万尊佛像,唐代造型宏伟,宋代彩绘精美。可惜野蛮重绘后的佛像面目全非,红唇白牙,毫无古朴肃穆之气,让人摇头笑叹。

一方面,中国很幸运,人们更加重视文物。五千年来,中国有太多的历史需要妥善保存,太多的史料里,都饱含着我们祖先的心血。近年来《我在修文物》《国宝》等关于文物的影视节目的火,正是因为中国人在重拾祖先的遗产,在弘扬我们中华文明,在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旗帜。

另一方面,应该更加注意保存文物遗迹的美。断臂女神维也纳的雕塑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可见废墟反映了历史的黄昏。只有保留这种畸形,才能捕捉到历史的痕迹。现代人不能苛求完美,或者一味追求旅游效益,把真的文物变成假的。只有倾听文物的声音,了解文物的文化和历史,才能真正保护文物。

总之,废墟是一个无声的历史故事。以保护为目的的翻新,人们无能为力,但要保持文物的难得魅力。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坐在宁静的湖光山色中,感受到历史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