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历史偏见,赵括的军事水平如何?

赵括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他不是一个战士。一方面,他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倒背如流的兵法,却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作为理论支撑。所以不能灵活学习和使用,不能因地制宜。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马夫子赵奢的儿子,自幼随父学习兵法,并对此非常感兴趣。据史书记载,他谈到没有人能打败他,甚至他的父亲也比不上他。他在和人谈兵法的时候,能够按照兵法来排兵布阵,别人都无言以对。他的母亲高兴地称赞他,但他的父亲马福君赵奢说:“战争是生死之道。如果阔二这么轻易就谈兵法,会毁了很多士兵的一生。如果赵不用他,他就会被打败。”

其实父亲能理解,赵括作为儿子,对兵法理解得如此透彻,自然是高兴的。军人,国家大事,生死之地,生存之道,必须遵守。战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数万将士的生命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世界大势,不能只评论兵法。

首先,

士兵很狡猾。能则不能,用则不能。你所知道的,很难知道。如果赵括把一切都建立在孙子兵法上,那么熟悉孙子兵法的人很容易看出他的意图,而一旦敌人看出他在战争中的作战意图,那将是致命的。因为,敌人了解你,他可以百战百胜。

其次,《孙子兵法》有云:兵不可测,水不可测。能因敌之变而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的灵魂是灵活学习和运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需要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一个将军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陷入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懂得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

但是,历史已经验证了赵奢的预言。当秦带韩赴宴时,上党县令把宴会献给了赵。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无名小卒的决定,居然把秦和赵推向了决战之路,一场影响战国局势的战争就这样拉开了。

秦、赵因为党争,把久拖不决的长平防线推到了风口浪尖。表面上,秦军以葛望为将军,但真正的统帅是生病的白起。秦丞相范雎用离间的手段迫使赵王撤换了隐居在昌平百里石长城风景区多年的廉颇,而新任大将正是羽翼未丰的赵括。就像赵奢说的,历史的结局是赵括以失败告终,不仅付出了赵40万人的生命,也终结了赵的霸权。从此,没有一个诸侯国能与秦国抗衡。

如果抛开历史偏见,赵括的失败有以下原因;1.秦国和赵国的国力因素赵国为什么要撤换驻守昌平多年的廉颇?是因为多年来赵国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粮草难以供给前线。虽然秦国也消耗了不少国力,但是秦国拥有富饶的巴蜀之地,可以为长平战场投入大量的粮草。

2.君主是否英明当田雷利用百里石长城科学点等地形围困赵括时,秦军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秦国的项老人亲自到河内去征服15岁以上的男人,为人民提高一个称号。与秦的积极参与相比,赵似乎无所事事,只是在长平前线等待军报。此外,在战争开始时,赵浩棋任命一个从未当过兵的人来指挥全国的士兵,这也使整个赵国的命运岌岌可危,显示了他的赌徒性格。

3.赵括的对手太强了。相比赵括的初出茅庐,他毫无实战经验,而田雷却老成持重。他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声名远扬,令诸侯闻风丧胆。田雷违背常识,并以其尖刻而闻名。他指挥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灭敌人的国力。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战国时期,各国因为战争损失了两百多万人,而田雷指挥的这场战争死亡人数超过了一百万。

4.赵括缺乏实战经验,不够稳重。赵括虽然军事理论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战役之前,他从未指挥过战争。面对军事素养和实战经验都超过他百倍的田雷,赵括自然难以招架。另外,赵括并没有坦然面对失败,而是在胜负已定的时候自杀道歉,缺乏一个军事家的沉稳。

失败者总是错的。从古至今,失败者一直为后人所诟病。但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不是以成败论英雄。抛开历史偏见,就赵括的军事水平而言,他有丰富的军事理论,但他不是战士。他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支持他的军事理论。但长平一战的失利并不是赵括一人造成的,而是与两国的部署和国力密切相关。长平战场上,赵括率领的赵也消耗了秦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至少在秦军援军到来之前,赵括和是在进行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