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简笔画材料

元宵节简笔画材料

正月是农历正月,古人把“夜”称为“夜”。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节”的说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自古以来,元宵节的习俗就以看灯这种热烈喜庆的习俗为主。以下为您带来元宵节简笔画资料,欢迎您参考!

元宵节习俗: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流行的民间群众表演。高跷原本属于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中国,高跷最早出现在《列子·傅说》:“宋代有子兰者,用其技干宋元。宋元时期召见,看其技艺。有两枝长其身两倍,属其胫,齐头并进,使七剑重叠跳跃。五剑常在空中,袁俊大惊,赐金帛。”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跷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已经流行。

表演者不仅可以用绑在脚上的长木头走路,还可以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高跷、跑高跷三种,最高的有十几尺。据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都是用木头做的。在刨好的木棍中间做一个支撑点,用来放脚,然后用绳子绑在腿上。

表演者踩高跷时可以舞剑、劈叉、跳凳、跨桌、跳秧歌。北方高跷秧歌中,人物有渔夫、媒人、傻儿子、二哥、道士、和尚等。

表演者滑稽的表演能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在南方,高跷扮演着传统戏曲的角色,包括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和小丑。他们边表演边唱歌,热闹,自娱自乐。

据说这种踩高跷的形式最初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作食物,在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踩高跷活动。

社会影响

文化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适应了中国广大人民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在物质生活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节日有很多独特的食物。在元宵节,全家人一起吃汤圆。“汤圆”的声音类似于“团圆”,象征着团圆与和谐。[48]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一场全民狂欢,人人参与,人人享受。【49】古代元宵节,因为开禁,人多拥挤,男女相遇,容易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不绝于耳。[49]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群众娱乐,但它的社会文化意义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宗教活动,祈求神灵保佑。[50]在佛教教义中,光有许多神奇的功能。“一灯可破千年黑暗”,灯可破世间黑暗,显佛光,除众生烦恼。梁健文帝的诗《正月初八燃灯》描述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况,“灯王”指的就是释迦牟尼。敦煌文献中的《太子道经》将释迦牟尼描述为“宝灯之王”,“身上燃灯千盏”。佛教通过元宵节等活动进入民间,直接将许多文化元素引入中国传统节日,使其成为中国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3]元宵节也是寻子的节日。宋代陈的《岁书》卷十二《偷灯》解释当时人们为什么在元宵节偷灯时说:“一片云,谁偷灯,谁就是男人的吉兆。”这里“光”的谐音是“丁”,是男性。这样看来,偷灯象征着儿子的诞生,偷灯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延续下去。同理,看花灯也有寻子的意思。所以古代女性以这个理由出门看灯,是有道理的。[49-50]

节日文化没有国界,比如春节和元宵节。上亿人的热情、豪爽、张扬,可以和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相提并论。[49]

按购置价格计算的价值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导佛教时,正逢蔡澄从印度回国求佛,说印度莫哈陀每逢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贡舍利,是参加佛教的吉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庙里“燃灯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烧灯笼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51]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无论元宵节、灯笼、烟花怎么变,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习俗始终不变。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永远是人们不断割舍的感情。[52]

经济价值

元宵节临近,灯笼、饺子、烟花生意红火,山东省日照市的“元宵经济”蒸蒸日上。[53]商家吹响元宵节经济“集结号”[54]。2011二月17是元宵节。每个市民都在努力抓住春节的尾巴,在元宵节享受年味。元宵节来了,节日经济又被搅起来,酒店爆满,超市元宵热销。近几年,一些春节没时间聚一聚的同事、亲戚、朋友,以元宵节为契机,一起聚餐,大大提高了元宵节酒店的预订率。元宵节点的饭几乎不比年夜饭少。一些酒店在元宵节特别推出“忆苦思甜”菜肴,粗粮、野菜、窝头等受到市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