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弱肉强食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弱肉强食,1980版《辞源笔记》:“弱者往往被强者吞噬”,民国版《辞源笔记》:“弱者也被强者吞噬”。我觉得这个注解既准确又到位。《现代汉语词典》(1978版)的注释是:“指动物中的弱者被强者所吞,弱国被强国所侵。”2002年版,咬文嚼字后改为:“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意思是弱者被强者欺负吞并。《中国成语词典》注:“弱:弱者;强者:强者。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强者压迫吞噬。”“吃”,解释为“吃”或“食”,可以说得通。我不想“过分考虑”和“炫耀”,但在“吞并”之前,要加上“欺负”或“欺凌”,似乎要咬一口,嚼一嚼,弄个明白。

“弱肉强食”用在贬义上,《辞源》的注解“弱者往往被强者吞噬”指的是很宽泛的意思。纵观历史,弱肉强食的现象在社会上无处不在。强国侵略弱国,强国往往惩罚弱国,为官为民,有权欺负弱者,甚至孩子虐待老人,父母虐待孩子,老师打骂学生,男人欺负女人,大人欺负小孩,等等。我们都可以说“强者”对弱者是武断的、错误的、不合理的。我说《辞源》的注释“到位”,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词典》(1978版)的注释中说“弱国受强国侵犯”,显然有严重的局限性和编者的主观随意性,这大概是编纂词典作为词语注释的大忌;把“借”改成“如”或“举例”作为例子是有道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说“弱者被强者欺辱、吞噬”,《汉语成语词典》说“弱者被强者欺辱、吞噬”。笔记里加“欺负”或者“欺负”可以吗?我以为大家又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了。比如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也没有被它吞并。但是,谁不承认日本当年侵略中国是因为这个呢?有没有必要在“弱肉强食”的注解上加一个“欺软怕硬”或者“欺软怕硬”的字眼,就可以得出当年日本侵华确实是弱肉强食的结论?2004年6月2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安南抨击弱肉强食”,美国司法部长随即辩解:“美国不寻求吞并领土或成为帝国。”我觉得如果把这两本词典搬过来,一定会让美国无法否认。司法部长只能说“美国不寻求吞并领土”,因为美国“欺负”或“压迫”了伊拉克人民,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他怎么能否认呢?其实你不加“欺负”或者“欺负”。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弱肉强食。谁能否认呢?就算美国司法部长拿出我们的词源来啃字,恐怕也无济于事。况且你有两个家庭,一个“欺负”,一个“欺负”。“欺负”就是欺凌和羞辱;“欺负”就是欺凌和压迫。你们两家难道还没有各自的疏漏和不足吗?如何能比《辞源》中的注释更全面、更安全地注释“食”字?

“弱肉强食”的“食”在《辞源》中解释为“吞并”,是“食”的极致。弱肉强食作为一个贬义词,含义很广。在某些语境下,弱肉强食不含贬义,不受其限制。比如2004年9月28日,署名在《京华时报》上的那篇文章,标题是《女超是弱肉强食,北京城建0-0战胜山东女足》。这里的“弱肉强食”不含贬义;2002年9月28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弱肉强食是市场充分竞争的自然法则”,“一个市场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是正常的,弱肉强食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理层应该为利益集团的竞争设计一个更加公开、透明、公平的规则。”这里的“弱肉强食”不是贬义。人们常说:“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这里的“弱肉强食”不含贬义。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和《中国成语词典》进行注释,在“弱肉强食”的注释中加入欺软怕硬或欺软怕硬,成语“弱肉强食”就完全被定义为贬义,“弱肉强食”中的“强”只能是坏的、错的、恶的、反动的。这样,你就无法理解上述案例中的“弱肉强食”了。

就“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而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社会是强者与强者、弱者与强者、弱者与弱者之间复杂的生死较量。也可以说是正义与邪恶、创新与保守、先进与落后、前进与落后的较量,包含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内涵,多种力量交织复杂。在这个竞争场上,不是我吃你,就是你吃我。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弱者被强者打败,所以被称为“弱肉强食”。在我看来,这里的“弱肉强食”是对有史以来社会现象的客观总结;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把它当作一句警示语,提醒世人,人要想自己强大,国家和民族强大,就必须努力。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的黎明,他悟出了生存之道。他说:“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发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和谐相处。只有符合这样的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见2004年9月4日《时代商报》)。愚蠢的是,黎明在这里真正理解了“弱肉强食”的“精神实质”,道出了这个成语的精髓: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弱者要善于与强者“和谐相处”,在和谐中防止强者自救,在和谐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在和谐中发展自己,最终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否则强者吃它是迟早的事。我们国家,广交朋友,不管你是小国还是大国,甚至是超级大国,都力求在和平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睦相处。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这句话中的“弱肉强食”是对世人的警示,因为在这场丛林竞争中,胜者并不是定局。强者和弱者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当时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钟馗捉鬼》多,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拿着“小米和步枪”的中国* * *产党最终没有由弱变强,拿着“飞机和枪炮”的蒋介石看似强大。这个费尽心机捉鬼的“钟馗”,最后也没有被中国* * *制作方追到岛上。蒋家王朝被推翻,就被“推翻”,就被“吃掉”。这就是弱肉强食。这里没有“欺负”和“欺负”之分。历史上被称为“土匪”的农民起义,都是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看似强大的封建王朝。如果他们推翻了,就会被“吃掉”,这也是“弱肉强食”,不存在欺软怕硬的问题。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就曾对美国记者斯特朗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动派,而属于人民。”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一再证实了这个真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革命力量或新生力量,一开始总是弱小的,最终会变得真正强大;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强者,只有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保守的势力,也就是“吃掉”了他们,社会才能继续进步,才能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场上,虽然代表邪恶的势力有时可能会吃掉代表正义的势力,但最终真正的强者一定会是代表正义的势力,而不是代表邪恶的势力。坚持正义的人,想要让自己真正强大,让国家和民族真正强大,不仅仅是为了被动预防,而是为了最终消灭邪恶、落后、落后的势力,让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越来越文明。这不是很简单明了吗?所以我认为《社会就是弱肉强食》中的“弱肉强食”,既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概括,也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逻辑概括。

历史上,大鱼吃小鱼,强者欺负或欺凌弱者的现象较为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人们常常将“弱肉强食”与这种丑恶的事物或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的词典编纂者把“弱肉强食”当成了单纯的贬义。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难道不是对“弱肉强食”这个成语的精神实质的正确全面的理解吗?就这样,两部词典“咬”了不该咬的人,而且还很认真地“咬”了他们。在“思语过度”的情况下,他们还试图为强者挖掘弱者吃的“食”,并从贬义的角度补充“食”的内涵,以明确“食”的高低是不同的,而不是最后“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