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与历史教学
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在教法、学法、教材解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的进步。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仍有许多潜在的或明显的问题困扰着教学。比如什么?什么是历史?、?学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认识历史?等等一些看似简单的历史问题,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好。经验告诉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历史教学,就需要打破这些尴尬。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本体论,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的本质,提高历史实践的能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陈新教授写的《西方历史叙事》。通过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简单了解,我开始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思考一些与历史概念相关的问题。本文就这段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历史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
历史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多年,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原因在于,无论你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如何看待历史,都会发现一些让你欣喜若狂的东西。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这是最常见的观点,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是对历史最肤浅的理解。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历史这个词有双重含义:一是史实,二是史实叙述(历史编纂)。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人类只能回忆过去,面对现在,规划未来,人们无法直接接触已经逝去的过去。了解历史只能在人们的记忆、文献和档案或前人制作的物品中寻找。这样,人们不禁要问:回忆、文件等过去的事实可靠吗?是我们要找的历史吗?
?历史真实可靠客观吗?这是最流行的观点,因为它最接近常识。常识往往会让我们认为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客观存在的,会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幕?真实的?体验;以此类推,我们认为前人的所有行为和做法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一些渠道,我们可以客观真实地展现那些行为和做法。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们认为自己面对的历史并不完全可靠,但实际上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建构历史。因此,他们确信,在历史的实践中,普遍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们用来描述历史事实的媒介是我们平时在交流中所生活的语言,而人类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媒介。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经常会因为修辞的不同和语言结构或情境的变化而发生语义转换。历史经历者、描述者和读者分属不同的群体,意义不稳定的语言是唯一的交流媒介。所谓的客观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但语义的主观性处处体现。其次,用文字描述历史总是需要一定的结构形式,编织一定的情节结构是必然的。历史本身的发展就没有所谓的开始或者过程吗?而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维时间动态过程。历史学家为了追求历史作品的最大影响力,借用了一些文艺的表达方式,虚构了诗意的外在形式,赋予历史题材以?开始——过程——结果?叙事的顺序,甚至根据需要把它编织成喜剧、悲剧、浪漫或讽刺等等。第三,历史从业者不是简单的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发掘和传承隐藏在历史中的价值和意义,这取决于从业者的主观创造能力。在探索和实践中,价值体系不断丰富,新的意义不断生成;在描述价值的意义时,我们往往根据需要选择历史事实,在历史的断裂处通过解释和分析将它们完整地联系起来,在关键处进行显性或隐性的主观评价或道德或思想评价。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所接触的历史都不是客观真实的,实践中的历史是建构的历史,充满了主观性。固执地坚持客观性,不承认历史的主观性,就会变成双重主观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轻视历史的客观性呢?当然不是。那样的话,我们将陷入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将失去历史学科的最后阵地。在历史实践中,无论我们多么主观地创造和参与建设,都不能忽视历史事实的存在。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围绕历史事实进行,并受到历史事实的制约。虽然语言修辞和结构会有语义的变化,但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语义上并不是完全任意的,符合社会主体共同利益的公共语言的存在足以保证语言交际的相对稳定性。情节结构虽然是虚构的编织形式,但编织好的情节结构的目的是让消逝的过去现实有一个瞬间的形式,而不是创造另一个?真实的?。原本体现意识形态主观因素的价值、意义、解释和评价,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实践者的历史性和主观意识的客观性。综上所述,认识历史不能简单地轻视主观或客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
第二,做一个基于客观主义的积极的主观参与者。
既然历史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那就意味着好的历史实践不仅可以?直书?,又来了?构造想象?科学手段和艺术手段都可以成为历史实践的技能,这无疑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客观主义,做一个积极的主观参与者。
一次教学实践可以分为教学前准备阶段和教学过程阶段。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阅读、理解相关知识、预设教案来建构自己的教学意义体系。阅读时,不要局限于课本和课标,要尽可能多的阅读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理解和思考,这样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在阅读中,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摒弃个人偏见,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意义体系与材料文本的意义体系充分交融,使自己得到提升和突破,努力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启发学生规划未来的意义价值体系。在预设教案中,当然要追求价值意义的最佳表达,选择恰当的、诗意的语言修辞,编织情节的开头、过程、结尾,策划悲喜剧或浪漫或讽刺的解说策略。但是要注意,历史情节不等同于艺术情节。精彩的语言情节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结局必须是开放的,因为历史永远不会是为了证明一个必然的终极目标,封闭的情节框架只会反映出我们历史意识的缺失。在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建构过程,即学生学习中的历史建构过程和教师教学中的重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对教材的阅读和老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思考,不断将新的知识和经验适应或同化到学生学习前的知识结构中,从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历史意义体系,但每个学生构建的体系不会与老师的完全一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生成性的。这是因为师生课堂教与学的当下情境的偶然性使我们无法完全默认,所以教师必然会在课堂上产生新的理解,调整意义体系,提出新的解释,这也将建构新的历史结构。教学需要对这两个构建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更艺术地组织教学活动。
?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挖掘埋藏在历史中的深刻思想,并创造性地传承这些具有目的性和历史性的思想价值体系。这些思想来源于客观历史事实,但在形式上是实践者的主观建构。这就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在建构中建构,在传递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