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起源于何时?它起源于哪里?有哪些类型?山东快书怎么样?

快板的起源

快板这个名字出现的比较晚。早年称“吉来宝”,又名“叮当”、“流口”、“练口”,由宋代穷人唱的《莲花落》演变而来。和《莲花瀑布》一样,最初是沿街乞讨的乞丐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歌唱活动,由来已久;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相对较晚。前面说过,旧时代的艺术家总想找一个历史名人,把他当成山的鼻祖,以求增光添彩。当然,“数字宝藏”的艺术家也不例外。于是,我在乞丐中找到了历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把他当成了我的祖父。云游客“江湖丛谈”说:

我曾经问过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要选择朱洪武。据他们说,朱洪武出生在安徽亳州中牟县。父亲叫,母亲叫郭。她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三儿子因乱失散,女儿出嫁。四儿子洪武皇帝,从小就与常人不同。都说这个宝宝不是一般人,将来一定会很优秀...朱洪武的名字叫朱元璋,字郭蕊。等他会说话的时候,他会叫他爹死,他娘死,留下他一个人,和他的王干娘一起生活,长大后,他会被送到黄觉寺出家,长老们给他取名叫龙源和尚。长辈待他很好,寺里的和尚待他很差。长辈去世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寺,教母王将他送到马家庄,在马先生外放牛。放牛的地方是石头山,但他的运气很笨拙,很多牛病死了,或埋在山里或吃了它们的肉,被马先生驱逐了。王的干妈又因病去世了,只好挨家挨户乞讨。因为他的缘分很大,谁叫爷爷谁就会生病,谁叫妈妈谁也会生病。在李中郡之后,人们不允许在门前叫他的祖父和母亲。朱洪武在他放牛的地方感到悲伤。十几岁时,他运气不好,所以他求别人生病。不在门前喊,如何乞讨?他突然看到地上有两块牛骨头,他急了。他想用他们打他们,挨家挨户乞讨。于是我每天用这根牛骨敲打,沿着门乞讨。中牟县的人都怕他们给父母打电话。每次他们听到门前有牛骨头的声音,就会把吃剩的食物拿到门口给朱洪武。今天蔓延到穷人家的乞丐,不叫父母,就是他们的遗产。

社会上的人管那叫牛骨,穷人家的人叫“太平鼓”。还有十三个小铜钟,也是朱洪武留下的。相传一铃可吃一省,十三铃可吃十三省。

《数来宝》的艺人们的这种说法,有推今古的色彩,只能说说了。“吉来宝”出现在文字记载中已经相当晚了。《北平指南》说:

“几宝”,原名“善人所知”,都是衣衫褴褛,祭祀朱洪武,手持竹板,有的手持牛骨。收徒,按户诉求要钱。最近天桥之类的地方很多,有人把这当成一门艺术,搞了一场表演。

“数宝”从乞讨时的唱歌活动,变成了“倾倒土地”,变成了表演艺术。匿名的“杜门竹枝词”说:最近人们总是好奇,新闻让人们明白了。一群人聚成一堆,围着喊。“自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唱歌;第二,“倾倒土地”表演艺术;第三,上台表演。

旧时北京天桥有“自来宝”场地,但不固定。因为《数码宝》赚的钱不多,而且语言粗俗,不容易吸引观众,主人也不愿意租给《数码宝》的艺人。他们看到哪里有空地就说,久而久之也就占据了一个地方。小海和曹麻子是天桥“数字宝藏”中的著名艺术家。一位云游客的《江湖一谈》中说:“小海长期霸占天桥,从未离开北平远至龙符寺、护国寺、土地寺赶个庙会。曹麻子专往洞外走。北平要赚钱,就去乡镇赶集、庙会。天桥上虽然还有一些人讲数宝,但他们的艺术性不强,比不上小海和曹麻子,也没人关注。”

快板的表演形式

过去,艺术家们在街头表演时会即兴创作一些词。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善于跟着剪辑一起唱,宣传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剪辑、演戏到演唱,比任何形式都要快。比如清末的几宝艺人曹德魁写了一句歌词(当时是用牛骨打拍子):一旦骨头开始响了,其他什么都不清楚了。专制时代,民不聊生,民不聊生。从光绪庚子年开始,北京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周围的士兵一片慌乱,城内黑烟四起。看到大清被推翻,老百姓对每一件小事都说好。它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进一步发挥了几宝的战斗作用。勇士队编了大量快板作品来鼓舞士气。有“快板大王”之称的毕同志称赞快板说:唱英雄,打胜仗,就是具体,就是实际。娱乐是乐趣,指导工作是有意义的。快板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人唱和两人唱。对应物至今还保留着“吉来宝”的原名,有的还称之为“快板对应物”。也出现过三四个人唱的“快板”和工厂、部队十几个人表演的“快板团”。有些地区还发展成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陕西快板等,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娱乐作用。快板有多种形式,如《数来宝》、快板本、小快板、天津快板等。《数到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一个人表演;快板除了短暂的回归,主要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快板天津是用天津话唱的。

快板灵活多彩。从表现形式上看,一人说快板,二人说“数一数二”,三人以上说“快板组”(又称“快板组”)。

从篇幅来看,有只有几个字的快板,有能讲十几分钟的短段子,有能像讲故事一样连续讲很多天的《蛮子现场》。

从方言来看,快板可以用普通话说。《数来宝》也是天津快板用天津话唱的。此外,一些地方还以地方声音演唱类似快板的说唱艺术形式,如陕西快板、四川钱板、绍兴莲花落等。

从内容上来说,有故事就赢了,所谓一条线索贯穿几个小故事的“多元叙事”,根本没有故事。

从韵的角度来说,有快板、快板书一个韵到底的,也有经常改韵的《几宝》。

快板的艺术手段

“负担”、“夸张”、“铺陈”是快板常见的艺术手段,但不是快板独有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所独有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快板艺术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快板包袱(1),尤其是《聚来宝》,艺术风格幽默。和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架构剧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负担”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没有负担就不是相声。快板虽然经常用“宝”,但有时擅长剧情和人物,“宝”处于次要地位。

(2)快板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还能给描写增添色彩,使之生动传神,有时两者兼而有之。正如李白诗中所说,“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其实永远不会有三千尺白发。但人们承认它不会存在于生活中,却在艺术欣赏中理解它的存在。这就是夸张的妙处。如上所述,作为语言艺术的夸张,我们既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扩大化。所以在大处往往是有道理的,小处不能批评。如杜甫的《军车铺》:

我们知道生儿子会带来坏运气,生女儿会好得多。;谁能结婚并住在邻居的房子里,而我们却把自己的孩子埋在地下!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来理解,无疑是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控诉。另一方面,如果从字面上看,“而在草皮下我们埋葬我们的男孩”,所有的男人都死了,那么有一个女儿“嫁给她的邻居”是可以的吗?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却是曲艺创作和欣赏中经常遇到的。

(3)铺陈快板书以记叙文为主,描写元素较多,往往通过铺陈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快书、快板属于中国曲艺中押韵、朗诵的一种表演形式,即像说、像唱。但是快书和快板是有区别的,是同一个品类的两个小品类。

快书和快板虽然都是用节奏感很强的数数或背诵的方式来表演,但它们所说唱的歌词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句式押韵。但也有区别,除了说唱表演的形式不同,即方言的使用不同,使得说唱的旋律或朗诵的节奏感不同,歌词也不同:快书或快板,是在快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表演故事感强、塑造典型人物的中长篇节目,歌词的韵脚通常每个样子都是一样的;快板一般只表演推理性或抒情性强的短节目,歌词的押韵方法比较自由,称为“华哲”,即可以在一段歌词中自由押韵。无论是快书还是快板,曲辞的基本句式都是七句结构。但只要不与说唱的节奏、曲调相抵触,经常会有插入、增删,句式自由灵活。

根据地域、方言、说唱风格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快节奏的书。如流行于山东的任丘竹书,流行于上海郊区的锣鼓,形成并流行于天津的快板等。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流传全国的《山东快书》。

快板也有不同的流派,如朱来宝、朔姑子、陕西快板等,视流传的地域、使用的方言、说唱风格而定。

快书和快板的表现形式都很简单。一般来说,演员站着用小打击乐器拿着拍手的手说唱。有一人表演的“单口”形式,两人表演的“对口”形式,三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团口”形式。根据音乐的具体类型,用于伴奏拍手的乐器也有所不同。如山东快书用两个一寸见方大小的月牙形铜片,单手表演时称为“鸳鸯板”。一种竹制打击乐器,一大一小,用于数宝或快板。有两个大板和五个小板。大板大一点,五个小竹片小一点,用绳子绑在一起。表演时,演员们左右手分别拿着大板和小板说唱。在段落之间,经常表演拍手、击掌,并播放各种引人注目的效果来娱乐观众。

快书和快板作为押韵的口头说唱艺术类型,非常重视歌词语言本身的创造和艺术魅力。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赋、比、兴"手法,而且还大量依赖于汉语丰富多彩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对仗、双音、叠韵、谐音、双关和比喻。在审美风格上,也崇尚喜剧色彩和娱乐效果,讲究幽默诙谐,也注重制造引人发笑的“噱头”或“包袱”,追求寓教于乐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