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节日习俗唱山东民歌|唱灯山东民歌

一、山东省五大区域节日习俗的歌曲记录在《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写道:“山东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与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季节性活动而言,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从农历一月开始就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都在囤。3月3日是清明,家家上坟。4月28日,娘娘庙在里面放香,为的是赶庙会,求神烧香。五月端午节吃粽子祭祀水神。7月7日牛郎会在天上织一个姑娘,8月15日月圆,西瓜月饼敬旧日。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会去山里游玩。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爷死在西边。各种习俗和活动都伴随着歌曲。“[1]山东民歌与季节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按照山东民歌的五大区域来描述区域范围内的节日民歌。

路东区

鲁东民歌的体裁主要有:海洋号子、水手号子、胶州秧歌、胶东秧歌、胶东民歌、蓬莱“烧纸调”。

蓬莱《烧纸调》是流行于蓬莱地区的大型民歌组曲,与节日习俗密切相关。在山东,无论是祭神、祭祖、驱邪还是其他节日习俗,都会伴随着“烧纸”的活动,故名“烧纸调”。“烧纸调是民间唱‘跳神’时的调子。民间神舞历史悠久。这是古代巫术的延续。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属于巫术舞蹈的一种。举行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上帝、驱魔、消灾、许愿。”[2]建国以来,随着封建迷信活动的破坏,民间广为流传的烧纸调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烟台、威海和青岛北部濒临渤海。海洋号子是他们的主要民歌体裁,这些地区也有许多优秀的小调。如著名的民谣《绣花口袋》。

绣荷包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曲目近百首。仅在山东就有十四个音乐实例。在不同的地区,绣花口袋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展示着每个地区的风格和特点。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人们以各种形式庆祝,包括庙会、农村戏剧和其他活动,民间音乐活动如划船、跑驴和秧歌也在这一时期很常见。山东的很多民歌都是围绕“过年”这个主题的,比如前两首《绣兜》。大年初一,只注重拜年内容的山东歌曲有《正月里来新春》、《拜年》、《郎拜年》、《小两口拜年》。在山东农村,每个村子都会在过年时唱大戏,这也是农村过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齐河县民歌《唱戏》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热闹场面:

齐河县“唱戏”

过年在我那唱大戏不好,让兄弟们带你坐车,还邀请你(这么)去我家,煮豇豆饭,卷面条。什么样的亲戚会在乎吃喝(哼嗨)

过年在我那唱大戏不好,让兄弟们带你坐车,还邀请你(这么)去我家,烤单饼,包饺子,烤蛋糕。什么样的亲戚会在乎吃喝?(哼!)山东人好客,淳朴。齐河县的这首《唱戏》是山东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路南地区

鲁南素有“老沂蒙山区”之称,其山地特色多保留传统民俗,如服饰色彩浓厚、饮食口味重等。比如鲁南著名的煎饼和大葱,可谓全国闻名。由于北部山区的阻隔,鲁南的经济、文化、生活与苏北更为相似。山歌的曲调和氛围都比山东其他地方的更细腻优雅,比如苍山的绣兜。代表这一地区的民歌体裁主要有:鲁南五大调、鲁南花鼓、日照牯牛民歌。沂蒙山小调是鲁南最具特色的民歌小调,在山东乃至全国广为传唱。沂蒙山区作为中国革命老区,有《为贫农农工歌唱》、《为抗战歌唱》等以抗战为主题的歌曲。此外,苍山县民歌《纺棉花》、《向郎拜年》、《绣花口袋》等广为传唱。

山东省西南部

典型的鲁西南民歌有:黄河运河号子、微山湖的《段公腔》、鲁西南花鼓等。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有:宝冷调、对花、五更、花蟾、采莲船。节日民歌包括放风筝,去我妈妈家和给郎拜年。这个地区最具民俗特色的是微山湖地区的“端宫墙”。

端宫戏是一种民间大型套曲,流行于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地,尤以微山湖、昭阳湖为甚。是微山湖地区渔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据说起源于清朝,已有百年历史。逢年过节或“许愿”庆祝丰收或生病的日子,我们都会唱端宫腔。因为唱歌时总是把鼓拿在手上,所以这种唱法又叫“端鼓腔”又叫“端鼓腔”,因为每次唱歌都要祭神烧香。

端宫腔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在演唱过程中,说唱结合,配以简单独特的舞蹈动作,根据歌曲内容的不同划分具体角色,类似于传统的曲艺,他的演唱内容多为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音乐曲调丰富,能表现复杂的戏剧故事情节和多变的情感内容。有主唱、副唱、坐唱,都是男人唱的。每当有女性情节的时候,男性就会穿着百褶裙扮演女性的角色。与其他民歌不同的是,段公强几乎所有的歌词都以“花鸟”为中心,有时能唱出七八十种花鸟。

流行于微山湖地区的端宫腔,是渔民从生活中提炼创造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歌曲生动活泼,内涵丰富,表达了湖区人民对美的追求,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鲁中区

鲁中属于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算是山东民俗的代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这一地区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传统,从民歌的题材可以看出:聊斋、山歌、柳琴调、淄博花鼓、平阴秧歌。这一带最有代表性的民谣是挂红灯,越唱越开心,老汉唱的四季歌,四季歌。反映节日习俗的歌曲有唱大戏、荡秋千、放风筝、赶庙会、挂红灯等。

鲁西北区

鲁西北地形以平原为主,鲁北人乐观豪放,民歌多样,有黄河号子、运河号子、秧歌《临清调》、《聊城花鼓调》、《咂巴调》等。气势磅礴的黄河号子,激昂的运河号子,外柔内刚的军旅秧歌,优美抒情的临清曲调,最能代表鲁西北音乐特色的聊城花鼓,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形成了鲁西北最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这一地区的代表剧目主要有《保冷调》、《对花》、《看郎》、《真相》等。其中表现节日习俗的歌曲有正月过年、大观灯、小观灯、放风筝、秋千、七七等。可以说鲁西北的节日民歌是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

二、山东节庆民歌的内容特征

每一个节日习俗都伴随着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并且大多伴随着音乐和歌曲。这些音乐歌曲内容丰富,根据曲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以热闹的节日气氛为主。

节俗与节俗歌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正是有了节日习俗,才会出现与节日习俗相关的歌曲。所以以表达节日本身为主题的歌曲占了很大比重。

清明节是众多节日中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山东大部分地区今天早上都会吃水煮蛋,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插上松枝,纪念名臣介休。外出郊游也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娱乐活动如荡秋千和放风筝也经常被用来庆祝这个节日。以清明为题材表现歌曲内容的民歌相对较多,仅山东就有二十多首。虽然不能一一列举,但还是可以从鲁西北地区选取几首最具典型特征的歌曲进行对比分析。

在惠民县荡秋千

1,清明(那)三月三(耶,嘿,嘿,哟)清明(那)三月三,十七,十八姑娘来荡秋千,(那)绒(嘿)绳被画花的手腕抓住(连咿咿呀)绒(嘿)绳被画花的手腕放着。

2、姑娘来荡秋千玩(啊啊嘿哟)。女孩来秋脚上玩,她给了秋千一个礼物。绣花鞋踩(那个)(嘿),绣花鞋踩(那个)(嘿)

惠民县的《秋千》以其优美的旋律在山东广为传唱。摇摆舞是一项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娱乐活动。民间传说是消灾祛病,避免招来瘟疫。其形式可分为“荡”、“荡”、“月荡”、“吊荡”。

惠民县歌曲《正月新春来》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欢度新年的热闹景象。歌曲中不仅唱出了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还提到了看戏、吃饺子等特殊节日。

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在山东的枣庄、济宁、曲阜、邹城等地也被称为“小年”。平度的《福二姐赶庙会》是这样唱的,“正月十五,放元宵,家家户户去赶庙会。”临清的《灯会》也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看灯、赶庙会的壮观景象。“正月十五,一个花大姐把鞋子挤出来了。”小细节是赶上庙会现场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两首歌,我们不难想象山东民间赶庙会的热闹场面。

展示甜蜜的爱情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节日习俗歌曲中有相当比例的歌曲是用来传递爱情的。作为爱的信号,“钱包”通常由女方绣上,作为爱的信物送给男方。山东有十四个“绣兜”,大部分都是用歌声来传达女方对爱人的思念和爱意。

烟台龙口宋绣兜的内容大致如下:元宵节,月圆团圆,丈夫远在他乡,不能团圆。借助皮包,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夫妻早日团聚。潍坊高密的《绣兜》是一首抒情的旋律,唱出了姑娘对爱人哥哥的深情,用一个荷包表达了对爱人哥哥的爱。苍山的两个“绣花口袋”都是关于爱情的。

烟台招远的《小两口过年好》也是夫妻甜蜜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劳动场景

表现劳动场景的节日民歌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春天是农忙的季节,也是最繁忙的劳动季节,所以表现劳动场景的节日和风俗歌曲大多集中在春天。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在济南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龙头节”。在山东民间,人们一般把这一天视为节日的结束。从这一天起,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恢复正常工作,以免错过耕作的最佳时机。这一天,海阳等地的习俗是先拜犁,唱喜歌:

在新的一年里,犁头破土,奶牛踏上丰收的土地。

如果你在春天种下一粒谷子,你将在秋天收获一万粒种子。

知识传承

在民间,节日习俗与人民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通过演唱节日习俗歌曲来传播知识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也是群众集体智慧的体现。

德州放风筝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娱乐,在玩的过程中增强趣味性,传播知识:“紧三紧,松三松,竖而不横爬行,水不走泥。”圆肚脐是母的,尖肚脐一定是公的,这样螃蟹就知道青盖蟹是圆的。"

根据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在山东,人们都以七夕为节日,举行各种各样的乞讨活动,闭眼为巧姐祈福。我一边祈祷,一边唱道:

我邀请巧姐吃桃子,巧姐请我缝一件长袍。

我邀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

我邀请巧姐吃瓜,巧姐教我学刺绣。

莱州的歌曲《打乔奇》是一种诗意的游戏,唱出了人们的好学精神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山东节庆民歌的曲调特征

山东民歌优美抒情,旋律舒展流畅。节日习俗歌曲多为一段,内容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贴近人民生活,地方风格鲜明。其结构一般为单段曲,谱体裁一般,比较规整,多为民族调式。音乐流动性强,单一旋律线有一定起伏。它的节奏比较精细统一,适合表现当地人自娱自乐时的轻松场景。山东民歌除了龚上喇叭的简单五音模式外,还有六音、七音、混声,其中以改号变宫的六音模式居多,形成了山东民歌的典型特征。

以烟台的绣荷包为例;

烟台绣荷包音乐采用单声部和二声部形式,具有再现性。第一段描写风景,第二段叙述和描写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段与第一段对比明显,描写了热闹的锣鼓,与动作相称,趣味十足。歌词简洁,凝练,明了。乐曲从主音开始,前两小节以由主到从的方式巩固调性,后两小节完全重复,停留在从音符上,形成乐句的结尾。主音的完全终止反映了典型的中国民族调式。第二段以开头的八度跳跃为主,这也是山东小调人格发展的特点。下降的声音为这种新材料增加了滑稽的个性,后面的部分反复巩固了新的风格。

第四,山东节庆民歌的演唱特点

歌唱语言

山东方言和普通话同属北方语系。用山东话唱山歌和用普通话唱没有太大区别。同时在用普通话演唱作品时,加入带有山东地方色彩的方言发音。山东淄博的节日习俗歌曲《赶牛山》是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民歌。

在淄博,每年清明节也有外出踏青的活动。开牛山也是活动之一。牛山位于古城临淄的南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会有香会。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许多年和几代人。这首歌描述的生活场景是以驾车登山观光为背景的。歌曲的音乐形象生动,仿佛人在其中。衬腔“刘……”是基于叫牛的语气。曲调嘹亮悠长,生动地描绘了人们驱车前往牛山时喜悦的心情。

整首歌都是用普通话唱的。“何姿”一词分别出现在第一段的第十节和第二段的第一节。何姿在普通话中读作“何姿”,但在淄博当地语言中读作“何志”,“淄博”在当地方言中读作“淄博”。山东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属于历史名城。在地方语言的发音中最有特色,色彩丰富厚重。和当地人憨厚的性格一样,山东有着十足的魅力。

山东节庆民歌在演唱语言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音的巧妙运用。《捉牛山》这首歌,在唱“捉牛山”这几个字的时候,一般都是唱“捉牛山”。再比如苍山的《绣兜》第一句歌词,有童音的运用:“在姐姐的房间里绣一个荷包……”,第二句歌词“绣凉舟……”发音为“绣凉舟……”,节日习俗歌曲“新年快乐”在演唱时发音为“新年快乐”。从演唱角度来说,华二音使歌曲的地方色彩更加丰富,有利于歌曲内容的表达。

歌唱情感

节日习俗是人们的娱乐活动。节日风俗歌曲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是他们集体创作的精华。这类歌曲的旋律时而激昂,时而悠扬。内心情绪宣泄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

招远市民歌小调《给小两口拜年》唱道:

正月,是新年,小两口一起去拜年。

夫妻有多恩爱(加油,溜溜球),

百年恩爱夫妻(咿咿呀呀)。

山东风俗,民间自始就流传着“正月初二回娘家”《祝小两口新年快乐》这首歌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和亲人之间的和睦。这首歌在情感表达上属于直接型。所以唱这类歌的时候,情感表达要简单直接。

交县民歌《公平》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情感;

1.那天去东庄抓姬(嘿嘿)遇到了正在买锄头的哥哥。

我有心说那些话,怕那些去赶集的人在背后说闲话。

2.他看了我几眼(嘿,嘿)。我提着一个小竹篮到村后,在村后的柳树下等他。我们两个说了好几次体己话。

今天想想明天,期待那一天。

演唱这类歌曲时,演唱者需要抒情地演唱,表现出歌曲中隐喻的复杂含蓄的感情,从羞涩到激动,再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从广义上讲,民歌是节日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并不能抹杀民歌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民歌实际上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艺术存在,没有节日习俗。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证明了山东民歌与山东民俗的相互依存关系。

给…作注解

【1】中国民歌整合编委会:《中国民歌整合?中国国际标准书号中心2000年出版的山东卷,第683页。

[2]中国民歌整合编委会:《中国民歌整合?中国国际标准书号中心2000年出版的山东卷,第683页。

萧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唐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