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企改革需要数字化转型?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节目中心推出“迎新春访名企”系列报道,与中国石化马永升、南方电网孟振平、中国三峡集团雷明山、中国建筑郑学轩、中国节能宋新、中国CRRC孙蔡邕、中交集团王彤宙、中国黄金金鹿、徐工王敏等国企负责人进行了对话,站在企业的角度,站在行业经济的角度,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

国企将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有哪些突破?边肖为您编辑整理了《迎新春访名企》,今日推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国企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零件1加速数字化转型。

南方电网:加快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电力+计算力”一体化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振平表示,现在南方五省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50%,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实际用电量,都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球平均水平。清洁能源的规模将逐渐增加。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2.5亿千瓦,比现在增长近4倍。

如此大规模的清洁能源电网会给电网带来怎样的挑战?

孟振平说,光伏、风电随机波动,今年一定要加快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南方电网提出了数字电网的概念,可以实现“电力+计算力”的融合,有效打通源、网、负荷、存储四个环节,增强新型电力系统的可观、可测、可控能力。

中国建筑:抓住“双碳”机遇,驱动建筑业转型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中国建筑作为行业的头部企业,在支撑建筑和房地产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连接着数十万中小企业。据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学轩介绍,2022年,中国建筑将通过低碳转型,进一步拓展上下游,引领中国建筑业转型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郑学轩的介绍。比如建材、分布式能源,包括设计的规划能力,都是可以转化为“双碳”的领域

。产业链的低端和楼宇的运维也是中国建筑向下游游的机会。“双碳”或许会在建筑行业的变革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另外,中国建筑也会在新兴领域转型,比如中国建筑的电商平台,每年可以带来上万亿的采购。在海量数据下,可以为接下来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一些机会。

中国黄金:2022年将投资3亿元建设数字矿山。

在内蒙古武山的矿井里,巨大的车间里没有工人,所有操作都在监控室的屏幕前完成。无人车和无人机完成矿区所有的运输和检查工作。这种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产安全的方法,就是数据矿山的建设。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鹿指出,2021年,这个矿区盈利14亿-15亿元,今年可能会更好,这也是科研带来的效益。高海拔矿井力争无人化。此外,中国黄金加大了开采技术和选矿技术的投入,以确保资源的利用效率。

据金鹿介绍,预计2022年,中国黄金将继续投入约3亿元建设数字矿山,推进冶炼全过程数字化控制。部分企业将通过数字化建设减少一线人员10%以上,进一步提质增效。

徐工:全面建设数字化工厂,用工业互联网赋能外部。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表示,数字化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十五”期间将全面建设数字化工厂,R&D、生产、市场都将通过工业互联网连接起来。在生产基地的大屏幕上,各地设备的开工率一目了然。色深代表基建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跃程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这台起重机还在工作,实时采集当前速度和水温。”王敏说,“一方面了解产品的性能,另一方面监控是否存在隐患。接入网络的工程机械设备约有1150000台。此外,机床、纺织、建筑行业等很多设备都接入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已经跨领域服务于各个行业。

"

第二部分当好国家科技创新团队

南方电网:我国电力工业控制领域核心芯片由“通用进口”向“自主使用”转变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数字电网能够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电网建设需要克服一些“瓶颈”问题。经过南方电网公司5年的研发和多场景验证,2021年,首款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和国产核心的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

孟振平指出,它是整个电力行业的大脑和“神经中枢”。中国电力行业控制领域的核心芯片,过去只能进口,现在终于可以自主使用了。

孟振平说,科技成果转化利用一直是个难题。从科技研发成果到大规模应用,真正量产成功的不到1%,所以“福喜”芯片的量产并不容易。“福喜”芯片被评为2021年度十大国企,今年将继续形成全系列产品,量产应用于变电站、配电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

建筑在中国:搭建创新平台,创造原创技术源泉

会动的公交车站,世界上第一台五座桥同时旋转、高耸入云的建筑机器...超大型中国建筑以其精美的作品频频刷新世界纪录,成为许多原创技术的源头。

郑学轩透露,2022年科技成果会更多。以建筑机械、架桥机、各种施工机器人为代表的“基建狂魔”手中的“神器”,正在通过新的施工方式、新的建筑材料,为国民经济构筑坚实的基础。

中国节能:2022年,围绕科技创新做更多文章。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宋新表示,将2022年定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年,重点推进集团产业链科技创新。

“首先,我们筛选了40多个需要攻关的技术清单;另外,要拓展市场,没有客户就没有未来,要提高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去年主要解决签约动作,新的一年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深度。”宋新说。

CRRC:创新创业“六个多”打造新一代高速铁路

CRRC“十五”期间有16重大科技项目,不仅包括新一代更高速智能动车组,还有高速磁浮等研发方向。去年,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系统在青岛下线,带来了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更多想象。

时速600公里,北京到上海两个多小时,北京到济南40分钟。采用“抱车技术”,安全系数非常高,让乘客坐起来更舒服。因为是磁浮,悬浮起来没有一些轮轨的摩擦和振动,终身维护成本很低。

如今,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一张靓丽名片。不过,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从“更先进、更快捷、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更舒适”六个方面追求中国装备、中国速度、中国创造的新台阶。

中国高铁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孙说:第一,在速度上,高铁要有突破。目前,CRRC时速400公里的可变轨距列车已经下线。第二,高铁要更加智能化。现在是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希望未来能实现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第三,高铁要更轻、更轻、耗能更少。第四,高铁要更加节能环保。在特殊材料方面,高铁使用的材料将来可以重复使用。“我们列了很多科研课题,并且在不断突破。”孙对说:

除了铁路设备领域,CRRC还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持续发力。数据显示,在国内地铁市场,CRRC的份额超过90%。去年6月,我国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郑州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CCCC:无论项目到哪里,它都将进行创新,并努力在科学和技术上实现自力更生。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21米处,一条全新的东六环正在建设中。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说,在城市里,如果要穿越湖泊、河流、江河,就要采用盾构技术。交通入地后,我们发现好处很多,城市的视线空间拓宽了,增加了很多城市用地,为整个城市的改造注入了很多活力和空间。北京六环工程在国内还是比较早的,目前已经完成1.5km,不仅实现了水密高质量施工的目标,还需要穿越铁路、河流等重大风险源100多处。

走进一条直径超过16米的隧道,王彤宙告诉记者,无论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洋山港还是深中通道,CCCC都根据需求,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运用到装备制造的创新上。这一次,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中,新研发的超大型盾构机投入使用。

这样的国家级重量级,是国内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16米级大型盾构,意味着我们再也不需要依赖国际品牌来进行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建设。

截至目前,CCCC的核心专利接近15000。即便如此,王彤宙表示,在下一阶段,该集团将增加对设备创新的投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项目到哪里,创新突破就到哪里。”我们正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目前还在研发直径更大、抗压能力更高的盾构机。同时,无人驾驶盾构机的研发任务已基本完成。”王彤宙说道。

徐工:打造“大国重器”,突破国产化,提升产业链

在江苏徐州的一个生产基地,一台刚刚下线的260吨吊车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王敏告诉记者,这种大吨位的起重机是建筑和桥梁施工的主力军。现在,他们终于实现了这种模式的完全本土化。“这个产品应该有50多项发明专利,关键部件都是中国‘芯’。”王敏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走进车间的过程。王敏告诉记者,过去这种起重机的关键零部件主要靠进口,成本占总制造成本的40%以上。国产化后,成本和价格大幅下降,也促进了国内产业链的整体进步。

“这些设备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也有合作伙伴生产的,比如发动机、高压泵和高压电机。要防止‘锁定’,防止国外厂商垄断,核心部件和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65,438+0,000吨的超大吨位起重机完全国产化是我们的目标,这指日可待。”王敏说。

除了企业内部的创新,王敏还希望从社会层面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采访中,由徐工举办的两年一度的“X- Creator”挑战赛刚刚结束,许多工程机械爱好者带来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

王敏说,今年的主题是“用科技保护生命”,让学生和相关机构关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中的R&D和创造力。获奖设计的轮子可以变化,圆形或三角形,这些原理和概念未来可能会部分应用于产品中。徐工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人们对机械制造的兴趣,并使中国的制造业更加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