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当时福建雕版业开始兴盛,迅速促进了民间雕版技术的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也随着福建木刻的发展而发展。

到了明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兴盛。当时漳州已经有很多书店,如曲文斋、多文斋等,也经营年画。现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谈》中说“宋代刻书之盛,为福建之首”。清代有胡庆堂、、金等12家书店参与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因此,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日趋成熟。年画的题材和构图形式逐渐稳定,绘画技巧和雕版印刷技术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漳州外贸港口“粤港”的兴起和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为木版年画的出口带来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木版年画大量出口海外,产品远销台湾省、香港、东南亚和日本。当地最大的木版年画作坊,由严家老店严金华负责。从早期的“锦华堂”书画坊,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到清末民初,基本形成了严一家独大的格局。抗战前后,严金华的老店成了漳州木版年画的集大成者。很多传世的精品漳州木版年画,基本都是严金华老店的珍本。

20世纪初,漳州的练字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量的年画商店,因此得名漳州“练字街”。随后,由于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年画业在迅速的社会动荡中开始走向衰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衰退,由于失去了与台湾省和东南亚的贸易联系,生意比较萧条,漳州的许多美术印刷年画作坊相继倒闭。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有八九家。自此,漳州农村逢年过节贴木刻年画的习俗逐渐消失,木刻年画市场也随之衰弱,年画作坊大多倒闭,情况大不如前。

65438年至0957年,《颜佳传》严嘉靖印制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画,被国家定为民间艺术品,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展出。1986年,闫文华还印制了一套古代木刻年画,参加了在晋京举办的福建民间艺术展。1988在全国民间艺术工作会议上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1990被中国民间艺术词典收录。林漳州美术馆馆长2001撰写文章《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初探》获第十一届“群星奖”(群众文化科研成果奖)金奖。

2006年5月,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