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桥简介

解放桥原名万寿桥、江南桥,前身是浮桥。元大德七年(1303),王发柱按序集资修建石桥,元二年(1322)竣工,历时20年。石桥总长度为1.70英尺。原来的石墩和石梁地基都是乱堆乱建的,桥下有29孔水道,后来因修缮增加到32孔。桥上的石栅栏上刻着“万寿桥”二字,桥栅栏上的石柱上刻着姿态各异的小狮子。石阶和亭子建在桥的两端。万寿桥建成后,南端建有9孔木石混合结构桥,其中石梁5孔,木梁4孔,命名为江南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被洪水冲走,何兄弟捐资修建石桥。

在清朝天顺至道光的370年间,万寿桥经历了五次大的建设,其中的石栅栏是在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重建的。民国初年,随着道路的开通,对两座桥的桥墩进行了加固,并对桥面的石板进行了略微平整,以适应交通。民国19 (1930)年,福建省建设厅将万寿桥至基督教青年会的地价用于填海造地,作为重建万寿桥和江南桥的费用。北岸缩了五个洞,在原石梁上铺了钢筋混凝土梁板,两边加宽了人行道,用钢筋混凝土栏杆代替了石栏杆。重建后,两座桥仍由中州隔开。万寿桥长335米,江南桥长94.5米。两桥宽度均为9米,其中车行道6米,两侧人行道1.5米。改造工程由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承包,改造桥面、修复桥脚工程费用145275元。

抗日战争时期,万寿桥被炸过几次。一个洞被破坏修复了,另一个洞没打中。地震使桥基下陷。经过几次严重的洪水,桥墩坍塌,桥面坍塌开裂。抗战胜利后,对其进行了修复。

1970期间,福州市政府投资45万元进行改造,采取跨桥的形式,保留了原有的石梁大桥和民国时期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改建后的大桥横跨中州,将万寿和江南连为一体,全长558.8+0米。桥面框架宽11米。桥体加高至13.69米(加高4米),确保汛期交通畅通。新增通航孔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跨度38米,梁底标高为11.7米。300吨以下的船舶可以顺利行驶,增强了大桥的通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