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的历史

提起“老舍茶馆”,不仅在北京,在其他城市甚至国外,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字。“老舍茶馆”已经成为六朝古都、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城市名片”。

北京有五六百家茶馆。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一是因为它以两毛钱一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后北京新开的第一家茶馆。二是因为茶馆以老舍先生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知名度很高。第三,因为老舍茶馆有味道。那是什么味道?当然是北京风味。人们走进茶馆不仅是为了品茶,也是为了品味文化气息。这两样东西都是老舍茶馆占的。所以不出名。谁出名?

当然,老舍茶馆在北京可以享有很好的声誉。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茶馆创始人尹圣希先生的名气和知名度。说实话,尹圣希的大号和老舍的《北京茶馆》是分不开的。人们提到老舍茶馆,自然会想到尹圣希。同样,他们说起尹圣希,也会想到老舍茶馆。如果说老舍茶馆是一个形体,那么尹圣希就是它的灵魂。换句话说,没有尹圣希,就没有老舍茶馆。没有老舍茶馆,尹圣希不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尹先生于2003年6月去世,但老舍茶馆还在,仿佛尹先生还活着。人们去老舍茶馆,还是会津津乐道殷先生的为人和事迹。人们并不觉得殷先生“左”了。一个人的名字和形象能和一个茶馆并驾齐驱,古今中外都不多见。

尹圣希的名字最初是和两毛钱一大碗的茶联系在一起的。1979,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于是老尹带领一帮无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摆起了茶摊。此举轰动一时,自然老尹也作为改革开放的典型出现在报纸电视上。老尹从茶摊到茶馆,用了将近八年的时间。人们不难想象,一碗茶两毛钱开一家茶馆,需要多少心血和汗水才能积累起来。“八年抗战”,老尹活了下来。1987 165438+10月,老舍茶馆开业典礼的时候,人们不禁为这家茶馆的开业而眼前一亮。要知道,当时偌大的京城没有一家像样的茶馆。老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舍茶馆创办的时候,我采访过老尹。虽然茶馆开张后,有很多文化名人、艺术家前来捧场,也有几位中央领导在市政府、区政府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茶馆,但茶馆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有媒体对茶馆分茶提出异议,认为老舍茶馆门槛太高,普通人进不去,老舍茶馆不是老百姓的茶馆。说实话,老尹当时心理压力很大。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北京应该开什么样的茶馆?老尹想这个想了很久。

我曾经和老申银聊过,发现他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很难放弃两毛钱一碗的“大碗茶情结”。另一方面,他试图建造一座能充分展示京味文化、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现代茶馆,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窗口”。这两点很难完全融合。老尹是老北京人。老北京有很多茶馆。老北京茶馆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二茶馆。与南方的茶馆相比,这些茶馆的条件非常简陋。两间茅屋,几张方桌板凳,一个炉子,一个大茶壶,就能开一个茶馆。野茶馆是指在城郊或城乡结合部的边界,搭一个棚子,摆几个小方桌,吸引路人驻足,起到一定作用。也是茶馆。这种老式茶馆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看是落后的,虽然这些老式茶馆很有味道。但是,让现代人去这种灯光昏暗,烟雾缭绕,嘈杂的地方,在尘土飞扬中喝茶,显然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经过深思熟虑,老尹选择了后者,即经营一家既有京味文化特色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老尹创立的老舍茶馆的模式,才使得后来北京出现了各种体现茶文化的新式茶馆。

老殷尽心尽力办好老舍茶馆,大半辈子都在里面。他把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的内容中体会到这些情况。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关于老舍茶馆的茶道、茶艺、茶缘、茶文化,内容详实。看完之后,我们会感受到老尹创办老舍茶馆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舍茶馆的文化内涵。

老尹打着老舍茶馆的旗号,成立了一个商业集团,做了不少生意。该集团从事商业贸易、珠宝业务、旅游产品开发、酒店餐饮以及雷锋纪念馆等社会公益事业。但无论做什么生意,他始终以老舍茶馆为中心,念念不忘自己的老本行。这种“茶馆情结”一方面说明了他对古都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如今,老尹的茶馆正在被他的女儿尹志军扩建。尹志军属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虽然她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不如父亲申银深刻,但她对父亲印象深刻,而且她也是在胡同里长大,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她对北京文化的热情不亚于父亲。这份爱,在她接手老舍茶馆后,已经融入了一系列的经营理念。就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言,小银并不比他的父亲差。真的应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注重品味和原创。这就是尹志军经营老舍茶馆的方式。接手父亲的班不久,她就认真考察了北京茶馆的现状,然后虚心向专家和咨询师请教。很快,她得出一个结论:经营茶馆,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吃父亲的钱。

她似乎比她父亲更有勇气。2002年,她投资654.38+0多万元对原老舍茶馆的二楼进行了彻底改造,在二楼建了一个“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茶客。接着,她又投资几十万元,全面开发北京小吃。她把牛肚牛肚、羊头肉、面茶、驴蹄饼干、奶豆腐等著名小吃请到了老舍茶馆。这些举措既丰富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又拓展了其文化外延,使人们不仅可以听鼓书评书、相声来赏心悦目,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小吃来满足口腹之欲。小银经营茶馆真的很喜欢动脑筋,有很多创新。当然,尹志军的措施才刚刚开始。按照她的思路,她要让老舍茶馆走出国门,甚至未来走出国门。这些,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里体会到。为老舍茶馆写一本书是尹圣希先生生前的一大心愿,现在他的女儿尹志军实现了他的愿望。这本书卷帙浩繁,十几万字,引经据典谈茶道,谈茶事谈茶经,把老舍茶馆的经历和趣闻说得绘声绘色。内容详实具体,语言平实朴实,对我们理解老舍的《茶馆》以及如何开茶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没有写出老舍茶馆创始人尹圣希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我没有写尹志军如何带着崇高的使命感,接过父亲的班,让老舍茶馆再次辉煌的感人经历。当然,这本书是专门讲茶馆里的茶事的,不可能为老舍茶馆面面俱到。我觉得如果以后有可能写一本关于尹圣希先生和老舍茶馆的书,以老尹为中心,会更精彩,更吸引人。一个人“走了”,离开了茶馆。一个人“去”,名字却和一个茶馆联系在一起,让后人忘了。这可能是一个人死后最好的纪念碑。

一个人走了,还活着。因为他经营的茶馆还在,人们喝茶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人,说起这个人。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从这两点来看,老舍茶馆值得一提。尹圣希先生值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