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山修道院的历史演变

传说圣母玛利亚曾出现在观音山上,所以观音山也被称为母亲山,培德殿被命名为“母亲殿”。川东(重庆)的天主教会修建了母山寺,以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也作为天主教徒的礼拜场所。南岸区天主母堂位于南岸区鸡冠石镇,四面环山,背靠十字宝山,周围是千亩良田。山中林深叶茂,松香满鼻。白天看云遮雾罩,晚上闻沉浮。靠近慈母山温泉,享受华清之乐,远眺重庆长江,怀古。教堂的历史渊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宗教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被迫于6月13、18、26、27日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自由传教。之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四川。南安天主教母堂是天津条约背景下的产物。

1911年,法国天主教川东教区副主教那次宣经过多次考察,选定南岸区鸡冠石观音山脚下(地名石竹湾,谥号芦子沟)作为修院地址。它叫石柱湾,又名芦子沟。

修院楼1911开工。1913建成后,沙坪坝大修医院迁入,被天主教重庆教区命名为“慈母山大修医院”。

1914招收学员。该修道院属天主教川东(重庆)教区管辖。法国牧师戈蒂埃是第一任院长。

1929年大修院迁至成都总修院,1930年忠县天池中修院迁至慈母山,定名为“慈母山培德中修院”。大修院的学生搬到现在的慈母山招待所,后又搬到成都总修院。

1932年,法国神父杜若·塞塞在慈母山修道院旁创建了路德堂,神父、僧侣和信徒在此参加堂的活动。

1939年夏,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参观此地,称赞它是“福地”。

1939年,重庆教区尚维山主教在白沙沱(重庆市第八十三中学)买地建辅仁大修医院,1941年,建房屋1200平方米。大修院由巴县城一座小寺院迁来,中小寺院合并,取名“慈”。

解放后,天主教爱国会于1954在该院开办了新生儿奶牛场。

1956是公私合营,一部分并入市乳品公司南安奶牛场,一部分并入公社奶牛场。1978火灾后奶牛场关闭。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市公用局补偿搬迁费用1.25万元,40余家奶牛场职工全部迁出。

文革期间,有些房子被农民占了,剩下的房子被烧了。

1979年,慈母山女修道院由市天主教爱国会修缮,出租给市公用局轮渡公司技校使用。

1988的合同到期,被天主教爱国会收回。再次修缮后,慈母山女修道院按照教堂原貌进行了修缮,只是教堂左侧的房子被烧毁,没有重建。

1990年,经南岸区人民政府批准,慈母堂恢复宗教活动。教区在原来的女修道院后面建了一个休息室,供死去的成员存放骨灰。新装修的圣母院亭也迎来了许多来此朝拜的信徒。

1998之后,每年圣母玛利亚月(5月),教区都会组织信徒来此朝圣。

2000年,南岸区政府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南安市天主教爱国会筹备组成立,负责辖区内教堂和各活动点的管理工作。教区正式将这座位于母亲山女修道院的小礼拜堂命名为“母亲教堂”,这里以前被称为“母亲教堂”。圣母玛利亚是教堂的保护人。

2004年7月,重庆天主教“两会”培训基地和重庆天主教教区培训中心在这里成立。

2004年9月30日,南安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此成立,由任理事长,刘、任主祭兼助理主祭,现王启伦任主祭,尼姑米蓉君、李。目前,南岸区天主教爱国会信徒约有2000人。

2009年6月5438+2月65438+5月,重庆市政府公布“鸡冠石法国教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重庆市政府将南岸天主教母堂列为第一批“百年教堂、千年寺庙”修复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