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过春节有哪些不同于民间的习俗?
回望过去,在年味浓厚的农业时代,帝国制高点清宫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天子是如何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的?
一、春联纳吉
"每个家庭总是用新桃子换旧桃子."。自从五代蜀国皇帝孟尝君写下“新年迎,甲节庆长”的对联后,贴春联迎接新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清宫春联不同于民间用红纸红墨书写的一次性春联。而是由擅长各派书法的翰林院用学术毛笔写在白绢上,再制作边框,反复使用多年。
清宫春联用白帛书写,一方面是因为白色在当时的社会是高贵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悬挂时与故宫的朱红柱形成色彩对比,以便观赏。
比如所谓的“大内宫春联”,就是用白绫制成,翰林诚心献上的。宫殿的彩绘柱子都是红色的,所以映成白色。与春联一起张贴的还有门神,它们也是由同样的材料制成,颜色丰富多彩。
如果赶上皇家庆生的喜事,为了营造喜庆的气氛,负责人需要向皇帝报告,要红对联。比如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李亲王请示:“是否她的对联都要用朱纸黄丝边,等待官方决定。”
清宫春联主要由擅长不同文风的翰林完成。在内容上,翰林为了避免被判文过饰非,通常以稳定为主,用吉祥文字填充门面。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禁忌:如陈后主为隋文帝吟诵的对联“日月为山河,山河壮于御所”,后为历代宫廷所用,因嫌“日月”唤出大明之魂,从未用过,故春联“天九门露宫及其院落 并代之以元代赵孟頫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写的“多国服,俯首珠冠”。
乾隆年间,国家文教昌盛,翰林学士以吉祥文字写春联。用词华丽典雅,为后世所用。如果断了继续用,新帛是当时翰林根据旧文改写的。
清宫春联的制作是由内政部和工业部共同完成的。一般由工部先根据寺庙的等级和规模确定春联的大小和样式,由制造库(工部下属机构)提供制作材料,交由内务府制造处(主要为清宫制造日用品)制作。
由于材料特殊,寺庙众多,贪污腐败,清宫制作春联也是一大消耗。为了减少开支,清宫曾多次废除春联。比如乾隆三十年,皇帝批准了内务部的奏折,撤下了紫禁城里的100多幅春联和门神。
宫廷春联平日由工部门神库保管。刚开始维护比较粗放。如果坏了,可以随时修理更换。后来,朝廷为了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在乾隆二十三年规定,每五年由工部侍郎和内务府大臣各带领工部人员统计春联和门神的情况,经皇帝批准后派官员监督工人修复春联。清宫春联五年保养一次的做法就这样形成了。
宫春联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官印由官府加盖,府衙不再开放)的“印”后悬挂,尤其是腊月二十六。第二年正月二十日开印后撤去,多在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时。春联的摘挂由工部和内政部协调办理,从干青宫开始,从后亭到钱坫依次进行。
如果新年恰逢皇帝和太后的百日丧期,当年就不会到处挂春联,第二年就恢复正常了。特殊情况下,清宫也会提前撤下春联。比如顺治十八年,福临得了天花,宫里禁止一切娱乐活动。正月初五,春联早早撤下。
第二,新装迎春
和民间类似,天子每年都会穿新衣迎接春节。田字的服装多种多样,包括皇家服装、吉祥服装、常服、旅游服装等等。我们最熟悉的是龙袍,是皇帝在重大节日、宴会等隆重场合的吉祥服装。在清朝,田字皇帝的长袍一般由极其昂贵的丝绸制成,还有适合夏天的薄纱和龙袍。龙袍上装饰着复杂的图案,包括太阳、月亮、星星、山脉、龙、中国昆虫、比目鱼、宗彝、海藻、火和粉米十二个章节,气势磅礴。
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负责管理皇帝服装的上士监督委员会提前准备好服装。天子在参加宫廷仪式时,头戴吉祥服冠,身披黄袍,身披貂皮端盖(大衣),腰系腰带,春绸棉裤,白棉袜,羊皮皂靴。仪式结束后,天子需要换上衣服,穿上另一套朝服,戴上王冠,去宫里拜见太后,以示孝顺。
偶尔皇帝自己选衣服。比如乾隆十九年除夕,太监为第二天献上一件明黄色的锦袍,但乾隆临时改变主意,穿上了一件香锦袍,并下令这件香袍“平日少等,每年沐浴后等到十二月三十日”,成为以后每年的惯例。
第三,家宴
在春节期间,天子将举行三次大宴会,两次以其家人为家长的家宴,以及一次以君主身份为其大臣举行的国宴。清代的国宴分为全席和中式席两种。宫内国宴必须是满座,宫外可以用中式席。满座分为六个等级。
一等、二等、三等都是献给已故皇帝的。活人能享受到的最高等级是四等座,只在春节、长寿节(皇帝生日)、皇帝婚礼等重要场合出现。第五、六席主要用于宴请诸侯国朝贡使节和蒙古王公贵族。
酒席分两席,第一席是以点心为主的“饼宴”,然后是以酒肉为主的“宴宴”。
这种春节期间的四等全宴,每年中午都在太和殿举行。全席210席,随席300余人,按等级分为单人席、双人席、三人席。
所有的座位都用长条矮桌,只有一、二等官员才能在大厅用餐。每张桌子上的菜都一样,菜谱年年不变。菜虽丰盛,天子在国宴,谁能尽兴?
饭菜不一定好,但钱是AA制:为了省钱,增强诸侯的责任感,只有皇帝的餐饮由国库负担,每次“饼宴”的点心由光禄寺提供,而“宴宴”的菜肴和餐具则由有爵位的诸侯按等级提供,如有差额,由光禄寺补足。
为了避免老皇子和小皇后不可名状的发生,天子家宴分两次,与皇后共进早餐,与太子共进晚餐。
家庭聚餐也井然有序。家庭宴会由内政部组织,用餐地点一般在干青宫。后妃宴时皇帝坐在殿里,皇室家宴时皇帝坐在御座上。剩下的人按照等级和辈分分成单桌或者* * *桌。同样,先上菜、奶茶,再安排酒席,最后上“水果桌”。
有了酒席,餐桌不仅按档次划分,餐桌上的菜肴和餐具也各不相同,处处显示着礼仪。吃饭时,皇帝入座或离席都要放音乐。皇帝在喝茶、吃喝的时候,要磕头祝贺酒席,甚至在赐酒的时候还要磕头谢恩。繁琐的礼仪堪称折磨。
有一点暖意在于,宴席的时候,内务府会“转宴”:从皇帝开始,桌上的点心都会摆上桌,以便与宴席分享。
当然,我们应该在春节吃饺子。清宫新年第一餐是饺子,遵守努尔哈赤时代留下的习俗。你必须吃蔬菜馅的素食饺子。除夕大典结束后,皇帝会在昭仁殿的东舱吃饺子,而饺子必须恰好在皇帝坐下的时候出锅。
为了保证时间准确,厨师们煞费苦心:传统上,从腊月末到正月,皇帝每过一道门槛,太监就会燃放一串鞭炮,让厨师们掌握皇帝的行程,控制好温度。到了清朝末年,祖宗的规矩越来越松,天子的饺子改在春节时在养心殿吃,饺子馅也从素馅变成了肉馅。
四。各种活动
春节连接两岁意义重大,天子此时要完成很多象征性的活动。
在新年的第一天,天子会喝屠苏酒,举行“开笔”祝福仪式。一般来说,用笔祈祷是在养心殿东暖阁明亮的窗户里进行的,田字通常在这里处理政务。一日之始,田字来到东暖阁,亲手点燃名为“玉烛长调”的白玉烛台,用屠苏酒盛满由黄金和宝石制成、象征国家稳定的“金瓯永固”杯,手握“万年青”毛笔,庄严书写“天下太平”“国久天长”。
在初二到初十的日子里,天子还会选择吉日,选择擅长诗词赋的文臣,一起喝茶写诗,以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茶宴始于乾隆年间,因在崇化殿举行,故又称“中华宴丛仙”。
起初参与者只是文官,后来演变成28位王公大臣。茶宴上,大臣们齐聚一堂,品尝由杭州石峰龙井的梅花、松子、佛手制成的“三清茶”。这个命题是皇帝当场提出来的,大家都写诗,这是一件大事。
除了这些意在为世人树立榜样的活动,天子也有自己的休闲方式——看戏。
清朝的皇帝有很多好戏,尤其是晚清的皇帝。清朝初年,有很多杂剧和昆曲。同治年间受慈禧影响,京剧开始流行。光绪年间,慈禧在春节时召集了几个著名的民间京剧团入宫,路人皆表演了几天,足够过戏剧瘾。
清代天帝不仅爱听戏曲,而且会唱歌的人也不少:甘龙在祭灶时经常唱《访贤》;道光主演《斑衣戏色》招待太后;同治会唱武侠,但唱得不够;光绪虽然不会唱歌,但会一幕幕演戏,经常以演《金山寺》自娱自乐。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也是血浓于水的同胞们的文化和心理纽带。回忆过去对国家的春节,展望现在对民族的春节,希望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浓,传统节日越来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