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古今影响

丝绸之路和中西贸易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亚洲和欧洲的商业大动脉,也是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道路,其中国际贸易在当时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奔袭驿站,无止境;商人贩客,日款下塞”,反映了使节不断来来往往,商贩不断往来的情况。“中国丝绸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布的国家。在殷周时期,劳动人民已经织出了色彩斑斓的深色丝绸和彩色刺绣。后来发明了罗纱和织锦。汉代的制丝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保存的精美丝绸就是证明。中国的丝绸出口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绸之国,表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从西汉到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为了保证经济往来,汉朝还采取了必要的政治措施,如派遣使节、设置驿站等,以保持商路畅通。

中国的丝绸在古代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被视为珍宝。韩与西域交流后,丝绸在中亚和西亚流行。安息吧,尤其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皇后。全国各地的寺庙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丝绸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皇帝、元老院甚至权贵家族都以穿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堂的法衣、祭祀服、挂帘、祭坛都是用丝绸制成的。国家官员穿特殊形式的丝绸长袍,而世俗的富人一般穿普通的丝绸长袍。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人们制作珍贵的花丝,它的颜色像野花一样美丽,它的材料像蜘蛛丝一样纤细。

中国不仅大量出口丝绸,还向中亚、西亚甚至罗马出口铁、镍、贵金属、青铜器、漆器、杏子、甘蔗等。中国从中亚西部,尤其是大湾,进口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来自中亚国家的植物,如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都传到了中国。从西域和伊朗,其他乐器,如瓒、琵琶和瓒,以及绘画、雕刻和图案设计技术传入中国。休息和罗马羊毛和玻璃也来自东方。大湾到西方的贸易使节一年达到十次以上。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安息,甚至西行。

中国丝绸和其他国家商品的畅销以及从中获得的巨额利润,使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国家为控制贸易路线和垄断贸易进行了长期斗争。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亚的主要经纪人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昆(今撒马尔罕)为首都,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也被称为康居。他们一向以国际贸易闻名,并在转口贸易中获利丰厚。但是粟特人太小,无法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丝绸之路一直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直到大夏和安息独立。这种垄断收入在塞琉古的财政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过境贸易。这个时候塞琉古就尴尬了,失去了国际贸易的霸权。安息从转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利十倍之多。安宁死后,萨珊控制了通往波斯的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禁止粟特商人过境丝绸,阻止罗马商人出售丝绸,企图垄断专利。然而,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进口大量商品。这些商品在罗马销售的价格比在印度贵100倍。丝绸与同等重量的黄金价值相当。由此可见,当时国际贸易中的商人可以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丝绸之路和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欧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一直不绝于耳,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游历了大湾、康居、大岳,回国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和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卫青两次打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离开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领300人的代表团出使乌孙,并派遣乌孙使节访问大宛、康居、大岳、大夏等国。中国使臣去歇息,国王派将军带领两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敌。当中国大使回到中国时,他还把大鸟蛋(鸵鸟蛋)和李(罗马杂技演员)送给了汉武帝。其他国家也派出使节互相交流;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始于使节、商务旅行和民间交流。

公元前1年底,大月氏通过丝绸之路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二年,“大岳王赐博士一部宝塔经”(《魏鲁西容传》)。汉昭帝漳河元年(公元87年),后主派使臣到中国献狮子和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安息王满渠派遣使臣来华,献狮子、大鸟(安息鸟)。公元148年,安清(字师高),一个休息的和尚,来到中国传播佛教。从148到171,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翻译了35部佛经,41卷。他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那以后,使节们与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南北朝至唐代,伊朗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先后传入中国。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后,粟特商人把中国制造的破烂纸运到了中亚。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齐(马其顿)、都尔(色雷斯)遣使来华”(《后汉书·纪》记载)是中欧直接交往的开端。东汉桓帝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派遣使节来华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期孙权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赴建邺迎接孙权等活动均有史书记载。这些都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

但它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1,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和西方国家有了一条道路通道,这条通道承载了几乎所有的贸易和交流。但是,作为一个海岸线很长的大国,仅仅依靠公路交通,似乎意味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在19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会被欺负。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主要交流的国家也仅限于中东的波斯,以及我们的邻国印度等等。外来文化的单一也影响了后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中世纪的欧洲、西班牙、英国都积极发展海军,而中国由于自大固步自封,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不够重视。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但也仅仅停留在正式建交的形式上,对现实文化和正面交流没有太大贡献。

2.间接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和游牧民族的崛起。具体原因无非是罗马帝国大量黄金外流。经济崩溃直接导致了政治和军事的退化。最后,罗马帝国的空架子终于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崩溃了。但是这种崩溃反过来又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过境国波斯的穆斯林化。中国无知的出口丝绸等奢侈品,只能让外贸逆差巨大的西方国家拼命寻找海上掠夺、增加财富的“良方”。十字军东征是一种掠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更是赤裸裸的掠夺。

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海上规则,对中国不公平,使中国陷入了100年的半殖民地状态。

3.丝绸是绝对的农产品,这无疑是对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封建金融的暗示:一切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活动都毫无意义。只有坚持农织,人民才能有饭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才能继续给中国带来无穷的财富。所以中国一直不鼓励甚至歧视商业活动,学者,农民,商人,这种排序让商人永远没有地位。因此,它也固定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纯粹性质,这种性质伴随着自满、傲慢和不愿意交流。最终,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骄傲中,被西方追上,最终被穷人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