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出台新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江阴作为江苏省南部的发达县(市),改革开放前,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江阴农村发展迅速,变化巨大,为人民所称道,举世瞩目!去年,江阴这片面积只有万分之一、人口只有千分之一的热土,创造了全国250%以上的GDP、300%的财政收入和1%的上市公司。江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干部群众正在齐心协力建设幸福江阴齐新,力争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城市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首先,想法变得新颖

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0年来,江阴市抓住三次机遇,不断创新求变,实现了三次思想解放。

1,抓住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提出了以工补农、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2.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快速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思想,加快了从工业城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3.抓住21世纪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协调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第二,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阴坚持“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巩固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协调发展。从1978到2007年,江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6∶55∶19调整为1.5∶63∶35.5。

从第一产业来看,虽然比重明显下降,但增加值年均增长10%。

从第二产业来看,虽然比重变化不大,但增加值大幅增长,从1978年的2.3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49.6亿元,年均增长21.9%,30年增长了315倍。

从第三产业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的服务业不断增长。2007年实现增加值422.65亿元,比1978增长521倍,年均增长24%。

三是经济实力变强

改革开放30年,江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1978到2007年,全市乡镇地区生产总值从3.6亿元上升到964.8亿元,增长了260倍;镇级财政收入从7000多万元上升到95.93亿元,增长了130多倍;乡镇级工业销售收入从2.6亿元上升到2775.6亿元,增长1000多倍。去年,全市7个镇GDP突破50亿元,9个镇工业销售收入突破6543.8+00亿元,7个镇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江阴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一。

村级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后劲更足。

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到2007年,全市16个镇(街道)共有大型工业企业24家,其中8家进入中国500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收入2626亿元,利润6543.8+038.8亿元。9家企业纳税超过1亿元,当年长江村税收增加2亿元。8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突破6543.8+00亿元,其中华西、阳光、三房巷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超百亿元企业最多的县(市)。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江阴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发展现代城市交通网络的同时,重视农村道路的布局和发展。现在,全市农村公交网络四通八达,乡镇开通公交线路57条。全市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自然村通率也提高到68%。公路总里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民和城里人一样方便。目前正在建设13农村客运站和411农村客运候车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交通和通讯设施发展迅速。汽车、手机和互联网已经进入普通农民的家庭。

动词 (verb的缩写)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了。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多元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江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641元,连续8年居江苏省首位,比1978年的199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9%。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社会福利保障增加。

江阴不断强化民生为本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实现了农民从“养儿防老”到“参保防老”的观念转变,也让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人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65438至0995年,江阴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乡镇企业农民参保率达到90.3%。2002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到2007年,该市已有近20万农民参加了城镇保障。

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2004年,江阴投入巨资对全省所有历次被征地农民独家实施“维持式”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市28.85万被征地农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

同时,江阴率先实施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82.5万农民自愿参保,新农合参合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全市65万农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并为每户建立了健康档案。

七、居住环境变美。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的30年间,江阴农村经历了从草房到瓦房的建筑变迁,但居住环境依然恶劣,如“村散、屋散”、“厕所在河里洗,下雨天粪池溢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全面推进“家园工程”,乡镇两级投资6543.8+多亿元,疏浚清理“家园河”6543.8+0.3万余条,直接受益农民近80万人;新建7156个化粪池和1.15000个垃圾箱,全面取缔露天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投资5亿多元实施农村改水,村村通自来水。近年来,江阴以实现“三个集中”为方向,大力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八是农民素质提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江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这种举世瞩目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直观、物质的外在形象上,还表现在江阴农民文明意识的增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阴始终把乡风文明、农民素质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先后在全市开展了“六爱三评”、“创建三优新风”、“城镇卫生文明人”等系列活动。农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讲卫生讲道德成为自觉行动。人与人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氛围逐渐形成。华西村的社会秩序从没有赌博、迷信和重大刑事犯罪的“三无”发展到没有上访、投诉和内斗的“新三无”。

农民口袋富了,脑袋也“富”了。江阴把读书作为培养一代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1995在全市开展了“123”家庭读书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在城市农村,逐步形成了“家家有好书,家家读书,人人求知,人人讲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了一批“读书家园”和“邻里文化家园”。2007年,江阴又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了163“农家书屋”。农民需要“充电”,附近有图书馆。

改革开放之初,江阴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娱乐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加大投入,文化体育设施不断扩建。目前,全市3个以上镇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先进文化体育娱乐设施,82.3%的村拥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基本实现了“农村公园有文化,公园有文化中心”。

江阴农村30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是江阴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民意,凝聚人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结果。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市委、市政府从江阴市情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举措,是江阴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坚持以推广西部经验为动力,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坚持抓强扶弱,努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改善民生的宗旨,认真做好惠农工作。

——坚持政策调控导向,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坚持以强基工程为保障,积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