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法历史

中华民国体育节

从65438年到0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全国体育节。

体育活动对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体育活动的开展由来已久。到了近代,特别是民国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以前,随着经济的缓慢发展和西方体育活动和理论的逐渐传入,中国的体育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育课在各级学校广泛开设,培养了一批教师和专业人员。一度在民间建立了一批社团和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对此关注甚少,支持甚少。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国家体育法》,但只是成文,从未认真实施,致使中国的体育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比如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输掉了参加的所有项目,只能靠武术表演来挽救。

抗日战争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很快尝到了落后体育的苦果。当时急需扩充军队。然而,由于过去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普通民众因生活贫困而无法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国民体质的提高,也使南京国民政府难以招募到合格的士兵——“身强体壮”的应征者并不强壮,而且大多“偏瘦”。据军政部1937报道,当年征兵身体标准几次降低,但不合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后来选空军,身体合格的不到1%,引起各方面震动。在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许多代表呼吁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法紧急抓体育。1940 10 6月10日,教育部在重庆市省会重庆召开全国体育大会第二次会议。蒋介石在会上强调:“今后抗日建国教育,应以运动、秩序、纪律为重点。”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关于修改1929颁布的《国家体育法》的议案。经过努力,1941年9月9日,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改后的《国民体育法》,规定中华民国全体公民都有接受体育锻炼的义务,以提高国民体质,增进国民健康,还规定教育部主管全国,1942年初,教育部上书行政院, 说:“为利用重阳节习俗(指重阳节登高的民俗)宣传国法(即国体法),推行国体,以纪念国父第一次起义(即孙中山计划于6月26日重阳节发动的广州起义,1895),本提案经行政院批准,颁布全国实施。 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规定的体育节。

1942第一届体育节的庆祝活动非常热烈隆重。

自8月份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委员会对庆祝活动进行了精心安排。截至8月底,统计显示,重庆、昆明、成都、桂林、Xi、汉中等11重要城市和福建省连城等16县已决定举办大型庆典活动,举办一般性活动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以重庆的庆典活动最为突出。9月9日下午2时30分,首届’99体育纪念大会暨首届重庆市体育大会在夫子奇新生活体育示范区广场开幕。随后,在重庆举办的体育活动有:新生活体育示范区健身班技能体育表演、中国武术学会武术表演、英国驻华使馆与中国信托局、荷兰驻华使馆与央行网球比赛、美国空军垒球比赛、川东师范生足球比赛、滑翔机跳伞、儿童游泳表演、团体操表演、女篮比赛、爬山、过河、踢毽子。其他地方也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些特色活动,如江西的自行车比赛、西康的射击比赛等,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1943第二届运动会仍然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比如重庆,9月9日除了举行庆功会、体育表演等传统庆祝活动外,还别出心裁地举行了“全民健康大游行”,体育表演队、女护士队、清洁工队、骑兵队、十节车厢,都贴满了健康教育标语。

但1944至1945的第三届至第四届体育节是在特殊背景下举行的。

1944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国民党却因为消极抗日,养精蓄锐,等待胜利,更加颓废。整个战局每况愈下,在豫湘桂战役中惨败,造成国统区人心惶惶,人们对当年的体育节不可能有太大的兴趣。1945年9月9日,体育节恰逢当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书签署仪式,举国狂欢,全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当然,体育节忙得没时间问。

1946的体育节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体育节,全国各地都在庆祝,尤其是当年被占领现在收复的地区,而且是第一次举办体育节,体育活动更加热烈。南京的庆祝活动从9月7日开始,7日和8日有游泳比赛,9日有爬山、网球表演、篮球和武术表演。再比如上海。据《申报》报道,当天上午9点在市体育馆举行“运动与卫生”讲座,下午进行乒乓球和篮球表演赛。虹口游泳馆下午将举行游泳比赛。体育节前后,该市还举行了警察杯篮球赛。

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坚持一党专政和反动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全国人民迅速陷入萧条,国家经济迅速恶化,人民生活岌岌可危,体育活动因缺乏经费而陷入窘境,体育节庆典呈下降趋势。

1948年9月,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国民党当局为了粉饰太平,安抚民心,仍然举行体育节庆祝活动。但除了南京等地,各地都采取敷衍的态度,举办一些小规模的活动来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立的体育节及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但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的倒退和崩溃,体育节也相应衰落。这从反面证明,没有进步的政治和社会的保障,就不会有文化艺术的真正繁荣。

/shengzhi/docc/qunzong tiyu/index 4 . htm

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学体育

/中文/HIAW/660457.htm

西方竞技体育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qikan/期刊。articles/bjtydxxb/bjty 2004/0407/040727 . htm

论民国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历史价值(1927-1949)(兼论刷新了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