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上真的有高俅吗?

小说《水浒传》中的高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

高秋(?—1126),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水浒中的主要反派。

然而史书上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一说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随祖迁。南宋王明清写《荡后录》说:“高俅,本东坡先生,一个小吏,辛辛苦苦在草上。东坡在中山的事业是从汉源开始的,留给曾文素。温宿已辞史,东坡归王晋卿。”

可见高俅是苏轼的小官吏(即大臣的角色,水浒传中说他书卷气极了)。他很聪明,擅长抄写和写作。元佑八年(1093),苏轼从翰林调到中山府,推荐高俅到曾布。苏与虽分属新旧两派,但在时期就有交往,仍有一定的交情。

据一些学者考证,王明清的祖父是曾志,曾志是曾布的儿子。他在曾家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但曾布谢绝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把高俅推荐给他的朋友王的(即王晋卿),高俅回到东京(今河南开封)。

扩展数据:

高俅成为段王赵霁的心腹后不久,哲宗皇帝驾崩,段王成为大宋皇帝惠宗。惠宗想提拔高俅。但是大宋朝有提拔干部的制度,不完全是皇帝的脾气。七品县官应该有进士背景,但高俅没有功名,公务员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惠宗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格,只要有名气就行,一句话,比较灵活。《南宋十将列传》卷一《刘琨传》说:“一是仰慕皇族,即位,望以示之。老办法里,除非有副业,不能做当时的三官(刘),忠武是边塞司令,是他的下属,但他实际上是把边塞工作交给了殿试司令。”

惠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但他不认为自己真的能做出成绩。边裁刘仲武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所以特别帮忙。正好,高俅在边境的时候,宋朝在边境取得了几次罕见的胜利。毫无疑问,高俅的晋升是由于他在刘仲武军队中的经历,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宫廷指挥官,掌管皇军长达20多年。

高俅掌管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不可能给大宋的军事训练带来明显的提升,但他也不是靠踢好球才留在高位的。高俅不是一般人,对当官的玩政治有些手段。

百度百科-高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