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强大还是弱小,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什么是文化?中国古人在《易经》中记载:“观天文以观时变;看人文,把它变成世界。”也就是文明教育的意义。西方人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对当今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我们现在如何与国际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中反映了多少外国文化,只要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从哪些方面提升?正如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才能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从未中断,是唯一持续发展的独立文明。由于入侵者的变化,埃及文化经历了希腊化、后罗马化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被日耳曼人入侵打断;印度文化是雅利安的,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巴比伦文化被赫梯人摧毁,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被打破或空白。就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歌、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高度赞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世界上有许多文化与过去无关,也有许多文化与现在无关,但很少有文化与过去有关。像中国这样辉煌的文化传统,简直就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统一体,同时汇集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这种团结起到了强大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没有分裂解体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在政治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直到现在也基本上能够保持原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可复制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兼收并蓄,体现在百家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汉文化可以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外来文化也可以敞开博大的胸怀,吸收和融合他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的。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使其具有久远性和原生性,兼容性和再生性使其具有多样性。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先驱,引领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衰落了,但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让它重新焕发光彩?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探讨其对人类世界的新意义。
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新的营养
有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纷争不断,战争频繁。尤其是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对抗,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谐和中庸。与西方文化不同,它强调分离和对抗。而是主张“天下大同而异,殊途同归”。它主张在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包容和多样性。
君不见,当今世界,“民主”“自由”满天飞,战争此起彼伏。同一个国家的人民互相争斗,导致国家动荡,经济每况愈下。这都是因为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是在被外国侵略的时候。相反,它对周边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有自己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观点,还因为它有一种超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体现了人类对繁荣的追求和人道主义,即“仁”。它包括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爱,体现了人类宽厚待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期待的仁爱精神。它期望“爱所有的人”,所有人都和平相处,慈悲为怀。这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幸福、安宁、和谐的普遍主义精神。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不断,资源几近枯竭,全球性危机不断出现。科技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自然的斗争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一些西方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经典,包括《老子》和《论语》都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处于科学发展困境中的科学家从世界观中寻找灵感的努力,而不是因为任何一时的情绪冲动。1988 65438+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发表宣言说:“人类要想生活在21世纪,就必须回首2500年,吸取孔子的智慧。”
然而,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中,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一条真正合适的发展道路。中国要想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定不能长期跟随西方国家,而应该创造一种独特的模式。只有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新的营养,创造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