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工人、农民和城市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舒适的生活,才能让全体人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支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大踏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和加强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三)稳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受益;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国家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议事要民主,不能强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需要引导和支持,而不是代替别人。(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掉”的方针,以“多予”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突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全国财政支农资金增幅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例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逐步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要把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土地出让金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取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五)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任用、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类管理的途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助规模。鼓励各类农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水平。(6)加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进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分级和包装标准化。鼓励商业企业、邮政系统等各类投资者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连锁式“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跨省互通。(7)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增加种粮收入,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高产粮食科技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食价格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资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建设。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养殖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中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有机结合,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利益。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补贴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用担保手段和担保方式,有效解决龙头企业购买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税收和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