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文葫芦更小更贵?
文艺葫芦到底是大是小好,很多人各持己见。有些人喜欢大的,有些人喜欢小的。反正他们都说服不了对方,也就不用费心了。但是有一个现象,葫芦越大越值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越小越值钱,最小的比大的值钱。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有些微小的葫芦被称为“草样金”。草样金是葫芦科的一个变种。因其生长小,果实少,故十分珍贵。现在几乎找不到这种植物了,还是偷偷采集的。草丛中的葫芦多被采集,把玩,做成饰品。
这在中国几千年的玩葫芦史中有记载:明代刘若愚《明故宫史火集》记载“至今仍有豌豆大的真小葫芦,名曰‘草中黄金’,两枚可值二三十两,两者皆贵。”你明白吗,在明朝,两个豌豆大小的葫芦值二三十两银子?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
《明史·食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米一石;一两黄金,十石;一两银子,两石。我们平均二三十两银子吧。五十石米比较合适,但是当时官员的工资是多少呢?洪武二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官员的俸禄级别:刚一品,月薪87石。可想而知,在这种草丛里玩葫芦有多贵。一个小葫芦可以抵得上一个朝廷官员的月薪。
后来这种“草丛中的金葫芦”已经很难见到了,价格也越来越高。叶金寿《满安壶明路》记载:“小壶芦苇极难生长,且极小。“谁,一双价值一百多金的.”与明朝二三十年代相比,几乎翻了两番。明朝官员哭晕在厕所里,买一个小葫芦花了将近两个月的工资。
什么样的草金真的没有标准。有的商家说名字里是草金,十有八九是扯淡。如果是真的,估计价格不会很亲民。东西有好有坏,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能力追求更好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