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之我见。
教师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人文素养和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因此,要想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首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历史习题的材料越来越新颖,提问的角度也越来越奇特,所以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多读、多思、多总结,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比如笔者见过一道考察古今救灾与社会保障的材料分析题。第一个材料是一段文言文。如果老师自己都理解不了,怎么给学生解释?通过这次练习的讲解和反思,我发现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一定的语言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理解材料的表面意思,更不要说引申意思了。
另外,历史老师一定要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将热点问题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到精于教学。
第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措施
1,预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
历史教材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少量的图片,从大段文字中筛选出很多概念和知识点。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单词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多读教材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阶段。
比如在新学期的师生见面会上,老师可以以1课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高效阅读教材,如何达到预习的目的。比如让学生先读第一段,从第一段可以发现哪些有用的知识点。时间、专有名词、符号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信息。
利用教程案例的预习形式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辅导计划。在学习计划上以提纲的形式列出一节课的要点,留出足够的空白,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筛选信息、总结并记下。
2.教师要多注意方法的分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讲课时必须注意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希望学生考试得高分,但学生看不懂材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这种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实际上已经为学生的高考乃至未来的学习埋下了定时炸弹。随着高考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以往背书、背答案的学习模式已经无法让学生在高考中准确、快速的得分。所以,在现阶段,教师更应该重视分析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中的问题和漏洞,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在讲解材料分析的问题时,老师可以一步步讲出答题的顺序和技巧,而不是直接讲出答案。比如你想从材料的字面意思中寻找信息,你可以让一个同学告诉你他从材料的字面意思中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3.多读课外书,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文字资料。
很多传统观点认为,在高中,所有与课本和作业本无关的书都是课外闲书,不应该出现在高中生的书包和课桌里。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不值得提倡。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知道的历史知识越多,考试中遇到材料分析题就会越熟悉。课本上的材料都是大框架,很多历史事件都没有完整描述。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一些模糊的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当你在考试中遇到一篇又长又难的材料时,你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历史知识去理解材料中所描述的相关事件,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从而顺利解题。
《全球通史》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历史书,很多考试的资料都选自这本书,但这本书的趣味性稍逊。如果学生想更多地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而以幽默笔法讲述历史的书籍,如《明朝大事》、《袁腾飞讲历史》等,虽然有一些小点有待考证,但对于进一步了解历史和课后放松都是不错的选择。
4.难的文字材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历史文字材料无非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的叙述。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常见的历史事件和新奇的角度。对于学生来说,图片、视频等形式比书面材料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讲必修的第二国民经济,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我拿出一节晚自习课,给学生们放了纪录片《货币战争》。通过视觉影视介绍,同学们对这一单元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总结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历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并为他们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阅读的习惯也很重要,这也需要历史老师的鼓励和督促。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考试中顺利解题的前提,也是学好历史的工具。希望我的拙见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也希望对此感兴趣的同行能和我一起探索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