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的人类历史
古民居古寨古建筑群现存明清初年古民居22处,总面积28000多平方米,有冯民居、王民居、陶民居、张民居等。最大的是冯民居,有***105间,为“三进三出”的四合院结构,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保存最完好的是王故居。建筑结构完好,雕檐雕壁,龙凤依稀可见。木雕、石雕、砖雕在我脑海里历历在目。家谱保存得很好。
古村舍28座,有青龙村、范家寨、店子村、五峰村等。代表性的就是青龙村,中西文化与中国的最佳结合。因为地势险要,是鄂西的咽喉。
根据历史、文化和名人的传说,板桥的起源是被鲁班封闭的。春秋时期,鲁班在这里南下,西边的流水挡住了他的去路。他拿了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的石板,放在河上准备过河。从此就叫石板桥了。文革时改造农田,河堤改道,石板不见了。板桥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影响的皮影戏、花鼓戏、草锣鼓,每年都参加民间文艺演出并获奖。因此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安百里起义爆发于清末。当时的西南总司令官(许总司令官)就驻扎在这里抵抗,最后遇刺身亡,葬于板桥。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武昌临时政府内政部长兼国务资政冯哲夫诞生于板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哲夫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他在回乡途中病倒,死后葬在板桥新集村。据不完全统计,板桥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名人有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