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国海上史: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海权史经典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翻开《被遗忘的中国海上史》这本书,让我们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来看看古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的。

这本书的作者罗荣邦是美籍华人。他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史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海权史专家,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之一。他撰写和分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水利的文章,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水力学、造船、航海和海军武器系统。

出乎意料的是,罗荣邦竟然是康有为的孙子。小时候,他和康有为一起度过了一段漂泊的时光。多年以后,康有为的传记和散文使他逐渐出名。事实上,他一生的重点研究方向是中国海洋史。直到1957,罗荣邦重新整理了之前对海军的研究,整合了这段被遗忘的中国海上史。

这本书的两位译者是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李春。彭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两人都从事出版行业。

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就从未停止过增强海洋实力的探索,而到了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洋强国,其海洋实力在明初达到顶峰。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培养大型海军大师的记载。西汉武帝十万船大军成功东征南越。唐朝时,水师在白江口大败日军。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占国库五分之一;元朝的商人远至南印度居住;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造船技术一度领先世界。

从宋代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搭载数百人的大型商船已经非常普遍,在东方航运业掀起了一场无形的革命。到了宋朝末期,搭载数百人的大型商船已经非常普遍;元代商船因其安全舒适而受到国内外商人的青睐。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每艘船平均可载500人。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

早在宋代,中国人就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水手可以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导航,同时掌握季风、潮汐和海流变化规律,对东海、南海和印度洋各国了如指掌。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国人最远到达了非洲的东海岸。

几百年来以东海为荣

南宋、元朝、明三年间,中国的海洋实力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中国海军先后控制了黄海、东海,然后是南海,其势力范围达到了印度洋。在海军的保护下,中国的航运业控制了东方海道和海上贸易,大量中国人出海在南方热带地区建立定居点。中国的政治地位远远超过东方海洋国家,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中国在南宋、元朝、明初成为海权大国。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本书一直试图说明,中国其实从南宋就开始在海上发挥优势。当时,中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近海海军,这与之前其他朝代的海军不同。女真入侵中原,宋廷不得不离开北方,南下东南沿海。由于其自然地形特征和资源,这一地区非常适合海上活动。人们继承了祖先的海洋传统和航海精神,拥有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又为战争所迫。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罗荣邦在编撰《中国海权史》的过程中,也采用了上述对海洋史的广义解释。该书并不只是记录所谓的“传统历史的碎片化事件”,而是试图研究形成这一阶段的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这本书追溯了历史发展的模式,中国海上扩张的性质和范围,以及中国作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兴衰。最后,作者还试图证明宋元明初中国航海活动在中国和东亚历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杨沫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给你一个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