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文学的基本特征

沦陷区文学:1941 12年6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时代,将其纳入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1931年东北九一八事变后已有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文学。从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1938+01年10月29日占领广州,到1941年6月29日上海完全沦陷(1937+01)然而,英、美、法等国控制的上海租界区至今仍未落入日军之手。对于上海成为“孤岛”的文学,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上海一大批进步作家,发表了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主人》、张爱玲的小说集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叛逃者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

文学运动

总的来说是和汉奸文人反共叛国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沦陷区文学的主要活动中心是北平和上海、南京。早在1939年下半年,《文学周刊》、《华风》等上海《中国日报》副刊就配合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卖国自取其辱,鼓吹“和平文学”,抨击抗战文艺是“肤浅的”、“八股宣传”,声称要扫除这个“文学园地”的污秽。“和平文学”成为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先声。后来,沉寂了两年的北平文坛出现了综合性月刊《中国文艺》。该杂志在侵华日军的直接支持下,歌颂和美化侵华日军刺刀所维持的“舒适”生活,主张在这种“新秩序”中建设“新文化”。这本杂志的出版标志着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正式开始。周作人“打破两年沉默”,积极向《汉奸文学》杂志投稿,成为汉奸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他的参与下,华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华北文艺家协会(1941)、华北作家协会(1942)。“华北作家协会”的宗旨之一,就是以文艺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进步,即迎合日本侵略者占领亚洲的野心。协会一成立就派作家到华北农村,然后在报刊上宣传报道侵略者在这些地区的“加强治安的成果”。还发起并设立了众多的“大文章”和“文学奖”,以“弘扬大东亚宣言”为条件吸引汉奸学者,加强与伪满洲国和日本文坛的交流。相比之下,华东尤其是上海的汉奸文学运动缺乏组织性,大多以相对隐晦的方式开展活动。打着“陈述事实,澄清是非,寻求真相”(古今月刊)的幌子,为王伪政府的“反共和平建国”制造舆论。当时伪政权的主要报刊有北平的《华北新报》、《新月报》、《文艺》杂志,上海的《沈心报》、《冯玉谈》,南京的《民国日报》、《作家》,苏州的《诗境》。在汉奸和文人的控制下,沦陷区的文学运动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虽然华北华东的汉奸也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三次大东亚作家会议,但是统一华北华东汉奸的组织——全国文联,几经筹划始终没有拼凑起来。汉奸和文人队伍内部矛盾重重。从公元65438年到公元0944年,周作人与日本作家片冈铁兵和汉奸沈的论争,就是这一矛盾的突出例子。

文学作品

与文学运动不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既有官方汉奸文学,也有鸳鸯蝴蝶派等娱乐文学。是另一种在当时更有积极意义并能生存发展的文学,即一些忠于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现实社会或个人内心某一方面并加以批判的作品。与此同时,一些进步的爱国作家在沦陷区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小说

在小说创作方面,华北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新作家丛书》(10种,北平新民出版社出版)、《华北文艺丛书》(8种,华北作协出版)。虽然也有带有反动思想倾向的作家的作品,如媚娘(短篇小说《鱼》《蟹》等。)和元·(长篇小说《贝壳》等。)在刻画男女知识青年矛盾压抑的心理上有一定的艺术特色;萧艾笔下的北平市民生活(短篇小说集《徐萍集》等。)和关《的乡土文学》(短篇小说集《风与船》)等。)在主题表达上也有积极意义。上海的新锐作家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和苏青的《结婚十年》都以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写而闻名。但他们喊出的是“个人的苦闷”(谭正碧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抗战前享誉文坛的作家师陀和罗红,在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中,仍然保持着一贯的严峻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文章

相对活跃的是散文创作。除了上面提到的文艺杂志(北平)和古今(上海),还有天地会(上海)等等。题材范围涉及文学轶事、读书笔记、回忆录、游记。周作人的读书笔记,广征广引,远离闲适,被淡化,开了名人小品的先河,追随者和模仿者一时兴起。周佛海、陈公博用个人回忆画自己;范仲淹的读史随笔,用历史为汉奸辩护,都是很明显的汉奸文学作品。也有一些作家,如(远方人的集合)和秦(椰子的集合),他们的散文忠实地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空虚和痛苦。王维的报告文学以金融、工业、商业等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城市的萧条景象。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比较少见。

其他的

在戏剧创作方面,孔主编的《戏剧系列》(30部)代表了沦陷区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例如,江洋的《心满意足》、王文显的《京华烟云》、珂瑶的《清宫怨》、袁俊的《富贵浮云》、露丝的《十字路口》等都是优秀作品。

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进步文艺界在沦陷区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因此,许广平被捕入狱,李露光荣牺牲。云逸群和关璐也渗透到日军占领区,从事地下工作。

《万象》、《春秋》、《文学春秋》等上海杂志铤而走险,在大后方刊登或转载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何其芳等作家的作品。如抗战胜利前夕巴金的散文《灯》、《春秋长夜》,充满了“灯永不灭”、“长夜将至”的坚定胜利信念。类似的作品就像黑暗王国里的一缕光线,给沦陷区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