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发明的历史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和处理的不断改进,提高了器物表面的烧制温度和釉色,创造出了不同于陶器的原始瓷器。到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烧制出一种瓷质光滑,透光性好,烧成温度约为1310℃的瓷器,并大量出现在浙江省,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至南北朝,中国陶瓷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彩陶为主,如陕西Xi安半坡的面、鹿、鱼纹壶;河南省单县庙底沟花瓣状盆地:甘肃永靖马家窑涡纹罐和几何纹罐。他们只用红、紫、黑等简单的颜色描绘出精美华丽的彩陶,形成了完美的统一,至今仍令人钦佩。陕西秦始皇的兵马俑也是优秀陶器的代表作品,还有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和大莲花像,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烧制水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中国陶瓷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在唐代,浙江越窑青瓷和河北姚兴白瓷在当代很有名,形成了制瓷的特色。北方也出现了花瓷、绞胎等装饰技法,进一步丰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种。唐三彩受汉代以来单色釉的影响,到唐代发展为黄、绿、白、蓝、紫、黑等色。因为最常用的三种颜色是黄、绿、白,所以唐代称为三彩。到了宋代,中国的瓷器繁荣起来,各地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瓷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和哥窑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宋代最著名的瓷窑。他们对后世的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清时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窑停烧,趋于衰落,但江南制瓷业却有很大发展。工匠从四面八方赶来,以景德镇为中心,制瓷技术逐渐上升为全国制瓷业的代表。到了明朝,中国的瓷器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清朝初期,制瓷技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到了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宫廷和民间瓷器以青花瓷为主,清淡精致,典雅美观。明代还有斗彩、五彩,体现了明代釉画丰富的装饰品种。在明代的基础上,清代的彩瓷也有很大发展,分化出更多的色彩。墨色、蓝色、金色也出现在五彩瓷屏上,并创造出珐琅色、粉彩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淡雅的色彩是其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辉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火葬等文化遗址,以及商代、西周、秦汉时期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按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花陶和彩陶。
彩陶是彩陶,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用类似刷子的工具在陶坯表面绘制各种图案。经900-1050℃烧制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的花纹。自1912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出土,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1953首次发现于陕西省Xi市半坡村,故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典型的有卷唇圆底的壶、碗、小口细颈大腹的壶、直口大腹尖底的瓶,造型比较简单。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其装饰纹样主要有:①动物纹样,以鱼、蛙、鹿、鸟为装饰对象,特别是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组合纹,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几何图案,多由抽象的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编织图案演变而来,包括宽带图案、三角形图案、锯齿形图案、斜线等。③编织纹、线纹、筐纹、绳纹等。此外,沿彩陶碗口的黑色宽带纹上还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各种特殊含义,也可能是某个特定的标记。河南省单县庙底沟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1953型彩陶。其分布地区有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壶、碗、瓶仍是主要造型,也有瓮、罐等。形状多为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状多为三角形,给人以美观、丰满、轻盈、稳重的感觉。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900年。其装饰纹样有:①植物纹,多为螺旋纹、叶纹。②动物图案,比较少见,有青蛙、鸟等意象。③编织花纹:线纹、筐纹、绳纹。(4)几何图案,主要是由点、钩、弧、三角形、曲线组成的带状图案。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彩陶1924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壶、碗、罐、壶仍是主要造型。其年代,根据放射性碳测年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900年。其装饰图案有:①人物图案,如1973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有15人分三组手拉手跳舞。②动物图案,包括蝌蚪图案和青蛙图案;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涡纹和浪纹。图案旋转起伏,给人强烈的运动感。
中山型马家窑文化彩陶1924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东北部的中山地区。有短髯、宽肩、鼓肚、单柄壶、收敛碗、敞口平底碗等。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年龄为公元前2650-2350年。有锯齿纹、网纹和鱼、贝、人、蛙纹,特别是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此外,一些物品被塑造成人头,形象生动。
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马家窑文化马厂1924型彩陶。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省份。器皿的造型基本沿袭了半山的造型,与半山相比显得高耸美观。耳筒杯出现了,耳朵和纽扣的形状多种多样。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它的年龄是公元前2350-2050年。装饰图案有同心圆、菱形、人形青蛙、平行线、回文、钩环图案等。此外,在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中也有彩陶出土。但其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差距。这些彩陶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完美统一。
比彩陶稍晚一点的黑陶,胎质细腻,黑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推向了顶峰。
在烧制的最后阶段,从窑顶慢慢加水熄灭木炭,产生浓浓的烟雾,被烟雾有意熏黑,形成黑陶。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工业继彩陶之后的又一高峰。1928年,山东省章丘县(原黎城县)龙山镇城子垭首次发现黑陶。其文化遗存被考古学家称为“龙山文化”。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又一个堪比彩陶的辉煌创造。
与彩陶相比,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品种更丰富、更有规律。主要有罐、壶、盆、盆、盆、盆、豆、盆、杯、盆等。与彩陶相比,其造型也有所不同,在生活中更为实用,设计新颖巧妙,务实,更具美感。比如鼎,就是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实心鼎改成了空心鼎,空心鼎的底是空心的,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烧水、煮食物时的烹饪时间。而魏的造型也因为三个丰满的袋子而显得特别稳重匀称,在稳重中透露出一种柔韧的韵味。而由美演变而来的美,不仅造型独特,而且美得更吸引人。造型上,可能是受了鸟类的启发,很像一只长喙的鸟,还有三个丰满的袋子稳稳的站着。但是,它与形状和结构不同。一边,鸟的喙向上向外延伸,非常活泼灵巧,与曲线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便于拿取,也便于倾倒容器内的东西。其他器皿如杯、豆、狗、芦苇等的设计制作也颇具匠心。与彩陶相比,器物各部分的配件也是丰富多样的,如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为盖等。
其他文化类型黑陶①龙山早期黑陶,器型有鼎、云等。,制作方法多采用粘土条板施工法。器身呈灰白色,质地粗糙,纹饰有筐纹、绳纹、刮纹、叠饰等。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等地。②龙山晚期黑陶,以河南后岗二期文化和陕西克胜庄二期文化为代表。这时,容器的形状增加了,包括甑、甑、甑、罐、杯等。,而锅碗瓢盆的数量却减少了。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陶,装饰纹样以筐纹、绳纹为主。生产方法包括成型和车轮制造,此外还有泥条板建筑法。(3)良渚文化黑陶,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与龙山文化相似。其黑陶也很发达,有豆形、盘形、杯形、雕像形、壶形、芦苇形、壶形等。,多为车轮制作,表面抛光,黑色,有光泽。
白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程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从而使烧制的物件更加纯净可爱。白陶的造型多为日常用品,有盆、罐、筏、筏、筏等。其装饰纹样主要吸收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文、云雷纹、曲折纹等。有两种装饰方法:雕刻和浅浮雕。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构图严谨,变化多端。比如故宫博物院,从残片中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上刻有浅浮雕,底部根据空白位置的大小涂有云雷纹。底纹和浅浮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相互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豪华。白陶是当时奴隶主和贵族使用的生活器皿,在西周逐渐消失。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根据考古资料,中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之为“原始瓷器”。这种瓷器以高岭土为坯,在高温火焰中烧制而成。瓷器表面涂有高温烧制的釉。颜色为青绿色,略带棕黄色。装饰图案有方格和直线。装饰方法包括雕刻和模具印刷。到了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出现了。上釉的青瓷薄而坚固,釉色清澈,呈淡青色或草绿色。陶器上也有红白两色的彩陶。图案大多由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组成。瓷器的形状简单朴素,短而宽。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或青瓷磁铁)。这种青瓷由于釉中含有氧化铁,在一定温度下被氧化焰烧成黄色,再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而且烧制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生动。装饰图案有铺地纹、莲花纹、串珠纹、波浪纹等。它的装饰方法非常丰富,有冲压、雕刻、堆砌、塑饰、雕刻、蓝彩等。青瓷以其典雅、美观、釉色清晰、装饰多彩、造型生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存的南朝覆莲小锅,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洁美观。封面和正文浮雕莲瓣,盖荷叶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转黄,开细粒,釉色晶莹明澈。
隋唐时期,中国制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邢窑白瓷出现于隋代。姚兴白瓷质硬而薄,釉色洁白均匀,有“银如雪”的美誉。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肚瓶》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滑,胎釉中无白中闪黄或白中闪蓝的痕迹,可见工艺之精细。唐代以越窑青瓷最为著名,是我国唐代、五代至宋初的一种瓷窑产品。除了余姚、上虞、绍兴、诸暨,唐代就有越窑青瓷产生,现在的宁波、镇海、鄞县、慈溪、临海、黄岩等地也模仿越窑青瓷。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林湖为中心的风格一致的庞大青瓷窑系。唐代越窑的青瓷器主要是茶酒器具,如茶杯、茶碟、壶、杯、盘等,越窑普遍烧制。其装饰纹样应用广泛,有牡丹、荷花、卷草、夫妻、鸳鸯、鹦鹉、飞鹅、狮子、龙、鱼、人物、山水等。装饰方式多为摘花、印花、划花、叠贴等。、以近似浮雕的方式叠加贴纸,叠加各种装饰图案。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生产规模较大。当时的一些瓷窑由吴越钱氏王朝控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窑。他们专门烧制普通人不准使用的所谓秘密瓷器。吴越统治者用这些精美的青瓷向后唐、后金、后汉、后周、北宋的强大政权进贡,以换取局部的和平。由于这种特殊的政治需要,五代越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此时的秘色瓷,由过去的青绿略黄,再烧成一股清泉般相对纯净的湖绿,釉层非常均匀,为宋代青瓷追求如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础。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海外,远销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古城遗址和古寺中发现了它的残片。宋代以后,由于其他窑的发展,宫廷瓷器不再需要依赖越窑,其商业瓷器在竞争中逐渐失去市场。因此,北宋中期以后,越窑日渐衰落,名声被其他青瓷窑所取代。
唐代最杰出的是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五彩铝釉陶器。唐三彩具有绚丽多彩的效果,形成了瑰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的产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容器是圆的和完整的,人物涉及各行各业的广泛的人。人物造型简洁概括,动物造型比例准确,结构清晰,形象生动,成为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流传于世。宋代是中国制瓷工艺的巅峰时期。瓷器生产蒸蒸日上,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自古以来就有“汝、关、戈、钧、鼎”五大名窑,其实远不止这五大名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技术的最大贡献,就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均瑶
钧窑,位于河南省,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河南省蔚县神东镇,宋代属周俊,故名钧窑。渔窑瓷器原属青瓷体系,后吸收了唐代釉瓷的多色釉技法。在烧制过程中经过窑变,其釉色取得了绚丽多彩的效果。渔窑以碗、碟、炉、瓶、花盆为主,后者最为精美多样,有圆形、海棠形等款式。瓷器的釉色一般是青中带红,即深红或浅红常出现在蓝釉中,有的则是天青、玫瑰紫、海棠红等错综复杂,犹如蓝天中的玫瑰红,非常漂亮。钧窑瓷器中的红色是由于釉中加入了铜而造成的,而紫色则是蓝釉和铜红釉相互融合的产物。钧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制后的红斑、紫斑等多色釉,即窑变,突破了青瓷的单色釉,使其形成了优美的艺术风格,为宋代青瓷开辟了新的境界,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宋代的瓷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其青翠晶莹的梅绿色是青瓷釉的极致之美。受五代越窑、梧州窑、瓯窑影响,兴起。到北宋中期,因越窑衰落而进一步发展。因为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龙泉窑作为贡品的产量达到顶峰,对外销量剧增。龙泉窑瓷器品种有瓶、壶、罐等日用器皿,其中瓶的造型最为丰富。南宋中期以后,其瓷器的釉色产生了梅青和粉青釉,从而形成了龙泉窑自身的独特风格。龙泉窑瓷器采用叠压浮雕装饰,也有铁褐色斑点作装饰。葛瑶
葛窑青瓷,位于浙江省,是中国宋代瓷器。据记载,哥窑和龙泉窑都在浙江省龙泉县。南宋时,有两个姓张的兄弟,都是开窑的。他哥哥的营地被命名为“哥窑”,他哥哥的营地是以一个地名命名的。哥窑瓷器的釉色有粉色、米色、灰色、鱼肚白,其中粉色为正色。哥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纹裂纹,通常称之为开片。就是釉和胎在冷却过程中因收缩率不同而呈现出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特殊效果,有一种古朴自然的味道。因其裂纹纹理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称。如鱼子酱纹,即纹小如鱼子酱,而蟹爪纹则是因为纹大呈弧形。此外,还有白芨碎、金丝等不同名称,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是宋代青釉制瓷工艺的一个创造。除了开片,哥窑瓷器的釉中也有大大小小的气泡,称为聚球存珠;还有葡萄粒锈斑,称为葡萄斑。哥窑的器物有炉、瓶、盘、碗、洗、文具等。简瑶
位于福建省,以烧黑瓷闻名,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基镇,又称水基窑。建窑以烧制宋代黑釉瓷器而闻名。其器物多为碗、灯等茶具。在简瑶黑瓷的烧制过程中,釉层中的气泡将铁带到釉面。高温下釉层流动,含铁部分流动成条。当它冷却时,它会显示出赤铁矿的小晶体,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棕色条纹。其中兔毛釉和油滴釉是代表。兔毛釉是一种在深色有光泽的釉面上并排闪耀着银色光泽的丝绸条纹,看起来很像兔毛。这种仿兔毛的水晶代替了艺术加工,其美不亚于雕刻、刻划、印刷、绘画形成的装饰效果。油滴釉以其优美的晶纹而闻名,晶纹是黑釉上带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不规则地散落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会散发出闪烁的光泽,让人眼花缭乱,就像菜汤里的油滴一样。还有带羽毛斑点的鹧鸪斑。北宋时,上层统治者喜欢用黑釉茶具斗茶,建窑瓷器因釉色较暗,有利于斗茶而受到高度重视。作为朝廷的贡品,使得建窑的瓷器名声大噪,很多瓷窑也争相仿制。汝窑
汝窑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因宋代宝丰属汝州而得名。汝窑原是烧制印雕青瓷的民窑,装饰风格与陕西耀州窑相似。到了北宋末年,朝廷以使用不便的定窑瓷器口为毛边,命汝窑烧御用青瓷,也就是官窑汝瓷。汝窑,过去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指的就是这种瓷器。民间烧制的印花青瓷,现在一般称为临汝窑,北宋时专门用来烧制宫廷用品。汝窑胎土细润,微红,釉厚润清透,如雨后浅蓝,有细碎裂片。前期素面不加修饰,淡雅简约,后期有印花花,没什么意思。汝窑由于烧制时间短,流传下来的只有盘、碟、洗、洗、尊、托。而且都太大了,数量极少。汝窑瓷器不注重装饰图案,一般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汝窑瓷器基本掌握了铁在烧制中的还原性能,釉色为淡天青(又称葱绿),既有冷蓝又有暖绿,是一种温和和谐的色调。这种青瓷产生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是宋代上层社会的时尚爱好和审美趣味的反映。
官方用品
官窑是中国宋代政府经营的青瓷窑,烧的瓷器专供朝廷使用。有两个窑:①北宋政和(111-1165438)至义和(165438)。②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按北宋旧制,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设窑;继续烧,其窑在杭州凤凰山、五桂山一带,出土瓷片与文献记载相当吻合。官窑青瓷的釉色以粉蓝色为主,色调淡雅含蓄,有紫口和蟹爪纹。由于胎体中铁的成分太多,瓷胎都是略呈褐色或紫黑色的胎。紫铁足的形成是以釉的流动为基础,使口边只挂一层极薄的釉,薄釉在口边露出紫色胎骨,足也因缺釉而呈铁色。紫铁足与瓷器表面覆盖的蓝釉相映成趣,既打破了蓝釉的单调,又赋予了器皿庄重的味道,从而使官窑器皿越来越显示出蓝瓷的魅力。一般官窑瓷器很少装饰。只有瓶状的物体在颈、腹等部位有几个不同间隔的和弦,而整个身体大面积素淡不加修饰,有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官窑中的器物多为仿古礼器,造型古朴典雅,干净利落,通体的裂纹即开片和紫口铁足,使器物倍增古朴典雅的意境。
丁瑶
中国宋代瓷窑。曲阳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简祠村,东西为燕山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是宋代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定窑烧制的瓷器多为日用器皿,有碗、盘、杯、盒、枕、瓶、壶等品种。其瓷体较薄,烧制时容易变形,所以经常被烧。其瓷胎质坚硬,细腻润泽,乳白色,白中带黄,油腻润泽。在装饰方面,从早期到北宋中期,以精美的图案装饰,既有植物图案,包括牡丹、荷花、菊花,也有鸳鸯、游鱼、瓷婴枕等,形成精美、生动、多变的图案或造型。主要的装饰方法有:①雕花,由于器皿器身较薄,常采用浅雕,雕纹分深浅,既有助于表现描绘对象的装饰图案,又丰富了白瓷的色彩。它的工具是竹片和刀,前者刻线较宽,后者刻线较细。(2)印刷,利用有图案的印模,在胎坯还湿着的时候印刷所需的图案,其中大部分是模压的阳模。因为是模具印刷,所以设备机身表面有细微的光线变化。印瓷线条更为精致规整,纹饰繁复细致,结构紧密紧凑,印纹清晰细致,象牙色坯体给人一种清丽雅致、温婉飘逸的感觉。此外,打印机口不上釉,露出的胎体成为毛边,常镶嵌金银纽扣,为瓷器增添美感。(3)画花,用梳子状的工具在物体表面创造出各种图案。一般以鱼纹和波浪纹居多。它的线条对称而自然。除白瓷外,定窑还烧制酱釉、黑釉、青釉等瓷器。定窑瓷器又硬又薄,坯体很薄很轻。为避免烧制变形,采用钮烧的方法,故口边不上釉,而边涩,后以金银铜镶嵌称之为“金银钮”。定窑釉为白色,先在胎坯上涂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齿白玻璃釉。大多以印刷、绘画、雕刻等方式装饰,颇具特色。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以北宋景德镇时期烧制的精美瓷器而闻名。景德镇窑从唐代开始烧制青瓷,北宋以烧制青瓷为主。它的釉是白色的,略带绿色。这种釉是白中青,绿中白,是景德镇窑的新创造。它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新爽口的感觉。青花瓷多为轻元素构成,也有雕花。靖康之变后,随着宋朝南迁,北方定窑的很多制瓷工匠也南迁。他们带来了定窑制瓷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瓷器制作出来,坯釉洁白如粉,这就是所谓的定粉。受其影响,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逐渐被印刷所取代。青瓷-白釉瓷的珐琅质透明如水,胎身薄而轻。青瓷-白瓷釉覆盖在雕刻和印刷的器皿上,图案凹部堆积的釉略厚,较青。胎儿的细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故又称影、映、隐、盖。景德镇窑青瓷曾作为朝廷的贡瓷,品种有碗、盒、盘、钞、瓶等。形状常做成瓜棱、花瓣等形状。装饰品包括牡丹、梅花、芙蓉、荷花、鸳鸯、鱼、鸭和小孩等。其装饰方法有雕花、刮花、印花、贴花。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成功烧制出青花、釉下红、红釉等品种,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原料丰富,工艺精湛,制成的瓷器在颜色品种、器皿种类、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比上一代有了很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鼎盛时期。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制瓷业处于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重新得到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品种新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下红瓷,这是一种釉下有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为“釉下彩”。由于釉中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能做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很少,属于稀有瓷器。明代在釉下彩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斗彩、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与釉下多色相结合的新工艺。斗彩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彩瓷,又称斗彩。斗彩有两层意思;(1)釉下彩和青花斗彩;(2)青花多彩。它是用釉下青花画出主要图案,烧制,然后涂在釉面上或填以各种色釉,最后在炉中烧制而成。装饰图案多为花卉、水果、鸡、昆虫等。成化以后,“斗彩”极为丰富多彩。例如,“斗彩牲畜土屠杯”和“斗彩花蝶纹盖罐”。据传世瓷器考证,斗彩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其外观灵感来源于景泰蓝工艺。斗彩是用钴料在坯体上勾勒出花纹的轮廓,釉烧后,呈现出白釉蓝花纹的轮廓,与铜胎上用铜丝盘成双线焊接景泰蓝有异曲同工之妙。斗彩是在青花双钩线中填充各种颜色,景泰蓝是在铜丝双线中填充各种颜料。用的材料不一样,工艺不一样,但是装饰效果是一样的。五彩瓷是瓷器的一种釉色,“五彩”包含多种颜色。是用棕黑而不是青花勾勒轮廓,还是直接画在釉面上。色彩趋于丰富、鲜艳、多彩,瓷器造型追求复杂变化。有的瓶子被挖空成图案,再涂上色彩,精致通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彩瓷最具特色,如现存的万历年间彩瓷镂空云凤纹瓶,纹饰复杂,但层次分明,集绘画、浮雕、雕刻于一体,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到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的制瓷工艺达到顶峰。这一时期,除了青花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外,青花瓷的色彩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也创造出了极其珍贵的珐琅彩瓷。
珐琅是中国清代专门为皇家使用的一种彩色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它是模仿青铜胎画珐琅的特点烧制而成,在红、黄、蓝、绿四色上绘有花卉图案。这是第一次使用西方珐琅材料。据清宫内务府记载,雍正六年(1728),内务府仿制西方珐琅成功,此后开始使用国产珐琅。珐琅彩瓷器所用的薄壁白瓷,是在制造所制作珐琅彩的景德镇著名画家所绘。图案都是指定的图纸,然后在火里烤。搪瓷瓷器的底部写有年份,有蓝色、胭脂和青花三种款式。有两种字体:楷书和篆书。四字书是“康熙或雍正御制”,六字书是“清乾隆年制”。搪瓷颜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白色、易熔的搪瓷中,可以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颜料,形成彩色搪瓷颜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康熙珐琅的呈色物质进行了分析测定,初步确定呈色元素为:黄色的锑铁、蓝色的钴、白色的砷、鲜红的金、粉红色的金砷、紫色的钴金。在此基础上,它创造了比五彩瓷器更美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