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疟疾的整个历史中
DDT最早是在1874年分离出来的,但直到1939年,瑞士诺奖化学家保罗·穆勒才重新认识到DDT是一种有效的昆虫神经毒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滴滴涕被广泛用于通过喷洒来防治黄热病、斑疹伤寒和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例如,在印度,滴滴涕在10年间将疟疾病例从7500万减少到500万。与此同时,给牲畜和谷物喷洒滴滴涕也使它们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滴滴涕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用氯喹治疗传染源,用伯胺奎宁等药物做预防,喷洒DDT灭蚊,世界疟疾发病率一度得到有效控制。到1962年,全球疟疾发病率已经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因此,世界各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在当年的世界卫生日发行了世界联合抗疟邮票。这是大多数国家同时发行的同一主题的邮票。在这种邮票中,很多国家都采用了喷洒DDT灭蚊的设计。即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高度怀疑DDT会进入食物链,最终富集在游隼、秃鹰、鱼鹰等动物体内。氯代烃会干扰鸟类的钙代谢,导致其生殖功能紊乱,蛋壳变薄。因此,一些食肉和食鱼鸟类濒临灭绝。一些昆虫会逐渐对DDT产生抗药性,以此来抵抗人类因无节制的人口增长而对大自然无休止的掠夺。基于此,许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随着DDT等有机氯农药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以及1962后对疟疾的警惕有所放松,疟疾很快在第三世界国家卷土重来。今天,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每年新增疟疾病例约1亿例,约1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目前,疟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病因和死亡原因,这不仅与疟原虫对氯喹等治疗药物的抗药性有关,还与尚未找到一种可以替代滴滴涕的经济有效的杀虫剂有关。
DDT进入水中被浮游植物吃掉,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进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被贝类吃掉,贝类被鱼类吃掉。
这样,它最终进入人的体内,但是DDT不能分解而是积累,所以人体内的DDT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人因DDT中毒而死亡。
所以现在国家禁止使用DDT,人们使用DDT最终会伤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