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与皇帝的“争国”到底怎么了?
他们的父亲,短命的老王子,是朱常洛。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八月,王恭妃人。因为当时的中宫皇后没有子女,他是皇帝真正的长子,是皇太子的天然人选。但最受神教宠爱的在万历十四年生下朱,万历故意改常勋为太子,导致常洛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
此传言一出,朝野舆论顿时一片哗然。受胡克任命的蒋应麟,先是挑战万历“立司源为东宫,以立天下之本”(1),被贬为广昌史,随后是吏部尚书沈京、刑部主事孙汝发。此后,六部尚书、首辅等众多大臣多次邀请常洛为太子,大部分官员都被宗申以各种罪名声讨。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宗申加快改革进程,上书大学士王希爵,让长子常洛、三子常勋、五子常昊共同称王,再选贤能者为太子。王羲之怕得罪宗申,被朝臣攻击,就耍了一个狡猾的花招,让皇后把他的长子养大,于是长子就是长子。然而,宗申只告诉了之前的朝臣,继续准备三王封爵的仪式,朝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因为王希爵这样说,就意味着朱常洛还需要办理手续,质疑朱常洛作为王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希爵阿谀奉承,但王希爵无奈辞职,宗申迫于舆论压力撤回了前生。
关于这家店的设立,争论了十五年,到了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十月,在丁晓李太后的干预下,年满二十岁的朱常洛终于被立为太子,但宗申还封常勋为斧王,常昊为瑞王,常润为惠王,常英为桂王。从那以后,斧王没有在首都呆很长时间,所以大臣们开始写信要求他离开北京去按照祖先的制度生活在封地里。其中,大学者叶与礼部右侍郎孙的争论最为激烈。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三月,在朝臣的压力下,斧王终于成了诸侯。建立仓储的风暴最终以朝臣们的明显胜利而告一段落。
这场政治之争,因为涉及到未来的皇帝候选人——太子,又被称为“天下之基”、“国之基”,所以也被称为“争国之基”。在这场皇帝、后宫、大臣的对抗中,明朝的臣子们集体展现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品格。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明神宗卒于七月二十一日。
年近四十的老王子朱常洛终于登上了大臣们为他赢得的龙椅。
光宗八月初一,昌罗继位。但12日突然病重,14日上谕建立东宫,次月9日要举行仪式。二十九日,病重,裂鸿胪寺创始人李恪烧入“红丸”为食。
九月初一日,光宗朱常洛驾崩。
他的“太常”称号要到明年一月初一才开始,今年还是万历四十八年。大明的老皇子、新皇帝,媳妇终于成了女人,在位不过一个月。
由于光宗在服用了李进的“红丸”后突然死亡,当时的朝臣和后来的史官都认为有明显的宫廷斗争迹象,光宗之死疑点重重,故又称为“红丸案”。
发生在朱常洛登基前的“红丸”和“霹雳击”两起案件,看似尘埃落定,实则一直未破,可以说是疑点重重的两起神秘案件。这两个案例从另一个事件来看非常清楚,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也称明廷三大案,与之前的“争国”相同
在与朱十五年的建基斗争中,明朝的大臣和学者轻则辞职以示不满,重则训斥、棍棒、罢官、降职、革职,重则下狱审问。
但他们接连不断地与万历皇帝进行斗争,其斗争的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些书呆子学者前赴后继,看似无休止的疲劳轰炸,却有着优良的传统。这种传统手段最后让宗申很累,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一气之下干脆不理会这件事,同时也不上朝看朝臣不理国事——我不跟你争,皇帝罢官。
后来世人说明死于万历,这是真的。但他26年不在朝廷罢课,31年不出宫门。事实上,他并没有发起这种做法,而是向他的祖父朱后起学习,朱后起是嘉靖皇帝。贾敬已经做了这个打击。二十六年来他只上过四次庭。外面的大臣们无休止的疲劳轰炸也不是第一个,也有从他爷爷那里学来的大臣们。
嘉靖皇帝登基时十六岁。他成为皇帝是因为郑德皇帝没有儿子。他的名声应该不错,不然也不会当皇帝了。
但是,就因为这个嘉靖皇帝是以正德皇帝同辈兄弟的身份登基,是承袭大统的妃子,所以成就了一件大事。其实这件事搁到现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当时天塌下来了,于是酝酿了一个大案。
当时的朝臣学者,要么说他们对过去无知,要么说他们有原则。简而言之,他们认为“儿子就是儿子”,于是嘉靖认了他的叔叔——正德皇帝的老子孝宗为父,而自己的生父——兴,只能叫黄叔叔。
嘉靖当然不愿意。我当了皇帝,却连亲生父母都认不出来。还有呢?此刻,我怒不可遏:“父母更有可能!”嘉靖皇帝的话确实有人子的道理,但大臣们认为这不是当皇帝的道理。
所以,当嘉靖说要在登基六日内为亲生父母尊为“皇帝”、“皇太后”时,自然遭到朝臣的强烈反对,于是就发生了明朝著名的宫廷事件“议礼”。
以首辅杨延河等人为首的一大批朝臣,提出了“为后主之父”、“为后主之子”的主张,占绝对优势。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想了很久之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认为可以“承统而不嗣”,可以尊王兴为“科举”,把他加在宪宗和武宗之间,以为名,以此部以南的直隶张启等人为代表。说实话,这个想法真的挺好的,所有不合理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显然,张启的想法会得到嘉靖的支持。
但那些有原则的文人显然不愿意妥协,于是这个“议礼”足足讨论了三年。不仅没出个主意,还把事情越搞越糟,朝廷内外派系纷争越来越严重,嘉靖皇帝自然越来越恼火。
这时候那些朝臣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嘉靖皇帝长大了,快二十岁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段。于是,杨廷和几个骨干反对势力被罢免,张启入阁,嘉靖皇帝正式下诏,宣布采纳张启的建议。
于是,明朝头上的天真的塌了。
虽然皇帝的父亲并不是所有人的父亲,但是皇帝认自己的父亲为父亲的行为,却让明廷所有的文人和朝臣都丧亲之痛,苦不堪言。
有一天清早,吏部侍郎何对大家说:“宪宗朝,百官在文华门哭,争慈禧太后的丧事,宪宗朝跟着。这也是这个国家的故事。”话刚说完,被革职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翰林上书杨慎,向官员们喊话:“国家培养了150年的学者,才有今天。”
但其他编辑如王远征、张仪等在金水桥南路拦住大臣:“今日不争者,必遭打击!”这听起来很有威胁性,好像有点玩黑社会的意思。但是,也有“传统”可循。
要知道,这些大臣选择左顺门作为闹事之地,可不是随便选的。
在正统末年,朝鲜的大臣们就是在这里挡住了与汉奸王镇的党羽马顺的群殴,并将其当场击毙,连当时的代皇帝都按捺不住。支持嘉靖皇帝主张的张聪和桂萼,在上书进京时,差点被以杨慎为首的一伙人设计,杀在左顺面前。好在两人小心谨慎,躲了几天后悄悄进宫,而另一人只得奉命躲在武定郭勋的府邸,这才幸免于难。杨慎等人竟敢如此设计,他们要光天化日之下在宫里打架杀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先例,他们才会大胆行动。即使他们当时杀了这两个人,公司也不一定能给他们定罪。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王远征和张仪说:“今天不奋斗的,就要挨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也有光荣的传统。
明朝的出租车人真聪明。传统和先例可以在任何事物中找到。只要有传统,什么事情都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包括在故宫打人杀人,甚至强迫今天的皇帝不认自己的亲生父亲而认自己的姑父为父,都是这么符合祖宗的礼仪和仁义。
不知道是被“战斗到死”的理想所驱使,还是被王远征和张喜安“不奋斗就要被* * *”的话所威胁,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总之,* * *当时有232个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大声哭喊。
当时皇宫里只有外面的一声大叫,让紫禁城看起来像是在举行葬礼。
嘉靖皇帝听到哭声,自然大怒,当即下令群臣撤退。知道这些大臣今天是铁了心要“战斗到死”,就是不退。嘉靖命令他们撤退,但他们还是没有撤退。于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来回拉锯,中午双方对峙。
嘉靖皇帝终于真的生气了。
19岁的嘉靖皇帝下令将这些大臣当场处死作为惩罚。
至于刑罚方法,《明史·刑法志》说:“......这本书的作者说,在对部长的惩罚上加上侮辱是不恰当的。对朝廷工作人员的惩罚也是从太祖开始的。”可以看出,这种打庭杖是由八僧武帝引入宫廷的,也是明朝的传统之一。而且,它不是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是一种包含羞辱的传统刑罚,专门用来对付朝廷大臣。
嘉靖皇帝下了这道命令,但一看到左顺门,大批精瘦的锦衣卫蜂拥而出,像老虎一样扑向他们,按住一个大臣,开始扒他们的裤子。刹那间,数百名大臣被剥光了衣服。
在正午明媚的阳光下,广场上数百个白花花的屁股耀眼夺目。
锦衣卫挥棒怒吼着扑了下来,一时间血肉之躯随着板子起舞,尖叫着报数齐飞。
就是在这种噼里啪啦的声音中,明朝士人的温良与尊严,再一次被打在屁股上的板子彻底剥去。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部长集体打屁股。18名大臣被杀,8名大臣当场下狱。
之后,嘉靖皇帝沉迷于打板子的方法。因为他发现,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砍下他们的头,成全了他们忠臣的名声,他们是杀不死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裤子拉下来打一顿屁股。而且,不把他们搞出名,真的没办法泄愤。因此,嘉靖在朝廷官员的数量上一度位居中国历史之首。
到了万历王朝,宗申皇帝打击彻底,大臣根本无人理睬,所以原来至少在明朝是大臣打屁股的时候,几乎没人动他的板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尴尬的是,对张婷这种极其屈辱的惩罚终于画上了句号,明朝的朝臣和文人从此得救,而被这些文人痛恨的却是魏忠贤③。然而魏忠贤虽然保住了他们的尊严,却要剥夺他们的生命。不知这是福是祸?
先按下打屁股键,再来说皇帝罢工。
皇帝罢课对庙国造成的严重伤害自不必说,但要说由此产生了其他情况,那就够不可思议的了,其荒谬性是中国历史上之最。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礼部尚书王家屏说:“陛下又隐居了,谈前程。我一岁的时候,才两天大。我偶尔尝过一次谣言,但所有的章节我都睡不着”(4),于是愤然辞职。但是,这个尚书的脑子其实并不怎么灵光,因为他自己也说过:“所有的大臣不能一起玩,一起睡。”那他应该想到了,这封辞职信肯定会遇到同样的命运,提交后就像泥牛入海。
当然,宗申大罢工使朝臣们连辞职都做不到,但更严重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大大小小的官职空缺无法得到及时填补,导致当时国家机器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存在严重缺陷。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月,首官叶即位,由于长期不理朝政,此时朝中“大官或空署”,士大夫的生活往往不停歇,上下差别很大。叶在几封信中说:“从内阁大臣到九卿台省,曹系空了,九卿在只保留了第二个。天下一大官,入秋以来无用武之地。陛下什么都不管,以为世界那么长,我怕灾祸临头,接受不了。”“今日刘清独停赵桓,所有审查者十年不补,无人压。”
你看,内阁和部委的秘书、文员都没了,都是一个人的军队。然而,即使在一个人的军队中,也很少。南直隶只有两个九卿,六大臣只有一个。这个状态机是怎么工作的?
很难计算宗申罢工持续了多长时间。据《鲁》记载,万历四十三年御史翟凤岐曾在一封信中说,陛下已有二十五年没有见过我们的大臣了。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他已经罢工二十六年了。
说实话,翟凤富的话对宗申有点不公平。
事实上,宗申皇帝还在会见大臣。
虽然他不能罢工,但如果你够老,够敬业,够耐心,还是可以去宫里看他的。比如大学生叶,跑了几十次都能碰到他,只是难度更大而已。宗申罢工不能上法庭是很自然的事,部长有事要去宗申的住处面谈。谁告诉你不要让上帝让斧王成为王子?
万里就是抱着你不让我舒服,我不让你开心的想法。我们就浪费掉,看谁能花掉。
所以这一耗就是二十六年,宗申最后把大臣们都耗死了老死病死,老幼不分,退休时离岗,父母去世时不老不幼,干出了多少事。但这样一来,明朝的官职空缺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且不说是中国历史上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无人可比的。
在叶的论文中,也说朝廷的纪律性一落千丈,是因为“十年不补,无人压”。
事实上,宗申这样做有他自己的理由。建议是一个演讲官员,他做纠察纪律的工作。比如上面提到的翟凤府就是一个例子。你看他负责皇帝考勤,上班打卡。宗申真的还会和自己过不去并得到更多的建议吗?显然不可能,没有办法。
但大官未必能任用,基层干部还是需要的,否则明朝的税收和收入就成问题了。但即便如此,大臣们也有必要先求神明,否则是不会做的。比如当时皇帝钦点的70多人的任命,就是基于叶的几十个疏绩,两年后才姗姗来迟。
其实一件事写几十封信也不算多。为同一件事写信的最高纪录,大概是叶创造的。为了填补内阁部门的空缺,他曾经演奏了100多场独奏会。他和宗申的坚持令人惊叹。
宗申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拒绝任用空缺职位,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危及国计民生,而且使大臣们用奏章诅咒皇帝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相当多的官员安然无恙,有的还会继续升迁,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军师中田忠义指责宗申“驱狼猛虎,飞身吃人,使天下人剥其皮,吸其髓,使其疲惫不堪,以致天灾山崩。”据说宗申看到后大怒,但还是把信留在了中间,不罚不辩,也不理会,让大臣无可奈何。
田大一见皇帝不理自己,于是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他又上了一纸,这次骂得更凶了。这份骂皇帝的奏章,真的值得裱起来挂在墙上让后人看,说:
陛下只对钱和利感兴趣,自私鬼鬼祟祟,从不管。中外群策群力,从而宣泄。上上下下,从来没有人考虑过人民。.....乱了十几年了,无法一一列举.....陛下中年以来,隐瞒了聪明的本性,甘愿参加贪婪愚蠢的暴动。不知道家庭利益的人将失去他的国家。比如倒向瑶台,商周烧向宝玉,尤与李启容在,桓与陵私不统一,难称琼林,是的不幸。同样的错误还是一样的,很明显。陛下最近的政治混乱并没有减少六代的季节。
田大一先是怪上帝引猛兽飞来吃人,剥皮吸髓。后来他干脆说自己对人民没有一点关心,贪赃枉法搞了一次大兴之行。他的治乱能力不亚于东汉的、商周、桓、凌等六大昏君。
这种对皇帝肆无忌惮的咒骂,通常只在对立双方的言语交锋中见到。比如讨伐战役,或者忠臣骂敌国君主,在朝鲜当大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骂皇帝的田大一却没有因此获罪。后来,由于他长期的为官经历,按辈分被提升为太常邵青,最后安详辞世。
据《明史》记载,田大一之所以诅咒皇帝而不受任何惩罚,甚至掉脑袋,是因为“皇帝累而勤,最后一章虽满言,却始终闭目不言。”(6)我觉得这个说法挺值得怀疑的。所以前田盖世说万历“驱狼猛虎,飞身吃人”,但明史上明确写着宗申看到了,气得把纸留在了中间。至于他的最后一封信,有可能宗申没有看到,但即便如此,似乎田大一的避祸也不能说全是因为宗申没有看信。
应该看到,在这次“争立国”事件中,与万历皇帝斗争最激烈的一批著名儒生、学者,后来大都成为林东党员,成为骨干力量。
明代林东党始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
当时,被罢官回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无锡知府林载及其弟顾允成的支持下,恢复了始于宋代的东林书院,并与钱一本、薛福蛟、石梦麟、于等名人在此讲学,除讲学之外,还经常讽刺时政、品评人物,并聚集了一些地方士绅、朝野政治家和周边城市的地方势力予以支持。逐渐成为一个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松散的政治集团,引起了其他政治权利集团的关注和打击,也就是所谓的“推崇明代儒者之风者”相互对应。因为林东很有名,所以有很多禁忌。" (7)
当时党的主要反对者是万历皇帝身边的宦官及其所依附的齐、楚、浙三党。因为这个群体的主力是宦官,所以又被称为“宦官党”。
相对而言,林东党员的政治主张要求政治清明,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但也遭到了与万历亲近的“宦官党”的激烈反击。
天启中期,宦官魏忠贤终于获得天启的宠爱,形成了明朝继汉奸刘瑾之后最强大的“宦官党”集团,齐、楚、浙各方也争相依附。他们与林东党员的斗争也开始从讨论朝鲜问题的辩论转变为生死之争,达到了斗争的顶峰。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林东党人杨炼因非法解散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周顺昌等一起下狱,被杀。为了彻底消灭林东党,魏忠贤当即撰写了《三朝纲目》,通过“红丸”、“打”、“迁宫”三案摧毁东林书院。、顾、、魏大中等人,党的骨干也遭到迫害致死。齐、楚、浙党趁机效仿,在全国各地张贴林东党员名单,人数从100人到500多人不等。名单上的人被活人砍了,死人被赶走了。魏忠贤党徒还制作了《林东点将录》,将著名的林东党戏称为《水浒传》,认为这是一本手册,试图彻底消灭林东党。
直到崇祯皇帝登基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平反了林东党,才停止了魏忠贤为首的日元党对林东党的血腥迫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党的斗争已经结束。实际上,崇祯二年的袁崇焕冤案就是这场政治斗争的延续。林东党与严党的斗争是明代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党争。双方的斗争从万历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南明灭亡,而且一直是明末野政格局和权力斗争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