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完成从抑商到重商的历史逆转的?
在古代,重农抑商是国家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在近代,“重商”是重视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努力挣钱,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时代潮流。
古代统治者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商业会争夺农业劳动力,导致种田的人少了,农业生产的下降会影响社会稳定、军事实力和政权。因此,统治者鼓励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人的发展。
于是,出现了“士、农、商”四民社会,商人地位低下。并且实行盐、铁、酒的专卖制度和价格管理,遏制富商大家,防止他们囤积居奇,影响经济稳定。这些都是由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和巩固专制王朝统治的目的所决定的。
当清朝崩溃,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这一政策也就消失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强调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只有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国家才能算富强和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取消后,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被激发。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同时,人们对做生意的看法早已不同于古代社会。“下海经商”一度成为潮流。商人如果有经济头脑,可以在守法的前提下积累上亿的财产。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生意。所以中国的“重商”应该说是当代文化,即国家重视经济发展,民众倾向于经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