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曲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以及历史上雷州人迁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中。
雷州半岛建立于秦朝,隶属于襄县。当时居住的是百越人,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向雷州半岛迁移。雷州半岛的居民大多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话是闽南话的雷州分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既古老又新颖的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动的鹰”
舞鹰流行于廉江市的梁冬、安铺、横山等镇。廉江五年创建于唐高祖武德,原名石城县,现为广东湛江市下辖的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万余人。
清朝咸丰年间,新化两滩有舞鹰活动。到民国初年,电白人李来两滩设馆教武时,吴已有很高的表演功力;到了梁应卿、梁,只能在地上表演;当梁和梁到达时,他们可以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高难度技能。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还保留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廉江市竹园村的表演艺术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日趋成熟。1988、1989年,竹园村舞鹰队参加广东省第一、二届民间趣味节。2006年2月获广东民间艺术展演及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雷州石狗
狗可以镇邪,祛邪消灾,治理风雨,赐富贵福,延年益寿,崇尚名利,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孩子取名“泥狗”、“狗仔”、“狗健康”、“狗宝”的习俗,并让他们戴上“狗仔帽”、“狗衫”(类似马甲)。在城乡,石狗也普遍祭祀于门口、巷弄、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坟前,逢年过节、农历初一、十五或遇有婚丧嫁娶时供奉。
雷州的石狗文化遗迹分布密集,遗存丰富。这座城市中发现了近万只石狗,这些石狗是从战国到现代用玄武岩雕刻而成的。雷州有一个庞大的石狗“家族”。成员面孔各异,造型艺术不胜枚举,有卧、蹲、坐等,表现手法有肖像、抽象、拟人、夸张等。大多数石雕都配有附加的雕刻和装饰,如铜钱、石鼓、八卦、帅印、黑蛇、绣球、船锚、渔网、小狗、领带、珍珠母、辫子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风味。
4.观看“爬刀梯”的艺术
“爬刀梯”又称爬刀山,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求平安。“爬刀梯”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流传。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33公里,靠近童鸣湾下游东岸。明末,雷州始祖陈大伦在此建寨居住。这座寺庙是为了纪念吴侯张行而建的,每年农历2月11日和12日。这个“岁”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有流浪、坐轿子、爬刀梯、穿越火海等。其中“刀梯”是一个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一个18米高的对称木梯,木梯两侧斜绑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称为“刀梯”。光脚赤手的表演者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和鞭炮声中,一步一步爬上梯顶,抓着刀刃,踩着绿锋。钢刀异常锋利,但施术者的手脚却完好无损。这是一项独特的活动。
“爬刀梯”是当地人民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了雷州人民祭祀祖先时的虔诚和真挚感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已经成为一种激动人心、引人入胜的观赏艺术,当地人民每年都把这项活动办得热烈、隆重、精彩,家喻户晓,深受雷州人民的喜爱。
扩展数据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雷州而得名,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并称为“中国三大半岛”。它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犹如一条冲向南海的巨龙,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半岛南部的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遥相呼应,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总面积13225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是雷州人的根据地,是雷州文化的发祥地,是全世界雷州人的精神象征。背靠厚厚的大陆,硬拉;面朝碧海,俯瞰中国。汇聚天地灵气,汇聚日月精华,滋养万物。以雷州方言、雷神雷足、雷州换鼓、雷乐雷彩、格雷雷剧、雷州石狗、舞狮、舞龙、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半岛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参考数据
百度百科:雷州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