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复姓的起源

复姓的起源是汉代的一种习俗。一般只用一个名字命名。《三国演义》中,只有武安元和黄两个字。中国的复姓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复姓的起源有几个原因:1)一部分来自封地。比如令狐氏家族在《百家姓》中是这样描述的:周朝有一个叫魏可的人,屡建功勋,被封在令狐,后人以“令狐”为姓;再比如段干家族,老子的孙子李宗被封在段干,后人以段干为氏。此外,还有梁丘、上官、杨通阁、李中等复姓,都属于这种情况。2)有些人来自居住地。比如周朝齐桓公的大夫住在京城临淄东郭,后人以“东郭”为姓;再比如“陆丘”这个姓氏。齐国有一位大夫,生有一个婴儿,住在鲁丘,被称为“鲁”,后人以“鲁丘”为氏。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为居住地而得。3)其他的则来源于官名、王符、秩、族的文字。如司马、司空、四口、司徒、太史、即墨、关琦、五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来自官名;公羊、紫阳等复姓出自王符一词;公孙、等复姓出自爵制;叔祖和其他复姓都来自家族。仔细琢磨这些复姓,真的很有意思。比如司马迁因为“醴陵案”锒铛入狱,他的两个儿子司马麟、司马关怕受牵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间。两兄弟各取司马一字,长兄在马字左边加两分,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了一竖,改姓“童”。再比如欧阳,复姓,有的简化为欧,有的简化为杨。简化为钟、公孙孙等,可能是单音节复姓的一种趋势。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有503个姓氏。明代陈世元编《姓氏刻本》单姓和复姓共3625个。65438-0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的中国姓氏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的姓氏总数为2587个。其中北京2250,上海1640,沈阳1270,武汉1574,重庆1245,成都1631,广州1802。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的《中国姓氏大集》(闫福清主编)共收集了5730个单姓和复姓。而台湾省学者王素存的《中国姓氏之家》却收集了多达7720个古今中国姓氏。但这不是确切的数字。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词典》(袁一达、杜若甫主编),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载的姓氏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69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中国姓氏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发现,特别是在交通闭塞但仍保持汉唐古音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字障碍,肯定有许多姓氏埋藏在民间。Reference /zhidao/2/20.htm复姓的由来是1年前的投票人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