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什么?
汉司马迁,卷130。起初史籍没有固定的称谓,或称“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内也称“太史公”等。《史记》原是古代史书的总称。自三国以来,《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长,左凤仪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五年,卒于汉正帝三年。汉武帝元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领兵随李光礼攻匈奴,大败投降。汉武帝问司马迁如何看待李陵,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援军,责任不完全在李陵身上。《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寿元年,描述了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史记·列传序》载,列传12篇,表10张,书8本,世家30家,列传70篇,共计130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十篇。《三国志》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列传》、《武帝列传》、《礼记》、《乐书》、《法纪》、《汉以来将军列传》、《日人列传》、《三王世家列传》、《王八列传》、《福晋列传》。大多数后人不同意张炎的说法,但《史记》的不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史记》也是130篇,有几章明显不是司马迁写的。汉代医生楚·孙绍在汉武帝时写了《史记》,而《史记》中的“楚先生说”是他的补充。《史记》的材料范围很广。当时的《世本》、《国语》、《国策》、《季芹》、《楚汉春秋》、《百家争鸣》等国家文献档案,以及田野调查获得的材料,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重要素材来源。
《汉书》
东汉班固,100卷。司马迁写《史记》之后,班固写《汉书》。班固,字孟建,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我的父亲班彪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写了65部传记来补充历史记录。《汉书》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永元元年,班固跟随大将军窦宪讨伐匈奴,参与议事。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入狱,永元死在狱中四年。当时《汉书》和《天志》还有八张表没有写出来。汉高祖召班固之妹班昭为辅,马旭协助班昭撰写《天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一位独特的女性作家。《汉书》包括传记12篇、表8张、录10篇、传70篇,共100篇,被后人分为120卷。其编年史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止于王莽帝皇四年。与史记相比,《汉书》的体例发生了变化。《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汉书》称《史记》纪传体省,纪传体省传,书志,汉代世家。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所继承。《汉书》记载的时间与《史记》重叠,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部书都有记载。在这一部分,《汉书》经常对《史记》进行移置。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不同,选材标准的不同,转写时也有增删改。《汉书》增加了刑法记载、五行记载、地理记载和艺术记载。《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一些具体的法规。地理志记载了当时郡县、国家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数,关于土特产、经济发展、民情风俗的记载更是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流派的起源,记录了流传于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由《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它有两卷,第一卷讲“粮”,即农业经济情况;《商品》第二卷,即《商业与货币状况》,是当时的经济专著。《汉书》八表中,有一张古今人物表,是从太昊到光武。是“古”而非“今”,所以引起了后人的鄙视。后人对《汉书》百官大臣表推崇备至。该表首先描述了秦汉时期的设职情况、各官职的权限和俸禄多少,然后用一个分为14等34级的简表记录了汉代官员和大臣的兴衰,详细展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变化。
后汉书
《汉书》九十卷,南宋时叶凡所作。范晔子宗伟人,杨顺人。元嘉九年,叶凡在彭城为太妃守丧时得罪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叶凡很沮丧,于是他依靠修改历史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开始写《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他在完成列传和传记写作的同时,与谢衍共同完成了《李乐志》、《禹父志》、《武兴志》、《田文志》、《周君志》等五部志。,有人举报他参与了刘益康篡位的阴谋,所以死在狱中。由于害怕受到牵连,谢衍销毁了她手中的手稿,因此只有后汉书的传记部分流传下来。
三国历史
《西晋》陈寿著,65卷。《三国志》65卷,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术》20卷,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代的历史。作者陈寿,巴西韩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韩曙当官员。30岁时,韩曙政权灭亡了。入晋后,他在做官。在陈寿撰写《三国志》之前,已有一些关于魏、吴的史书,如的《舒威》、于欢的《魏略》和的《兀术》。《三国演义》中的舒威和兀术主要是根据这些史书写成的。蜀国政权没有设立史家,也没有人负责搜集材料,编纂蜀国历史。舒舒的资料是由陈寿收集和编辑的。陈寿写作时间接近三国,可供他人借鉴的成果不多。另外,他是私人作家,没有条件获取大量的文件和档案。我们读《三国志》会发现,陈寿有史料缺乏的难处,内容不充分。陈寿没有写日记。要想了解三国时期的法律法规体系,就不得不求助于《晋书》。《三国志》因记叙文好,文笔简练,剪裁得体,在当时受到好评。与陈寿同时在写《舒威》的夏侯湛看到了《三国志》,认为没有必要再写新史,就把自己的作品毁掉了。
金淑
唐方凌轩,卷130。《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史记》十卷,《方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实录》三十卷。它记录了西晋东晋从司马懿到晋元帝Xi二年的历史,以实录的形式描述了十六国割据的兴衰。
宋舒
《南岳》, 100册。《宋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从刘玉立国到刘准六十年间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实,作者是沈约。该书有100册、10册、30册、60册。据何承天、徐艾等。,作者继续根据旧版本的《宋史》写了一本书。
《齐书》
《南梁潇子贤》,59卷。《南齐书》记载了南朝王朝的历史,从齐高帝建立元朝的第一年到齐高帝复兴的第二年,历时23年。这是最早的南齐纪传体断代史。原名,宋代改称南,与李白药《北》不同,为萧子贤所作。《南齐书》共五十九卷,其中《帝姬》八卷,《年谱》十一卷,《列传》四十卷。缺失的一卷是前言。
梁书
由唐·姚思廉著,56卷。《梁书》记录了从梁武帝萧炎建都到梁景帝小方志去世56年的历史,作者是姚叉和他的儿子姚思廉。
陈数
唐·姚思廉著,36卷。《陈数》是南朝陈的一部传记性史书,作者姚叉、姚思廉父子,记述了从即位到陈被隋文帝平定这三十三年间的历史事件。《陈书》中有《帝姬》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并无注明。
舒威
北齐卫守,卷130。《舒威》共124卷,其中传记12卷,传记92卷,实录20卷。因为有些传记和编年史太长,所以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共130卷。北齐魏寿所著《魏书》记载了从早期鲜卑拓跋部到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这一时期的历史。拓跋扈命令邓源撰写《戴戟》十卷,按年月将这个朝代的历史事件编成册。拓跋焘成神贾第二年,太祖写了《国书》,由写成三十卷,作为编年体。舒威在流传过程中损失很大,这部编年史缺两卷,传记缺二十二卷,三卷不全,后人用其他史书补充。韦寿,北齐巨鹿曲阳人,字伯,小字佛。他机警有文,与温子升、邢子材并称三才子,但生性轻浮,人称“破空之蝶”。他奉命写《魏书》时曾声称:“有哪个小子敢和魏寿玩,举之则天,按之则地。”该书完成后,民众叫嚣为“不雅历史”,魏守三改其稿,才成为定稿。
北七树
唐·李白药,50卷。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后来怀朔镇低级武官出身的高欢获得了20多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的朝政。公元534年,高欢建立的孝帝被迫西迁长安,于是高欢建立了另一个孝帝元,并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杨抛弃孝道,建立了北齐。东魏北齐南治长江,先后与梁陈对峙,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接壤。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北齐书》原名舒淇,宋代才加上“北”字。虽然主要记录了北齐的历史,但实际上记录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约80年的历史,反映了东魏和北齐的兴衰。李白药(公元565-648年)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官宦家庭。李白药从小就渴望学习和阅读经典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隋朝初年,他担任太子的小妾,攻击其父安平太子。贞观二十二年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北齐政权,皇族中叔伯兄弟自相残杀,把20年的短命王朝变成了六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描写较多。《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损毁严重。现在只有17卷保持原貌,其他都被后人用《北齐史》等著作补充,使《北齐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周树
唐令狐德芬等,50卷。周树,53卷,包括8卷传记和42卷传记。唐古灵德为主编,岑文本、崔参与编纂。北魏末年,各地爆发政治动乱和混乱。出生于北魏北方六镇吴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吴川镇为主的鲜卑军队,与关龙地区的汉浩祖武装联手,建立了西魏政权。后第三子宇文珏,公元557年魏建州人,史称北周。西魏和北周这两个相继的政权,统治着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部。与东魏、北齐以及江南的梁、陈诚。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581年,隋文帝取代周朝,建立隋朝。《周树》虽然封号为周,但实际记载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隋文帝周代48年的西魏北周历史。由于缺乏资料,而且《周树》中记载的人物大多是本朝显贵的祖先,所以显得单薄,不尽真实。但基本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宇文政权上层集团的内部斗争。它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和北周历史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史书。
隋书
唐魏徵等待,第85卷。《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姬》五卷,《列传》五十卷,《年谱》三十卷。这本书由多人参与编写,分为两个阶段,从最初创作到完成修订,历时35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凌提出了《梁、陈、北齐、北周、隋史》的修订建议。次年,唐朝廷命米切尔编,但数年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代史》,魏徵“知其事”,编修《隋书》。《隋书》的作者博览群书,对历史的修改水平很高。《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订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改隋朝历史的唐太宗,经历了灭隋战争。上任后,他经常谈到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观兴亡”的观点。以史为鉴,以史为鉴,成为《隋史》修订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发扬了直抒胸臆的优良历史传统,评论人物也不那么忌讳。主编魏徵为人正直,为人正直。他主持编纂传记,文笔不多,这对于尊者来说并不忌讳。比如,文帝的“刻薄”专断,“不愉之诗”,“隐于大道”,杨迪的矫揉造作,“杀骨肉,杀忠”等等,都是据实而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第三,隋书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资料。其中十种记载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的法律法规,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
石楠
唐·李延寿著,80卷。《南史》是一部融合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它始于吴用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三年(公元589年),记载了南朝170年间的四朝历史。《南史》和《北史》是一对姊妹篇,由李师师和他的儿子李延寿共同编撰。李师师(公元570-628年),襄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年由隋入唐的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的断代史是相互隔绝的,记载重复,缺乏联系。他打算用编年体写《南史》和《北史》,这样南朝和北朝的历史就可以分别编在这两部史书里了。隋末,李师师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被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后来被赦免放回。他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南史和北史都没有写。此后,李延寿继续撰写,合称《南北史》。李延寿,字遥,生卒年不详,卒于初唐史家唐高宗(公元676-679年)义丰年间,任崇贤馆学士,官至傅希朗。唐太宗时期,李延寿参与了《纪》、《传》、《志》和《晋书》的编纂,还参与了《唐国史》的编纂。但他的主要成就是继承父业,完成南史北史的书写。《石楠》以宋书、南、、为蓝本,重新编辑,成为石林的新书,在唐高宗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列传,有列传,无表,无志。这部年谱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纂方法是按照朝代和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不同朝代的皇帝、皇族、国王和大臣的传记。《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两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两卷。在列传中,除了特殊列传外,还有九种“类列传”。
北方历史
唐·李延寿,100卷。《北史》共100卷,其中传记12卷,传记88卷。描述了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的历史,包括魏、齐(含东魏)、周(含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233年。李延寿,唐初襄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参与了《隋书》、《晋书》的编纂,还撰写了《南史》。
旧唐书
后来邵等著,200卷。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五代两晋官方编辑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载唐朝历史的史书。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所著《新唐书》出版后,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其中传记20卷,年谱30卷,传记150卷。晋末汉高祖天府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下令对唐史进行修缮,时任宰相赵瑛负责监督修缮。赵瑛随即组建了编撰队伍,该书于汉武帝去逝第二年(公元945年)完成,历时仅四年多。但由于苏宗以后的国史一直没有编,玄宗以后的记载也没有编,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编《旧唐书》时,相当缺乏晚唐时期的史料。虽然作者在搜集史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该书完成得比较仓促,对晚唐历史事件的记述仍比较粗糙,在材料的占有和剪裁、体例的完整和文字的简练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
《新唐史》
宋欧阳修与宋祁,225卷。《新唐书》共225卷,其中传记10卷,年谱50卷,表15卷,传记150卷。宋仁宗认为唐书是简陋的,是诏书重建的。欧阳修、宋祁、范真、吕、王畴、宋、刘希厝等人参加了演出。其中宋祁主要负责列传,欧阳修主要负责列传、记录、表格,所以《新唐书》是欧阳修和宋祁合写的。宋祁有文名,曾做过圣旨、翰林学士。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列传,到了嘉祐三年(公元1058),他把所有的列传都交了上去。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因为参加了“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何志元年(公元1054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调任朝廷,主持修史工作。距离他写《纪·志·表》(公元1004年)已经五年了,传记和传记、记录、表结合起来看,并不是严格统一的。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新唐书》作者在地方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增加了《易魏徵》和《兵志》,这是以前的历史所没有的。其他几部编年史也增加了新的材料,质量超过《旧唐书》。
旧五代史
宋雪居正等着,卷150。《旧五代史》共150卷,其中传记61卷,列传77卷,年谱12卷,目录2卷。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树》。后世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不同,故称《旧五代史》。这是一部由宋太祖圣旨编撰的官方史书。薛(公元912-981)督修,由卢多逊、、、李、刘简、李牧、李九龄发起。它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前后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并于次年十月甲子日呈上。书写得这么快,主要是宋太祖很重视,组织的编辑团队规格高,阵容强大;同时,由于离古代不远,可供参考的史料也相当齐全。五代各朝都有记载,在此基础上,范雎编纂了《史记·五代剑龙桐庐》,为修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唐朝和宋朝之间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割据。从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960年北宋建立的53年间,中原出现了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中原之外有吴、南唐、吴越、楚、闵、南汉、、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还包括契丹、吐蕃、北汉。这段历史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74卷。《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是唐朝建立后唯一一部私人修订的历史。作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于游静三年(公元1036)至黄游五年(公元1053)的十八年间编撰了此书。欧阳修,本名雍舒,六一酒鬼,俗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奉命带领宋祁编纂《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继承了《春秋》孔子的笔法和褒贬事例,对《旧五代史》进行了改编和重建。在编排体例上,颠覆了“旧五代史”的基本格局,采用“南史”和“北史”,打破朝代界限,按年代顺序全面编纂五代人事。《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其中《列传》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证》三卷,《世家》和《族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人物传记最具特色。它采用体裁传记的形式,设立了家族传记、官宦传记、死节传记、死亡故事传记、一线传、唐六官传记、义耳传记、灵官传记、官宦传记、杂传等称谓。每一种传记都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来进行作者的“褒贬”举例。手臂就像部长。专事一时的列在《群臣传》里,历经几朝的列在《杂传》里。再比如,根据死者忠诚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进入亡灵节传,第二类进入亡灵节传。一般史书纪年和新五代史称为考,只有《四田考》和《治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中的《田文志》和《县志》。笔者认为五代是一个法规颠倒的混乱时代,其法规制度不可取,故删除《旧五代史》中的“记载”。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本书中的世家族谱和宗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中的世袭传和暴烈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后蜀、南汉、楚、吴越、福建、南平、东汉等十个国家。小国的划分和安排清晰连贯,明显比旧历史好。《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中的《外国传》。
松石
元等著,卷四九六。《宋史》是元末编的。有传记47卷,地方志162卷,表格32卷,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这是25年历史上最大的官方历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的忽必烈就写过一封信,要修宋朝的历史,但由于文体不确定,没有写成。元末宰相脱脱主张将宋辽金三史分开独立编纂。这个意见得到了元顺帝的同意,从郑智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始,三史同时编纂。时隔两年半,郑铮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写成。
辽史
元等著,卷116。《辽史》成书于元代,共116卷,其中列传30卷,方志32卷,表格8卷,传记45卷,官话训诂1卷。这本书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契丹人建立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也包含了辽朝建立前契丹的情况,以及辽朝灭亡后耶律诗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国、契丹和西辽的重要史料。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太祖卢野阿保机按照仿汉制度,设置国史监修国家,并模仿中原的做法,编纂巨著、历法、实录等。辽代曾撰修四志。金朝建立后,十分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下大力气编纂《辽史》,写成两书。第一次是在熙宗年间(公元1141-1149),由顾也鲁编撰,最后由萧雍琪完成。《辽史》有30卷、5卷、40卷,但一直没有出版。《辽史》第二版,由连惠山、黑格、王毅、陈毅四人执笔,始于三年四月,四年三月发行,仅用了十一个月。这是因为前人所写的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金石
元等著,卷135。《晋书》成书于元代,共135卷,其中列传19篇,年谱39篇,表4张,列传73篇。它是女真族建造的反映金朝兴衰的重要历史记录。《金史》是元代三史之一。元世祖中通二年(公元1261)首次修订。后来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文宗时期都有所论述,但直到元顺帝郑智三年(公元1343年)才付诸实施。次年11月,黄金历史完成,前后不到一年。
袁氏
廉等人,卷210。《元史》是一部系统记录元朝兴衰的传记性史书。写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纂《元史》。洪武二年,宋濂、王、王克宽等十六人编集,史局设在南京天街寺。洪武二年二月至八月,历时一百八十八天,编纂了《舜帝以前各朝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政府派欧阳友芝等12人到全国各地收集有关舜帝王朝的信息。洪武三年二月,史馆重开,宋濂、王仍任社长,但编修人员有较大调整。这次共有15名编辑,只有赵璇参加过第一部作品,其余都是新人。该书写于8月,共53卷,历时143天。前后两次编纂的手稿统一处理,共210卷,其中内史47卷,地方志58卷,表8卷,传记97卷。两次启动持续了331天。建国之初,朱元璋立即着手组织编写《元史》,而且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的,主要是出于政治需要。他的本意是想说明,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崛起,都是因为“天命”,他本人就是“奉天海运”的真命天子。
史明
张清于婷等待,332卷。《明史》共332卷,其中传记24卷,年谱75卷,传记220卷,表13卷。它是一部明朝的传记性历史,记录了从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建立明史馆,编纂明史。由于建国,一切都很复杂,无法完全进行。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史馆重新开光,因编纂《清世祖实录》而停办。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以许为监,开始编纂《明史》。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定稿,送审出版。从第一次开篇到最后出版,历经90余年,是最长的官方史书。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当、资料翔实、叙述稳健、文笔简练而被史学界所称道,是一部高水平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在史料的审订、史料的运用、历史事件的掌握、语言的掌握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因为字数限制,有些内容没有写出来。
resources/view/16492 . 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