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集市的散文

从昨晚开始,大雾就锁定了鹏城。清晨起来透过玻璃看,一排排路灯成了一个光环,就像棉花一样,一排排挂在树荫下。

端午假期,我邀请了几个朋友去我的家乡孔田尾游玩,领略了家乡的山水,看到了山村改革开放的新面貌,也拜访了江西乡下的表哥。

汽车鱼贯穿过大雾上了高速,打着防雾灯继续行驶,冲破迷雾。“宝马”的大功率发动机正在加速。不知不觉爬进了窗户,然后翻了翻衣领,以防晨风太冷着凉。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红白相间的灯光纵横交错,来来往往的车辆一大早就在立交桥上穿梭。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又一个忙碌的日子开始了。

几个小时后,车进入江西,一个小时的路程我就能到达老家。此时的家乡有雾,但中午的时候轻了很多,窗外的景色清晰可辨。映入我眼帘的是绿地、蓝天、青瓦和白墙。

现在是小夏,家乡满山遍野,风景如画,半山的脐橙挂满枝头如玉,绿色的稻田在阳光下与蓝天融为一体,与浩瀚的海洋无异。

一路上可以看到,十几年前满目疮痍的原始森林正在恢复。虽然不像早年那样阴郁、潮湿、安静,但也是绿意盎然,充满林涛。十几年来,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片偏远地区,在退耕还林政策的鼓励下,古老的森林和现在郁郁葱葱的森林焕发出勃勃生机。

车过了山口,走在山涧深处。不时落下的枯叶拍打着车头,告知后面旋转的气流被抛向道路两侧。不时有鸟从车前经过,偶尔会在前挡风玻璃上扔几滴鸟粪。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开那么快,山路很弯或者很慢。祝你平安到达。”我似乎在朦胧中睡着了,开车的吴先生轻声说:“我们到空天了。”

车停的时候,我曾经的下属刘市长已经等在这里了。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并和我们一一握手,互相介绍对方的随行人员。他领我们去了桥头的一家饭店,这是农村最高级别的接待。毕竟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安慰一下胃还是很有必要的。时光飞逝,时隔六年!我踏上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古老而又年轻的圩镇——孔田。

按照习俗,我们是深圳人,我们山民的待客习惯自然被当作贵宾接待。作为贵宾,这顿午餐很丰盛。你看,桌子上摆着各种炒菜炖菜,珍贵的野味珍品,还有各种客家风味的糕点加上当地传统的圆粉米粉。这是主人的慷慨,也是主人的热情。

如此盛情的接待让我所有的朋友都感到受宠若惊。蔡老板说得好,“饱餐一顿,山珍海味再好,也比不上山民的淳朴情怀……”

尽管烈日炎炎,集市上依然人山人海。在镇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具有赣南地方风情的魏镇。只见河两岸骑楼的柱子向南延伸,形成一条深红色的长廊,庄严婉约,古色古香。

虽然已近中午,但能去集市的人还是蜂拥至此。人群中有男有女,带着自己的新鲜果蔬、木竹制品和山珍海味。

俗话说,出门看天,进去看脸色。在这络绎不绝的人流中,我再也看不到黄、饿、穷的痛苦表情。现在好像实现了夙愿,满脸笑容。很多堂兄妹轻松的表情,体现了平安富足的喜悦,我也富裕舒适。

无数人去集市穿梭于大街小巷。许多摊贩和临时出售的旧手表站在街上。当他们看到我们的服装时,他们知道他们是广东人。他们热情地向我们推荐农产品,介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变了!这个著名的古镇真的变了。

我们从市场南门进去,被这里一个新市场的装修深深吸引。

除了两条走过上百年的老街,整个市场都延伸扩大了不少,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分布在各个集市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纳农特产、木竹制品和特色山货。你真的拥有一切。

一位大妈小心翼翼地把一把滴水的野生蘑菇和人工栽培的蘑菇放在地摊上,旁边放着一箩筐刚摘下来的早熟禾桃子和杨梅,不停地叫卖,向路人吆喝着招揽生意;一位老人用他精心制作的木桶、竹椅、灶台、簸箕、米筛、簸箕等清理灰尘。,他那浑浊的眼睛似乎在期待着成批购买的客人...

我们来到一条绸缎、被褥、鞋帽、服装的街。在100多米长的街道上,已经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山姑娘,山姑娘让人印象深刻。如今,他们似乎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也在选择广东的“蒙特角”、“皮尔·卡丹”、“金利来”。他们进出试衣间,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对着镜子面试,认真学习。

一个穿着新的漂亮衣服的女孩站在试衣镜前,闪闪发光,看着,扭着腰,转头看着。她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高挑帅气,高挑优雅。化妆后的村姑美如星辰,敢与模特媲美。谁说乡下人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是外来的?城乡一体化,乌鸦可以变成凤凰。

匆匆忙忙,我们来到了一条乡村小吃街。放眼望去,户外摊位的桌、凳、椅、桌各具风格——但仍保留着传统的客家风格,在这干净的花岗岩地面上一字排开,显示着客家人的淳朴、大方和智慧;以前烟雾缭绕的柴火灶,都被各种款式的燃气灶取代了。煎锅、煎锅、蒸锅、锅碗瓢盆都亮如新,蓝色的火焰把整个城镇烧得充满了香味和热气。

朋友们喜欢客家传统的炸糯米棒,韭菜包棒,蒸土豆棒,炸土豆棒,铁勺棒,泥鳅棒,等等。品种繁多,没有一个来博览会的人会放弃品尝这种令人垂涎的传统手工食品。

再往东几十米就是肉菜市场。我们粗略算了一下,是城市里社区肉菜市场的规模。肉菜市场左侧是蔬菜行,颜色鲜嫩,青椒、豆角、黄瓜、苦瓜、白菜等时令蔬菜绿色可爱,令人目不暇接,是城里人很难品尝到的正宗绿色蔬菜。

一个上午总是走马观花,只能大致了解卫镇的全貌和市场。但是,从这些去赶集的人身上,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论从事哪一行,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家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经营好自己的每一寸土地,个个都能立足一个行业做多元化经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很少有闲暇和休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耕者有其田,其他时候暖谢天”的旧观念逐渐淡化,进而被科学耕作、科学管理所取代。多年来,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同时兼顾多种经营;在不断改良土地、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自产自销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不仅丰富和繁荣了市场,也丰富了农民自身。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如今,农民朋友们改变了自我封闭的旧传统,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技术和人才,让自己的产品提升一个档次,让消费者买得舒心,吃得放心。

逛了几条街后,已经接近傍晚了。热闹过后,市场渐渐开始萧条,大街小巷的行人渐渐稀疏,推销产品的喊声和广告的喇叭声渐渐被关闭。从这些走出小镇的农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少放松和兴奋。我深深体会到,党的富民政策就像农村春天的雨露,滋润着广大农民,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兄弟们脸上终于有了憨厚的笑容。

孔田这个有着上百年悠久历史的魏古镇,似乎也有过今天的繁华,但是对于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成为这一方水土的主人呢?红门漆成紫色的古宅,花岗岩大理石大门,残缺引桥上的石墩,都是历史留下的见证。无论岁月流逝了多久,历史都会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民生,也一定会给后人留下真实的面目,成为历史评判的实质性内容...

历史会记录那些为卫镇繁荣做出贡献的人,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留下他们卑微的足迹。朗朗乾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类在繁衍,时代在前进,历史的车轮总是冲出昨天的轨道,追求更加辉煌的明天。

太阳西斜,我和朋友们离开熙熙攘攘又有些嘈杂的市场,掉头原路往回开。经过孔田站时,几辆崭新的公交车早已停在路边,不断有人上下车。乘客大多是大包小包,行色匆匆。看到几个年轻人正在往行李箱里塞一捆捆的蔬菜,山货,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个二手贩子把这里的便宜产品运到邻省的城镇。

初夏的夜晚,山城阴冷水冷,西边的晚霞映着一片片橙红色的鱼鳞云。后面渐行渐远的村庄里不时传来鞭炮声。农闲时节,农村忙着搬新居、结婚,更多的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双枪”做紧张的准备。

车子穿过夜色,不知不觉进入了县城。一直在宾馆等候的老人把我们迎进贵宾室,等待主人的接待安排,期待明天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