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制定的,每个节气对应的是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就到达某一位置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被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黄道”。黄道被等比分成24份,相隔15,形成了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24个节气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间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寒来暑往的确切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记录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中国的干历二十四节气的开始日期和国际公历几乎一样,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历和公历一样,都是基于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
树干历法是一种用60种不同的天干地支来标记的历法。
干部和支部的纪律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以节日为一月的开始。
它被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包含两个节气,没有闰月。
干历与地球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都是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与月相无关。
但它不同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阳历的长度是人为规定的,与天象无关,所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阳历。
自古以来,在万年历等书籍中仍然流行干历,用于占星、风水和命理。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颁布的时间准则,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预测寒、暖、雪、雨天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季节变化,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巧妙地将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结合在一起,衍生出大量相关的季节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重要的节气如立春、冬季至日和清明也有有趣的民俗,如“咬春”和“徒步旅行”。
扩展数据:
节气的特点
春天
立春:斗指阴;太阳子午线是315度。
站着就是开始,立春就是立春。
公历2月3日至5日。
雨:战斗手指;太阳子午线是330度。
雨开始下了,而且逐渐加大。
公历2月18-20。
目瞪口呆:用手指打架;太阳子午线是345度。
蛰的意思是躲起来。
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公历05-07年3月。
春分:斗指;太阳子午线是0度。
分的意思是平分。
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公历3月20-22日。
清明:斗指丁;太阳历是15。
天气晴朗,草木茂盛。
公历04-06年4月。
谷雨:战斗手指;太阳子午线是30度。
雨水孕育了上百个山谷。
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公历4月19-21。
夏天
长夏:指东南;太阳子午线是45度。
夏天的开始。
公历05-07年。
小曼:斗钉;太阳子午线是60度。
小麦等夏季作物的种子开始饱满。
公历5月20日至27日。
芒种:战斗指的是自己;太阳子午线是75度。
有芒的作物,如小麦,成熟了。
公历05-07年6月。
夏至日:斗指乙;太阳子午线是90度。
炎热的夏天来了。
公历6月21-22。
小暑:斗指辛;太阳历是105。
暑意热;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公历06-08年7月。
大暑:斗指C;太阳历是120。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公历7月22-24日。
?
秋天
立秋:指西南;太阳线是135。
秋天的开始。
公历07-09年8月。
夏天:战斗手指;太阳线是150。
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
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
公历8月22-24日。
白露:战斗手指;太阳线是165。
天气变得寒冷,带着露珠和白色。
公历07-09年9月。
秋分:斗指自身;太阳线是180。
把白天和黑夜平均分配。
公历9月22-24日。
寒露:斗钉;太阳线是195。
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公历18-09年10月。
初霜:斗指;太阳经度是210。
天气越来越冷,下霜了。
公历65438+10月23-24日。
冬天
立冬:战指西北;太阳子午线是225度。
冬天的开始。
公历165438+10月7-8日。
小雪:打架指的是自己;太阳子午线是240度。
这意味着开始下雪了。
公历165438+10月22-23日。
大雪:战斗手指;太阳子午线是255度。
随着降雪量的增加,地面可能会有积雪。
公历65438+2月6-8日。
冬天的至日:战斗的手指;太阳子午线是270度。
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公历65438+2月21-23。
小寒:斗指;太阳子午线是285度。
气候开始变冷。
公历65438+10月5-7日。
大寒:斗指丑;太阳经度是300度。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65438+10月20日-21。
社会影响
在古代,代表季节变化的二十四个特定节日在干支历中被确立。
汉代吸收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耕的补充历法,据说是根据黄河中下游的天象、气温、降水、物候的时间序列变化。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来说,同一个节气描述的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
但实际上,“李思”虽然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但“李思”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显著。
气候学上通常将立春定义为每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一天,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立春的含义不符。只有岭南地区真正进入春天。
“立春,中国冬季和春季的分界线(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时,计为春季),从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
在前线以南的地区,初春有一丝春天的气息,但中国93%的土地仍然是冬天。到了黑龙江,往往是春长夏短,谷雨绵绵。所谓立春,只是一个‘立意’。"
在中国古代,最长的日影被定义为“至日”(也称为长日至日、长日至日和冬季至日),最短的日影被定义为“短日至日”(也称为短日至日和夏季至日)。
春秋两季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定为“春分”和“秋分”。
随着21世纪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节气对我们的约束已经不那么严格了,但仍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基本的指导作用,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在全国许多地方存在,“春暖雨忙”“清明雪破,谷雨霜破”“白露露天,鱼满舟尖”“白露节后,夜寒日热”“小雪腌菜,大雪咸肉”等许多农业谚语和谚语,就是生动的例子。
历史上,二十四节气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
在一些地方,虽然季节变化不明显,但那里的人们仍然在继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及其附带的文化,这充分显示了它的文化价值。
二十四节气早在古代就已被韩国、日本等国所接受,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和民族文化一直沿用到现代。
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65,438+0,000多年,部分节气被纳入日本的法定愿望(节日)。
?[7]日本古代一直使用中国农历,遵循“二十四节气”时间表,随着中国中原朝廷对历书的变更,先后使用了袁嘉礼历、林德历、大衍历、五年历、玄冥历。
之后,日本开始使用向真历、天宝历等更适合当地人,由日本人书写的历法。
根据“二十四节气”设定的日本地方节日,称为“杂节”。因为“二十四节气”本来是根据地球公转设定的,所以日期还是按照传统算法根据节气设定的。
比如日本杂节中的“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前一天;“彼岸”是包括春分和秋分在内的一周。
在当代日本,春分也被定为公共假日。
2015当地时间2月2日,韩国首尔,24节气中的立春还剩两天。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韩国传统建筑五村屋的大门上张贴春联。
越南传统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节气”,并对部分节气的时间进行了更改,更适合越南的实际情况。
目前,虽然越南官方使用阳历,但仍有一些人使用传统的农历,尤其是农民,他们仍然按照节气来安排自己的作息。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证明了中国文化再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自古以来,它不仅是世世代代生活和工作的守护者,也是影响许多国家文明发展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