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铸造史

摘要

铸造是人类较早掌握的一种金属热加工技术,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进入青铜铸造的全盛时期,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熔化成液态,倒入具有特定形状的模具中,等待其凝固成型的过程。铸造金属有:铜、铁、铝、锡、铅等。普通模具的材料有原砂、粘土、水玻璃、树脂等辅助材料。特种铸造模具包括: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氧化镁、锆英砂、铬铁矿砂、镁橄榄石砂、蓝晶石砂、石墨砂、铁砂等。)

早期

中国商代的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战国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明镜,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早期铸造的多为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用的工具或器皿,艺术色彩浓厚。当时,铸造工艺与制陶工艺同步发展,并受到陶器的极大影响。

发展

公元前513年,中国铸造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造的鼎,重约270公斤。欧洲也在八世纪左右开始生产铁铸件。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在15 ~ 17世纪,德国、法国等国铺设了许多铸铁管来供应居民饮用水。18世纪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纺机、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大发展。

摩登时代

在20世纪,铸造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产品技术的进步,要求铸件具有更好的机械物理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以及化工、仪器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为铸造行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比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造质量的提高和稳定,为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金属的微观世界,探索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理论,指导铸造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