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是指人口的居住地发生变化,即由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是工业化导致的迁移城市,是工业“集聚效益”导致的人口集中过程。

恩格斯对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一个大的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座大楼里共同工作。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甚至是一个小工厂附近,他们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村庄。他们都有一定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必须有其他人,于是工匠、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和木匠都搬到了这里。.....于是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城市越大,越有利于迁入...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而快速的增长。”他生动地说明了城市化的过程,其中人口的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村是国家的基础,是权力和经济的中心。城市只是一个被农村包围的孤岛,依附于农村。当时,虽然中央政府设在伦敦,但贵族们的统治却建立在乡村。他们命令他们的邻居离开他们的农村房屋,大多数贵族只是在上议院开会时偶尔留在伦敦。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工业革命中,新使用的机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被引入农村,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英国能够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完成以前的农耕,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另外,乡镇工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集中生产。如果镇上不能满足集中生产的要求,工厂就得搬迁。就这样,一些工业城镇衰落了,而另一些发展得更快,然后形成了更大的工业中心和更大的城市。因此,劳动力也发生了转移和集中。65438+五六十年代以后,产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农村和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已经确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此外,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农村蔓延,城市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在农村蔓延,尤其是城市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农村传统文明的强烈反差,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人,不再固守传统价值观,渴望变革;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成群结队地来到城市。

农业发展留下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

外国移民增多。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就业机会多了。在“吸引劳动力”政策的支持下,英国的移民数量逐渐增加,大量涌入城市,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起初,英国大城市吸引的移民主要是爱尔兰人。65438+20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20%的人口是爱尔兰人;格拉斯哥的20万人口中,有3.55万人来自爱尔兰。到1860,城市化程度提高,世界各地的人才涌入英国城市,包括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他们通常去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大量移民进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大约在1800年,大不列颠只有一个大城市,那就是伦敦,人口只有1万;到1850,伦敦人口将增至236.3万,其他城市将陆续发展。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2%,而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65.2%,1890年,上升到74.9%,1910年,达到78.9%。

第二,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都要满足其发展,从而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其他必要条件,推动城市化;同时,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并行发展。

首先,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要有适宜的地理条件,靠近大江大河湖泊,有便利的港口;或者在铁路和交通干线的交汇处,便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和交换。也就是说,地形地质条件好,可以建大型工厂,有发展空间。在交通不发达不完善的情况下,最好有矿产或其他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外部条件好了,工厂很快就会集中到这些地区形成城市,而有些城市会因为大规模产业的建设而发展得更好,形成大城市。

其次,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合作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般会以距离短、联系方便、运费低为要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这无形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随着采矿业的兴起,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纺织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建设得到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有些工厂有几千工人,厂房面积是以前小作坊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本身就是个小城市。在工业革命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经历了多层次的深加工,呈现出系列化、多样化、规模化的特点。特别是主导产品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甚至将相似或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工业城市,原有城市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第三,在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大量使用机器的大型工厂。当这些大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被要求有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同于工业革命前的基础设施,而是在节约土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工业正常运转、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要达到这些标准,需要有一个质量相当高的公共设施,也就是城市。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曾经杀死大量城市居民的瘟疫不再可怕;城市生活变得舒适惬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进步包括:充足的清洁水供应,完善的集中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和疾病的防控。”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因为生活在城市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的影响下,城市的功能扩大了,集中于生产、服务、居住和消费。正如恩格斯对伦敦的评价:“这种城市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实力增加了100倍”。

第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在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也几乎是唯一的产业。工业革命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和集中。工业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生产,它不是自给自足的,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频繁交换使城市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同时,工业生产是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工人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渴望放松,城市中出现了服务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服务业。

据统计,在1801,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23%、45%,而在1841,则变成了22%、34%、44%。工业革命带动的二三产业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刺激。这样,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将流向服务业,城市将逐渐有能力吸收大量劳动力,有能力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设施。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伴随现象...是劳动人口的活动从农业转向制造业,然后从制造业转向商业和服务业”。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使制造业等服务业向城市集中,间接使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便于获取原材料和劳动力,在当地销售产品,商业信息灵通,与相关企业关系密切,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合作和专业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这样,第三产业就会在城市中蓬勃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城市的兴起。

新兴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也是英国城市化的体现。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分布格局,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工厂的规模,也扩大了城镇的范围,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用书中M·W·苏思的话说:“一些完全新的城镇出现了。他们从小村庄开始,但他们很快扩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格拉斯哥在18年底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但到了1831已经是一个拥有20万人口的大城市,依靠60多艘汽船和107纺织厂。

在16世纪,伯明翰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人的小村庄。工业革命之初,建立了钢铁工业区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大的生产中心。1760年,伯明翰约有50万磅铁工业品供出口。1801年,人口突然增加到7.4万人,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伯明翰依靠自身的钢铁工业,超越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许多小城镇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发展起来。比如曼彻斯特就是英国现代城市化的典型。因为有利的天气和地理位置,曼彻斯特在1835年聚集了英国棉纺织业80%的工人,在1840年增加到85%。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加,曼彻斯特的人口也从1801年的75000人增加到1871年的351,000人,几十年间翻了几番。就这样,它成为了一座新城,至今仍有影响力。

工业革命前,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是工业集中的地区,毛纺织工业集中在英格兰东部、英国东南部和西约克郡。冶金和金属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谢菲尔德和威尔士东北部。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丰富的英格兰西北部得到开发,涌现出一批新城市,英国经济重心向西北转移。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普雷斯顿、奥尔德姆等棉纺织业迅速崛起。工业革命后,英格兰中部和西北部的纺织厂、煤矿、铁厂等制造业,由于纺织业和煤炭、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南方人口北移,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也涌向北方的工矿区。从1810到1871的70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了1.54倍,而西北部的工业区增长了2.58倍。在西南非工业集中地区,人口增长不到一倍。伯明翰的人口从1801的7.3万增加到1844的20万,而谢菲尔德的人口从1801的4.6万增加到11。

如果从整体上看英国的人口增长,我们不难发现,工业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里,英国的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新发展的工业城市:1801年,比1750年增长了274%。而原来的“县级市”人口增长最慢,只增长了18%,低于整个英格兰的人口增长水平。英国的一些传统老镇因为被工业革命异化而发展缓慢,东西部的一些工业村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诺里奇、约克、埃克塞特人口在17世纪分别占据全国第二、第三、第六位,在1801年跌至第八、第十七、第十五位。【14】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密切关系,新兴城市的出现的确是英国城市化的一大特色;没有和工业革命结合的产业和城市衰落了。

五、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还在于交通革命。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铁路、公路和水路将繁华的城市和与世隔绝的村庄连接起来。在英国,“狭窄的铁路像绿色的海洋一样穿过乡村”,“沿途把英国人民装进自己的火车里”,“扔进城门口越来越密集的人群里”。[15]

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6年,英国新建铁路25条,总里程超过1600公里,到1855年,达到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络逐渐形成。19的50年代,英格兰的大中城市都有火车相连,大部分地方距离火车站都在10英里以内。在运河开凿方面,自1761年第一条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的运河开凿以来,到1842年,英国已经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和伯明翰成为著名的运河枢纽。因此,有人评价“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大不列颠整个国土都开通了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16]汽车、运河、汽船、高速公路和铁路将英国的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货物和人口的流通,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相关商业服务的发展:建筑、邮政、商业服务和金融服务。

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一些交通枢纽城镇的发展。古尔曾经只是一个小村庄。在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后不到20年,古尔就发展成了一座城市。斯福登、达灵顿和纽克鲁等铁路枢纽也借助交通运输的发展而兴起。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方便了,一些相邻的城市逐渐连接起来,聚集成大城市或都市圈。伦敦吞并了附近的威斯敏斯特、南华克、尤利奇等,成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纽卡斯尔、亚诺和南谢菲尔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城市综合体。

19年末,英国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的趋势。郊区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城市人口向市中心外移,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伦敦上议院中心区及其附近地区。在1801-1851期间,伦敦中央商务区的人口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在130万居民左右,人口密度较高,平均每亩人口超过1000人,部分地区达到近2000人。【17】19世纪下半叶,由于交通和商业向城市外围扩张,伦敦中央商务区急剧衰落。中央商务区的人口在1881年是5万,在1901年变成了2.7万。但郊区人口增长缓慢:1861年,伦敦以外的郊区人口为41.4万,1891年,为1.4万,1.901年,达到204.5万。[18]在评价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有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导致农村向城市迁移,产生集中的大城市;第二个变化,表现在大城市人口分散,作为解决大城市萧条的办法。”随着交通的发展,大城市的居民可以选择白天在城里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去郊区。总之,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的发展,而交通的发展又造成了郊区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基本进程,也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长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如果说工业化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那么工业革命就是先导,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不可能率先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