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使用什么劳动手段”。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炼和铸造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的广泛使用,进而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为中国在东方强大而长期的统治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与欧洲相比,欧洲在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冶铁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比如公元8世纪德国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之歌》中就有使用石制工具的记载,在100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的战斗中,英军也使用了石斧。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是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传到西方的。《韩曙Xi玉传》大宛篇写道:“地无丝漆,不知铸铁件。而汉朝把死去的士兵送去投降,教他们铸造成武器。”石鼓说:“汉使入其国,死而降其国者受教。”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先进的铸铁技术是在汉代首先传到西域,然后逐渐传到西方的。然而在欧洲,“铸铁直到14世纪才被使用”。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为漆器、丝绸等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产品在汉代享誉国内外。这些产品不仅受到东方国家的喜爱,还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到西方。这说明中国举世闻名的文明是有其物质技术基础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奠定了。(2)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社会发展存在差异。这表现在中国奴隶社会崩溃后,转变为以个体农民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地主制,而希腊则由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发展为发达的奴隶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差异,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有明确的反映。例如,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05年的孟子说:“勤劳者治民,勤劳者治民;待人者吃人,待人者吃人,天下也义。”但在孟子笔下,劳动者主要是拥有“五亩房屋”和“百亩田地”的个体小农和个体手工业者。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生于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他有一套和孟子一样的观点“勤劳者治民,勤劳者治民”,但亚里士多德描述的劳动者都是奴隶。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被赋予了理性并在事情出错时能够有远见的人,往往会成为规则的主人;凡是有体力,能充当别人有远见安排的劳务,自然就成了被统治者,处于奴隶从属地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奴隶的性质和他的职责:(1)凡是在性质上属于他人而不属于自己人格的人,自然是奴隶;(2)任何人既然成为财产(一件物品),就应该成为别人的财产;(3)这种财产被视为生活行为中的工具...”“所有这种只有体力的卑微等级,自然应该成为奴隶,而按照上面的原则,由一个主人来统治他,其实更合适,也更有益。所以,任何缺乏理性,只能感知其他理性的人,都可以成为,也确实成为了别人的财产(物品),这样的人自然是奴隶。“人们更喜欢把奴隶的名称局限于野蛮人(Gentiles)...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有些人(野蛮人)应该到处是奴隶,有些人(希腊人)应该到处是自由的,他们天生就是自由人。..... "从东西方同时期的两位哲学家思想家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看来,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他人统治,这是一样的。但孟子心目中的体力劳动者是个体农民,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体力劳动者是主人的财产和工具奴隶。这种差异是春秋战国时期希腊社会在中国不同发展的表现。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农民个体经济广泛出现。这一点,从《武文》、《孙子兵法》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韩曙食货志》中对李悝尽力而为之教的论述就可见一斑。此外,从墨子、孟子、蜀、荀子等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个体农民。此时,中国的个体农民对土地拥有一定程度的使用权和占有权,并拥有相当独立的经营权。这类个体农民不像奴隶那样利用主人提供的生产条件为主人生产,也不像农奴那样在土地中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为农奴主服务,为农奴主劳动时也没有积极性。因为为统治者提供的剩余劳动和为自己提供的必要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好的劳动收入有利于统治者和自己,所以生产积极性高。此外,个体农民之间存在竞争,这也促使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墨子·无欲无求》说:“今日农民早出晚归,壮耕庄稼树木,采集谷子,却不敢劳累,是何缘故?岳:强则富,弱则穷;强的会饱,不强的会饿,所以不敢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地主制度下的个体农民比奴隶和农奴更积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个体农民经济,主要是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需要和使用价值生产。这种经济是封闭的,对外部条件要求不高。与商品经济不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这就需要销售和原料来源。一旦切断销售和原料来源,就无法进行生产。因此,这种农民个体经济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另外,这种经济需要的固定资本少,科技投入少,被破坏后很容易恢复。中国后来长期的封建社会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个体经济为基础的。
(4)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在经济上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即希腊的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比中国更发达。希腊的奴隶制是一种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在这种体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很大一部分生产品是为了销售。这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具有生产和使用价值的个体小农经济有很大不同。两者相比,由于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存在切断销售和原料来源的缺陷,希腊奴隶经济有其脆弱性。相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个体农民经济,不仅稳定性强,而且得到了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的有效保护,所以非常顽强,能够长久存在。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具有生产和使用价值的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缓慢,停滞不前。因为这种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消费,生产再多,劳动价值也无法实现,所以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相反,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
因此,只要有市场和原料来源,生产就能迅速发展。而且由于商品生产的开放性,可以利用国外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迅速发展当地经济。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优越性在欧洲以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14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当时欧洲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5年底发现新大陆和开辟新航路后,西欧国家把商品交易所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交易所,从掠夺殖民地和贩卖黑奴的犯罪行为中积累资金,为本国产品开辟市场,寻找原料来源。这大大促进了工厂手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的英国。然而,15世纪后,中国在自然经济的统治下缓慢爬行。1840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人造刀,我是鱼的悲剧。因此,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粗放的农民个体经济是与我们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