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的来源是什么?社会史的本质是什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点击此处查看定义)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它们是: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需求和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和可靠的需求

生物学和理性的需要

生理需求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比如吃、穿、住、医等等。如果你不满意,你的生命就有危险。也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保护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主要是饥渴,是人类个体生存不可或缺的需要。当一个人同时存在缺粮、安全、爱等多种需求时,对食物的渴望总是占据最大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被生理需求所控制时,其他所有需求都被推到了幕后。

安全的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体现在:①物质: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等;②经济:如失业、意外、养老等。③心理方面:希望解除苛刻监管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平待遇,有能力和信心应对工作。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种需求就应该得到保障。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会有对安全、自由和防御力量的渴望。

社会需要又称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个体对来自家庭、团体、朋友和同事的关心和理解的渴望,是对友谊、信任、温暖和爱的需要。社交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更微妙,更难以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望。我希望与同事保持友谊和忠诚的伙伴关系,我希望得到相互热爱等归属感。希望有归属感,成为群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希望熟悉的朋友可以倾吐心声,谈谈看法,甚至抱怨。而爱不仅仅是指两性之间的爱,更是广义上的爱,体现为相互信任、深刻理解和相互付出,包括付出和接受爱。社交需求与个人性格、经历、居住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有关。这种需求很难理解,也无法衡量。

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三类:自尊、尊重他人和权力欲,包括自尊、自我评价和尊重他人。与自尊有关,如自尊、自信、独立的需要、知识、成就和能力。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分为:①渴望力量、成就、适应和面对世界的自信,渴望独立和自由;②渴望名利。声望是来自他人的尊重、欣赏、关注或欣赏。满足自尊的需求会产生自信、价值和能力体验、力量和适应能力的感受,阻碍这些需求会产生自卑、软弱和无能的感受。基于这种需要,我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被别人重视,从而展示自己,希望有成长的机会和出人头地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求很少能得到完全满足,但基本的满足可以产生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驱动力,就会让人有持久的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我们需要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成为被期待的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需要。需要自我实现的人,似乎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自我实现是指充分、积极、无私、专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不同于对成长的渴望。成就感追求某种理想,常常废寝忘食,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问题,充分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不同的需求。一种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减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求和生理需求。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出现的潜在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们隐藏了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是不同时期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求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求逐渐从外在满足转化为内在满足。

在高层次的需求完全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求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在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其激励功能就会降低,不再保持主导地位,高层次需求会取代它成为促进行为的主要原因。某些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不能成为刺激人行为的原因,于是被其他需求所替代。

这五种需求是不能完全满足的,级别越高,满足的百分比越少。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个层次的需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重叠的。高层次需求发展后,低层次需求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比例降低。高层次的需求比低层次的需求更有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求激发出来的。人的最高需要,也就是自我实现,是以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巅峰体验。

人的五大基本需求在普通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人来说,无意识动机比有意识动机更重要。对于经验丰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将无意识的需求转化为有意识的需求。马斯洛还认为,在自我实现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情绪。这个时候是人最激动的时刻,是人类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人们有一种狂喜、狂喜、狂喜的感觉。

实验证明,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比呆在简单的房间里更有精神、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别人更能欣赏存在于外界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部世界找到最高价值时,他们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产生或强化这种价值。简而言之,更好的人和更好环境中的人更有可能有巅峰体验。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心理学家。早期从事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1940发表了《灵长类动物的优势品质与社会行为》一文。然后转入人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3出版《人类动机理论》,1954出版《动机与人格》,1962出版《存在主义心理学导论》。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要的反映(人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家也把促进人的各种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类从早期的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形成了最初的需求。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比如你饿了就需要食物;冷的时候需要衣服;如果你累了,你需要休息;为了传宗接代,你需要爱情和婚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产生社会需求。比如,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活条件;通过人际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相互合作。人的这些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反映到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进步,为了提高物质文化水平,逐渐形成了高级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有生理需求,也有社会需求,就是要追求,要争取,要努力。所以,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需要是热情的源泉。”“需要——这是人们感受到的某种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以下特征:

1,任何需求都有明确的对象。或者追求某件事的想法,或者逃避某件事,停止某项活动的想法。

2.一般需求是循环往复的;虽然更复杂的需求不是周期性的,但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多次重现。

3.它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般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物质到精神,由简单到多样。

人们的需求有以下特点:

第一,客观性。人的需求不是空的,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也是随着满足需求的对象的扩大而发展的。人类需求的对象既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的东西,也包括信仰、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的东西。它不仅包括个人的生活和活动,如个人日常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还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比如通过相互合作,带来物质上的成就,通过人际交往,沟通感情,带来喜悦和充实;它不仅包括追求某事或开始一项活动的想法,还包括避免某事或停止一项活动的想法。这些想法是根据个人需求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各种需求的区别在于需求对象的不同。但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要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来满足。比如居住需要房子,外出需要交通,娱乐需要场所...

第二,舞台。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和时期而变化。也就是说,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特征。比如婴儿主要有生理需求,即需要吃、喝、睡;童年开始发展到对知识和安全的需要;在青年时期,发展为对爱情和婚姻的需要;成年后,它发展成为对名誉、地位和尊重的需要。

第三,社会约束。人不仅有先天的生理需求,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会发展出许多社会需求。这些社会需要受到时代、历史和阶级性的影响。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温饱;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时期,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不同阶级属性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资产阶级需要的是不劳而获,享受成功。工人阶级需要的是自由、民主、丰衣足食和消灭剥削。因此,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受历史和阶级的限制。

第四,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由于生理、遗传、环境、条件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需求都有其独特性。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不同的需求。

现代西方国家普遍接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可以分为各种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反映了不同人的不同要求。另外,双因素理论将马斯洛提出的前两种需求称为保健因素,后三种需求称为激励因素。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满足需求有两种基本方法: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前者是由作品本身和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的。企业管理的责任在于:在组织、计划、协调等各种管理活动中,寻求各种方法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员工对工作产生兴趣、热情和自豪感,产生一种巅峰体验。间接满足是岗位之外的满足,是工作之后获得的,如工资、报酬、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具体内容如下

类直接满足间接满足。

从生理上讲,工作环境需要工资、奖励、津贴和福利。

安全需要操作和心理安全,经济安全和保健治疗。

社交需要社交,属于金钱,属于地位,属于头衔。

尊重需要成长欲望,地位欲望,社会尊重和欣赏。

野心需要成就感专家的荣誉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需求差异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需要的侧重点也不同(简化为三种模式)。这种侧重点的差异是普遍的、有规律的。其实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需要的概念在头脑中存在后,更重要的是详细了解个体,因人而异。

需要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和动机的源泉和基础。人有了物质和精神需求,才有行动的热情;正是个人的这种和那种需求,促使人们从事这种或那种活动,完成这种或那种任务。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物质,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人的需要促使人们追求各种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积极的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对某样东西的需求越强烈,他的热情就越高,动力就越大。所以,需求总是动态的、积极的,需求的层次总是在提高的。

需求是不断更新和增加的,需求总是推动着人们不断努力和奋斗。

需求在人的人格心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内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体必须通过认知过程解决一定的问题,完成一定的任务。需求往往在人的个体心理活动中以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都产生积极的情绪;任何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东西都会产生负面情绪。情绪反映的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与人的需求无关的东西不会引起人的情绪和关注。需求对人的意志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会促使人们为满足和适应这种需求而不懈努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合乎道德的需求会培养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心情和良好的意志;不正确、不道德的需求会导致性格不好、情绪不好、意志品质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