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画的历史渊源

草画是汉族特有的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剪纸艺术。虽然来自民间,但非常罕见,尤其是因为是皇家贡品。稻草画始于隋唐。它是一门剪贴的艺术,就像剪纸和布贴一样。稻草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切、刻、织、画”等多道工序。根据吸管本身的光泽、粒色、质地,一般不上色,按需裁剪粘贴。麦秸画具有光泽鲜艳、钹裱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点,制作出来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河南清丰草编剪纸(即草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历史

据考证,小麦最早是从西亚经中亚进入中国西部地区的。在描述周穆王的西游时,新疆和青海的部落提供的食物中有小麦。商周时期,小麦已经进入黄河中下游。春秋时期,小麦已成为中原地区的常见作物。据《左传》记载,当时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都有小麦生产。

从中国古代出现小麦的那一天起,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秸为原料创作艺术画。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秸画长期难觅踪迹,直到秦淮王墓的发掘才得以出土。出土的原始麦秆画虽然已经腐蚀了2000多年,但依然色泽鲜艳,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另一个传说是,东汉时刘秀被王莽追杀,无奈躲进了麦田里,麦秸立马变成了森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把麦秸当作一种祈福迎祥的草,一根一根地制作麦秸画,供奉朝廷。

根据这个传说,东汉的麦秆画的艺术水平和意蕴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和升华。小麦作为生存的主要食物,一直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代人通过祭祀天地,赋予小麦极高的地位,象征着丰收和财富。稻草画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而且因其材料来源而具有吉祥和高贵的象征意义。

然而,在封建农耕社会,稻草画虽然来自民间,但也十分稀少,而且由于是皇家贡品,无法在普通百姓中流行,只能作为一种奇特的艺术在皇家贵族中欣赏和珍藏,老一辈民间艺人苦心挖掘和研究这一古老的技术,大胆进行实践,使稻草画这一民间瑰宝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