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建筑历史

黄石文庙

在今天的黄石古城山,修筑池塘、围堰蓄水,利用山谷、泉水改造滩地,在兴化湾畔造海堤(今天的董家遮浪),挡潮防洪,填海造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广大民众的齐心协力下,唐元八年、桂吉八年(813)修筑海堤,耕地达到32200亩,这就是南阳平原的起源和雏形。后来,人们在黄石洞井修建了一座洪泉宫,纪念主张筑塘灌溉、筑堤垦荒的裴子渊。

到了宋代,林光超(号玄冥),黄石郑庄人,考中第二名,于是到浙江吴兴从师,潜心研究钱塘圣人卢敬端,实践学问。他通晓各种经典,言行以礼为先,学而创新,自成一家。宋绍兴九、十年间(1139-1140),光超当时26岁,从钱塘回到普普。在家族叔父林的支持下,光超在黄石东京创办了弘全易学。柯庄《兴化军三圣山先生祠堂》说:“早年艾玄来水南,士子追随,而洪泉洞经之学,天下皆知。”从教三十年,人称“南夫子”。他的学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组成了“红泉派”,带走了魏科,成为显赫的官员。朱24岁时路过莆田,到同安做首席秀才时,特地来东京听林光潮讲学。朱称赞:“说个道理,讲导精神极好,听得起劲,废寝忘食,和吃货一起记几个小时。”

曾在成山“宋寅精舍”、金山“普农书堂”、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但主要讲学地点是“洪泉书院”,由某县推动,多位学者担任。他一心讲学,一去不回,在洪泉讲学,桃李遍地,从而开创了福建洪泉洞经之学。因此,该派对莆田著名海滨城市邹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到了宋代,理学教育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传授理学蔚然成风。南渡后,艾玄首先在东南传播了独树一帜的理学,受到南宋及后世官学的推崇。作为第一任大师,林光超曾为拜堂题写对联:“黄石江平乡异相;有几个人说他们崇拜圣经堂。他招收学生讲理学,培养了许多合格的学者。

隆兴元年(1163),广朝五十岁。他大器晚成,成为第一个学者。他做过省正字国史编纂的秘书,著作有《左郎》、《李朗关》、也是太子的仆从。惜春四年(1177),孝宗去国子监听广超讲解《中庸》。赞不绝口,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惜春死于第五年(1178),享年64岁。他是九卷本《艾·玄寂》的作者。

不幸的是,“水南书院”在明朝嘉靖年间被侵华日军破坏。现存一座文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正殿左厢房墙壁嵌有明代宰相朱继祚题写的“古洪泉”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