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以利器杀心”的典故由来是什么?
典故: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手枪,李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在身边。当我出去打猎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这件事。
突然我看到了我周围安静的村庄,停在那里,停止使用手枪。工作人员很好奇,问为什么。李鸿章回答:这是我要提醒自己的。我有利器,杀心不得不慎之又重。李鸿章教导他的幕僚,一个人有了武器,就会有伤害别人的心。就像一个人有了权力,不把权力用到他够不到的地方,他是不会罢休的。
扩展数据:
人物介绍
李鸿章(1823二月15—1901 11十月七日),本名,字渐福、[fú],号少泉(一作少泉)。世界上很多人叫它“李”,所以人们也叫它“李二先生”,因为他的第二行。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总司令,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一级上将苏一波。
他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誉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抗衡的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尔被誉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被誉为“再造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死后,被追授为太傅、一等苏,并谥号文忠。其作品被收入《李文忠龚全集》。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公使,赶赴日本进行和谈。尽管清廷在李鸿章出发前已授予其割让土地赔偿的全权,但他仍期望“赢一分,得一分”,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前往会议驻地途中遇刺身亡,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于是日方对和谈条款略有收敛。3月16日,李鸿章伤势稍有恢复。双方第四次谈判时,日方向中国提出2.5亿两白银(原为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表示不让步。
日本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说,李鸿章“只准不准”。事后,日方继续以增兵和再次开战相威胁。李鸿章等人发来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下令“即按先前之目的与之立约”。
据说,在签约前的最后一刻,他曾含泪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斯塔说:“如果谈判失败,我们就要迁都陕西,与日本打持久战。日本永远征服不了中国,中国可以无限期抵抗。日本终将败北,求和平。”
后人高价褒扬李鸿章,认为他“用一把白骨和眼泪为清政府节省了6543.8亿银子,为清政府的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上,如果李鸿章没有过分重视北洋水师的力量和“护舰避战”的政策,清政府对北洋水师的经费就不会减少,甲午战争的结局可能已经改变,而不是全军覆没在渤海湾港湾。
百度百科-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