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西街的宽度
西街位于都江堰宝瓶口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它是一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进藏的起点,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街。清代的郑茜街。从南门西侧到西门。长约390米,街道狭窄。从清末到民国,这条街上有很多玉器加工销售作坊,所以也叫“玉器街”。文革期间改名为“团结路”。旧名复辟后。
这条铺着石头路面的老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一至两层的木结构建筑。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市生活,充分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老成都风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街的号一直排到212。在一些门道里,隐藏着“附一”、“附二”、“附三”的数字。如今西街的繁华,远不能和过去最繁华的时期相比。作为“松茂古道”的起点,历史上沟通汉族与藏羌族势力范围的唯一“官道”,“三脊九平原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是当年商人贩货的历史写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这里便利的地理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其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西街作为商旅的贸易通道,自然少不了酒店。过去西街上有许多客栈。那时候客栈里没有豪华房和标间之分,主人家附近的房子更贵,反之亦然。西街的职业不仅限于此。除了玉器店和铁匠,还有卖汤圆的,订豆腐的,做棕垫的,编篮子的。
成都至阿坝高速公路1955通车。汽车一跑,大篷车就失去了作用。成阿公路作为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于1952开工。筑路大军进了很多山,物资供应也靠人扛。西街的一些居民曾经为筑路队运过粮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终结了西街的辉煌。在1953到1956年底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国家通过合资把手工业者转为工人。公私合营应按照集中管理的原则进行。于是玉匠去了玉雕社,木匠去了建筑社,酒店老板去了服务公司。后来,国家除了工业局和轻工业局之外,还成立了“二轻工业局”,专门管理合并后的城市工匠。
西街的房子大多是有上百年历史的木屋。“5.12”地震对西街的破坏很小。都江堰在地震后重新规划,旅游方式由过去的观光旅游转变为未来的休闲度假。正宗的西街是一大亮点,蕴含的价值不亚于成都的宽窄巷子。西街作为旧城改造、恢复、重建的核心区域,必将成为都江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