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县历史发展

西晋时地方政府还是武昌郡,先是荆州,后是江州。当时,原属五常县的旬阳县和柴桑县相继分离,并入旬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五常县分为五常县和湖北县,湖北县设在大冶市西范,两县隶属荆州五常县。元康元年(291),五常郡属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江州所设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时,宋、齐、梁、武昌、湖北各县的疆域及县衙保持不变。刘宋时,武昌郡由江州改为云州。州府位于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武昌曾经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夏口取代。五常虽仍为一县之治,但版图逐渐缩小。到陈(557-589)时,两县又分为湖北武昌、西陵两县,隶属新南威尔士州北部武昌县。县城在武昌(今鄂州),西陵在黄石市。隋黄凯九年(589),改“鄂”字为鄂州,治所在峡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鄂”字西移的开始。同年撤销五常县,湖北、西陵入五常县,属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立军事组织,名为武昌军,军部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是“武昌”名称西迁的开始。当时当地还是五常县。此时武昌军城和武昌郡同时存在。所以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里有“上下武昌城”这句话。五代时期(907-960),武昌县先后隶属于吴恙鄂州和南塘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在五常县三乡之地设大冶县(包括今天的黄石市),五常县和大冶县都隶属鄂州。五常县,东至西塞山,南至达木,西至梁紫湖,北至长江。北宋开宝八年(975),武昌县隶属镜湖北路鄂州(江夏县)。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武昌郡升为武昌军。因名与鄂州武昌军相近,名为“玉宝寿昌”,次年改称寿昌军,统领武昌郡。这就是当地名“寿昌”的开始。端平元年(1234),撤销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江夏县)。嘉熙元年(1237),武昌郡再次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得救。元十四年(1277),寿长郡改名武昌三府,隶属鄂州道。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鄂州路更名为武昌路,行署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西迁的“武昌”名称由军事建制名称改为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属湖北路武昌路。元顺帝郑智二十四年(1346),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武昌郡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慈塞山属大冶郡。清康熙三年(1664),武昌县属湖北武昌延发路武昌府。清代凡口至陆溪口(60)的长港两岸及泸州、石浦划为黄州圩屯地;月山是大冶飞地。民国二年(1913),五常府废,江夏县改为五常县,但五常县改称寿昌县。至今当地一直使用1692的“武昌”二字,换成了江夏。次年(1914),寿昌县因“寿昌”之名与浙江某县同名,更名为孙艺程县(因境内有王城而得名孙艺程)。这是当地名“孙艺程”的开始。孙艺程县的版图没有改变,仍然属于湖北二东路。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将湖北县、湖北市、黄冈县黄州镇合并,取湖北市“鄂”字、黄州县“州”字,设立鄂州市,归湖北省管辖。市名“鄂州”与隋开帝九年(589年)建立的“鄂州”(治所设在武汉市武昌区)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