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往中国的电报。
早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就擅自将长崎(日本)与上海之间的海底电缆连接到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电报局连接,收发国际电报。此后,英美电信公司的海线也进入中国。
上述入侵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意识到外商在华开办电报业务问题的严重性。1877年,天津与上海之间试行同城电报,上海航院至制造局、天津杜源至机械局的电报线路相继建成,这是我们自己电报业务的开始。1879年5月,中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也宣布在天津至大沽、北塘建成。1884年,清政府设立内城电报局收发公务电报,外城电报局收发商务电报,并通过北京郊区通州,将自己创造的第一条电报干线延伸至首都。从此,北京开始用电报通信,当时也使用进口的莫尔斯手动电报机。到1899,国内已建成多条电报线路,基本构成了中国的干线电报网。
20世纪初,中国在繁忙的线路上广泛使用进口的莫尔斯自动电报机,以提高通信速度和质量。民国时期,局势混乱,电报作为通讯手段发展极为缓慢。20世纪20年代末,电传打字机被引入中国。从1927到1937这十年间,国家重点改造和重建新旧电报线路5000公里,共有电报局1500个。抗日战争时期,大陆电报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才开始恢复和开办特快电报、国际电报、夜间电报等业务。
65438年至0949年全国解放后,电报通信有所发展。国家投入使用了一批苏联和德国生产的传真机,并相继推出了真正的传真服务。为了加强国际联系,1950年2月7日,中苏两国签署了《关于建立电报电话通信的协定》,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用户电报电路于2月2日开通,1959。
我国最早研制并投入生产的电传机是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载波电报生产于1959。1964年开发了双头自动发射机;第二年,晶体管载波电报问世。全国各地电报局都采用撕纸条半自动传输设备,构成了我国比较大的电报通信网。至此,国内电报逐渐成为大陆市场的主流。
1967年初,数字保护码用于电传通信,大大提高了电报通信的质量。1969年,邮电部研制了更先进的中文电报解码器,省去了电报从业人员翻译电文的程序。
传真电报简称传真。传真可以用来直接发送发件人的文件、图形、表格、照片等。它的流行主要是因为它的通讯速度快,操作简单。对方只需要一台传真机就能收到和原件一样的复印件。其传输方式分为DC电报和载波电传传输。如果实现电报通信,两部分设备必不可少。一是电报通信的终端设备,如手动电报机、电传打字机、五单元自动发射机等。二是电报通信的传输设备,如通信线路、载波电报、无线收发器等。
电传打字机包括两类。一种是机械式电传打字机,依靠电机驱动一系列机械动作来接收或发送信号;另一种是电子电传打字机,它的发送、接收和各部分的协调都由电子逻辑电路控制。常见的传真机有原件传真机、照片传真机、用户传真机、信函传真机、电子传真机、电子计算机自动中继机等。
80年代初,邮电部决定恢复使用人工电报代码符号、国际通知术语和公用电报代码字。1982期间,国内部分城市开通国际传真业务,主要针对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6月,1984,西藏自治区试行藏文电报业务。同年8月1,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256路程控自动电报中继系统在上海电报局投入运行。次年,邮电部五二四厂成功推出汉字电传打字机,具有自动将汉字翻译成电的功能。次年2月,江苏省第一个省内公用快速传真通信网65438+建成,后来发展成为面向18省会城市的省际真实传真业务。1988 65438+10月6日,邮电部决定从2月1日起在全国33个城市推出“礼仪电报”新服务,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信业发展迅速。电报业务也发展起来了,邀请电报业务开通了。1990 165438+10月7日,西宁市公用电报自动中继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宣布建成除拉萨外所有省会城市的公用电报自动中继网。
然而,随着有线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服务用户的不断增长,电信服务呈现多样化。因此,电报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很少有人去邮局发电报,取而代之的是传真机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十万火急,发个电报”的情况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
五针电报
五针电报工作原理:两个指针指的是正在传输的同一个字母。
1844年5月24日,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辛苦工作了十几年的电报机,发出:“上帝创造了多么大的奇迹啊!”一句话。1871年——中国最早的电报通信。
英国、俄罗斯、丹麦铺设的香港到上海、长崎到上海的水线长达2237海里。1871年4月,违反清政府不准登陆的规定,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秘密将海底电缆引出海面,沿长江、黄浦江敷设并登陆上海,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馆。6月3日开始通知1871。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第一条电报水线,也是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873——中国最早的汉字编码
因为汉字是由很多部首组成的,结构复杂,字体多样,每个字都有一个面,电报不是直接用代码来表示的。所以用四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中国汉字多达6万个,常用的只有1万个,所以用10(10000)的四次方来表示。1873年,旅居中国的法国人S·A·维古尔(S A Viguer)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法,选取了6800多个常用汉字,编纂了第一部汉字码书,命名为《新电报书》。后来,它被我国的郑·改编成新版的《中国电讯报》。这是中国最早的汉语法典。
1873-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电报。
1873年,华侨王成荣从法国回来后,在福州与王彬一起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自办电报机。清政府拒绝采纳。
1875——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
福建巡抚丁日昌积极倡导电报事业。1875福建船政学校附属电报学校,培养电报技师。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校。
1877——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1877期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访台之机,提议成立台湾省电报局,拟定电报线路建设计划,并派电报学校学生苏如琢、陈平国负责。先建旗后(今高雄)至府城(今台南)。负责这个项目的是武官沈国光。于1877年8月开工,同年10月11竣工,全长95里。这是中国人自己建设和管理的第一条电报线,为中国电信揭开了新的篇章。
1879——中国大陆独立建造的第一条电报线。
1879年(清光绪五年),国内外战事频繁。沙俄抓住机会夺取我国伊犁,派军舰进入我国领海。为了沟通军情,清政府派李鸿章与在中国开设电报局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谈判。中国出钱,委托它修建从大沽(炮台)、北塘(炮台)到天津,从天津兵工厂到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这是中国大陆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
1880——中国最早的普通电报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任命盛宣怀为总经理。并在天津创办电报学校,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为教师,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设备,为修建天津至上海电报线路做准备。
1881年——中国第一条长途公用电报线
4月,1881,从上海和天津两端同时开工。到12年2月24日,全长3075里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线贯通。1881 65438+2月28日正式开业,收发公私电报,并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上海设立电报分局。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用电报线。
1887——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在时任台湾省省长刘铭传的主持下,福州至台湾省长达433英里的电报水线——闽台电缆,耗资巨大,于1887年竣工。它连接着台湾省和大陆,在台湾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899-广州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城市。
中国最早使用无线电通讯的地区是广州。早在1899年,在广州巡抚署、徐帮虎、前山、威远等要塞,以及广海、鲍比、龙翔、江大、江公等战船上都设置了无线电机。
1905-天津开办中国最早的广播学校。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一个无线电训练班,聘请了一位意大利人格拉斯当老师。他还要求格拉斯购买马可尼公司的花式无线灭火电机,安装在南苑、保定、天津和一些军舰上,通过无线电相互联络。
1906——中国最早的民用无线电通信开通。
1906因广东琼州海底光缆中断,琼州、徐闻架设无线电机,两地开通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的开端。
1908-在上海开设广播电台
1908年,英国商人在上海英租界的钟会饭店私自设立了一个广播电台,用于通知海上船只。后来被清政府买下,迁到上海电报局,这是上海最早的广播电台。
1911年——中国最早的长途无线电报通信。
1911年,德国商人西门子电话公司向清政府申请在北京和南京架设无线电报,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实验。
电台设在北京东便门和南京狮子山,测试效果不错。辛亥革命时期,南北有线通信受阻,南北通信依靠这两个地方的实验电台。电信属于交通部。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邮电司,改组为交通部,设置电务署、邮政署、路政署、航政署四个部门。今年:
上海电报局开始用打字机收发电报。
◆在京津长途电话线路上加装感应线圈(即普通线圈或负载线圈),提高通话质量。
◆国际无线电报协会规定我国电台的呼号范围为XNA - XSZ。
1913——最早的邮电学校和无线电报局成立。
8月,交通部通信学院开设了电线电气工程班和高级电气工程班,分别学习电线和无线电工程。同年,北京成立邮电学校。有高级班(两年毕业)和中级班(一年毕业)。4月,1919,增加了专门的电话课程(招生对象仅限国内外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招生20人。北京电报局成立,配备了一台5千瓦的无线电发射机,地址在东便门外。
1919-建立无线电遥控接收局
1965438+2009年4月,北京广电局迁至天坛。在北京广电局东便门原址设立了远程接收处,用真空管收音机直接接收欧美国家的广播新闻。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与德国签订和约的消息传到坐在总统府前的学生们耳中,激发了五四运动后的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打破了外国公司大北、大东、太平洋垄断国外新闻传播的局面。
1921-65438+10月7日,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
1924-沈阳开始建设远程电台。
1924年,沈阳故宫八角亭内首次架设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与德国、法国缔结单向通信(即单向接收欧洲发往中国的电报)。同年秋,北大营长波电站建成,安装了10 kW真空管发射机,实现了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的长途通信。
1927-中欧双向通报。
1927年6月,沈阳大型短波电台建成,安装了10 kW的德国无线电发射机。年底,沈阳国际广播电台成立,与德国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欧直接交流的开始。1928年增加了一台10 kW的美式短波发射机。沈阳国际广播电台接受和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的国际电报,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
1930-上海国际广播电台成立。
从1930到65438+2月,与旧金山、柏林和巴黎建立了直接的无线电报通信。正式开通中美、中德、中法电路。这是当时唯一由国家经营的国际电信机构。
1933型电报机首次用于中国电报通信。
1937-中国开始在长途干线上安装单向或三向载波机。解放后,新中国的电报事业蓬勃发展。1969年,“中文电报解码器”问世,能自动将电码翻译成汉字。电报局收到的电报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而是直接打印的汉字。中文电报解码器的三个工作过程是:首先把接收到的电报代码像电传打字机一样自动翻译成数字或字母,然后像电动翻译机一样把这四个数字自动翻译成汉字,控制打印机打印汉字。
中文解码器的翻译打印速度相当惊人,高达每分钟2800个汉字,平均每分钟1500个汉字。它的出现解决了电报传输过程中四码自动翻译成汉字的问题。
但是,至于在发电报的过程中,把汉字自动翻译成数字,它就无能为力了。因此,为了实现同时收发报纸过程中电报的自动翻译,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了“中文电传打字机”,又称“汉字电报机”。汉字电报机的形状与普通的中文打字机相似。机器表面有一排汉字。按下该键,相应汉字信号可自动发送给对方。接收方可以根据报文格式直接在纸上打印汉字,也可以用复写纸复印几份。汉字电报还可以口授指令,其通知速度高于当时的电子电报。
8月1,2001:从今天起,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取消公用电报业务中的急、加急业务。这标志着在快速发展的新兴通信产业的冲击下,传统的电报业务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40年来,《东方红》和《日出》的优美音乐总是在整点时分回荡在北京西长安街上空,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了时代的象征。如今,这座著名电报大楼里的电报服务柜台蜷缩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每天只有少数用户发送电报。
1985之前,北京电报局公用电报业务量最高峰时达到每月300万份,占电报局总业务量的一半。近年来,虽然电报部门开发的鲜花礼仪电报等新业务深受用户欢迎,但由于许多更有效的通信手段的冲击,城市居民的整体电报业务量直线下降。公用电报业务量每月只有40万份左右,仅占电报局总业务量的3%。
相比之下,北京的普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通信和卫星通信等新兴通信手段发展迅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层出不穷的业务产品有力地推动了通信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电话普及率正以每年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亿,成为中国最大的用户群体。同时,手机因其方便、快捷、个性化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人均消费达到73元,比1995高出8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00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的消费也快速增长,达到人均3.6元,占比从1997的0.9%上升到1.7%。然而,传统的电报业务正在衰落,下降明显,从人均1.6元下降到0.2元,占比下降到0.1%。对于电报行业的前景,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表示,中国西部的通信设施还比较落后,传统的电报行业不会马上消失。回顾中国电报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电报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月13,17日,记者走访了上海电信大厦和上海电信博物馆,了解到有着142年历史的中国电报业务也大幅萎缩,但“星星之火”仍在闪耀:在上海市延安东路1122号电信大厦,又多了一个可以收发电报的营业厅,平均下来,2006年02月06日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宣布停止电报业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公司在互联网上宣布了这一消息。互联网这种高科技的通讯手段,只是电报“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越来越少的人使用电报,这条新闻在引起公众媒体的注意之前被忽视了一个星期。
据西联公司称,最后的65,438+00封电报包括生日祝福、对死者的哀悼和紧急通知。其中,很多发电报的人并不是电报的忠实粉丝,而是为了“发出美国历史上最后一封电报”而来。
西联公司成立于1855,当时电报是一种先进而普及的通讯手段,后来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它也是美国最后一家提供电报服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