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述者的文章
宫内外都称她为大公主。
她从小跟随慈禧太后半个世纪,直到为慈禧而死。作为慈禧的养女和心腹,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清末朝廷的内幕,目前很多人和事都是从她那里传过去的。
荣寿公主,原为恭亲王之女,七岁被慈禧收养,在宫中长大。恭亲王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慈禧的妹夫,他在“辛酉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慈禧开始了长达47年的统治。因此,荣寿公主受到慈禧的特别照顾。慈禧见小姑娘眼神从容稳重,更爱她了。慈禧最讨厌美艳、活泼、出名的女孩子。
于是,荣寿公主七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古伦公主——王子的女儿被封为公主中最高的,这是特例,也是特例。十二岁时,慈禧决定为这个看似诚实的小女孩选择一个丈夫。
据清宫老太监回忆,这一天,荣寿公主盛装打扮,穿上格格鲜艳的礼服,像个大人一样迈着宫廷的悠闲步伐。公主命宫女等为前驱,先去后宫朝见慈禧太后。然后她走进一间黑暗的里屋,放下门上的竹帘,静静地等着见她未来的丈夫。
依次走进三个少年,并排站好,先和公主打招呼,然后屏住呼吸,低着头站好。过了一会儿,太监示意三个少年退下,公主已经选定。
应该说有了这个节目,选中的男生当然是她相对喜欢的。但是荣寿公主在婚姻上的自主权是非常有限的。反正是个程序,反正太后准备的人选也不错。公主并不是一个对男生抱有很多幻想,喜欢挑三拣四的人。
被选中的男孩名叫夫差·智端,温文尔雅,是清朝王公夫差·景寿的儿子,景寿娶了一位公主,道光的女儿,寿恩古伦公主。容寿公主的婚事,没有异议,也没有阻碍。
订婚后,公主府建在地安门外的宽街。离公主府不远处,司马棣也在建设中。公主府在大家的关注中逐渐成型,颇为宏伟。
清代学者吴有一首诗:
“乞郎不要偏食餐厅的陶器,汤姆勤视所生。异数今同为长公主,贾为东城第一。”
后三句都是现实的,说荣寿公主得到了特殊的宠爱,获得了封号和豪华的宅邸,还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和金钱。前一句挺意外的,很八卦。
馆陶公主是汉朝的。她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汉武帝做皇后,陈阿娇和汉武帝是表亲。诗中对慈禧和馆陶的类比表明,当时很多大臣推测,慈禧为了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把荣寿公主留在宫中,想让荣寿公主将来做皇后。公主比载淳大两岁,她的年龄是合适的。谁知道慈禧把公主当亲生女儿?用它当媳妇不是很不道德吗?
荣寿公主就算嫁给同治皇帝,也要趁早做寡妇,然后陪着慈禧。她的命运和她后来经历的没有太大区别。
公主结婚五年左右就病死了。十七岁那年,她守寡,无儿无女。按照清朝对公主的“管制”,公主的孩子肯定很少或者没有。
清朝是这样的:公主出嫁那天,没有所谓的花烛之夜。仪式结束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宫殿。以后,徐每天早晚都要去公主家拜谒,然后就回自己家——除非公主要和他上床,召唤他,他可以留宿一夜,之前有很多规矩。
五年的婚姻生活本来就很短暂,清朝对公主的婚姻生活做了不合理的安排。荣寿公主就是这样一个严肃古板的女孩。谁知道她能有几天的婚姻生活?
没有人生来就是中年妇女。没有人能相信,荣寿公主从来没有一点颜色和开朗。守寡时,她才十七岁,还是个“少女”。在漫长而孤独的日子里,她会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像石头人吗?清宫老太监说:经常看到荣寿公主一个人在院子里骑马。
这个院子属于她,封闭安静,在里面转来转去。虽然也是消遣,但是空间太窄,过程太单调了吧?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单纯地搭车出城,看看外面的桃树有没有开花。河边的柳树发芽了吗?鸽子在天空中是如何成群飞行的?湖里的野鸭是怎么交叉脖子生活在一起的?就这样,她静静地骑在院子里,看着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甚至找到了快感。谁说她没有女孩子活泼开朗的天性?也有一些。
慈禧见她年幼丧偶,实在寂寞可怜,就把她带到宫里。慈禧本人就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如果哪个太子的女儿寡居无子,慈禧就请她们入宫,大家都比较热闹。慈禧身边都是一堆寡妇。包括后来的和晋王妃,光绪皇帝都视她们为丑八怪,令人生厌,根本不予理睬,就像寡妇一样。在这些寡妇中,荣寿公主是最有资格、最孝顺的寡妇,也因为每天和寡妇一起工作,她已经成长为一个标准的寡妇。
她以前看起来很老,但守寡后,她不穿任何花哨的衣服,也不做任何装饰。“虽然有二十个人,但我很期待。”虽然她才二十出头,但看起来就像个老太太。
荣寿公主不漂亮。老太监说,从后面看,经常和光绪皇帝的玉龙搞混。玉龙女王脸色发黄,牙齿略显笨拙,身材高大干瘪。因为个子太高,她经常抱歉地扭动身体。荣寿公主正面看起来比她好看,坐得笔直,看起来更端庄。
其实荣寿公主并不是一个无趣无能的人。她安静低调,忠于慈禧。宫殿是她从小生活过的最熟悉的地方。在复杂的后宫,她是所有的眼睛,公平,无形的。她和宫里的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除了李。她是太子的女儿,慈禧的养女,熟悉贵族和宫廷礼仪。王公大臣的夫人拜访慈禧太后,要先经过她的安排。即使是外国使节的夫人入宫,也需要接待和陪同。
而且,荣寿公主也不是一个没有利益的人。闲来无事,她就自学花鸟画,和那个很像,和于贵妃的山水画并称“第二妙宫”。
在后宫,她过得很安逸。
慈禧非常信任她,离不开她。只有她敢当面劝慈禧太后。荣寿公主很少说话,但只要她开口,慈禧多半愿意听。
王公大臣都知道她的分量,对她肃然起敬。
也有大臣搞不清“大公主”是什么水平,Xi·时宇在路上躲避不及,与“大公主”的车队相撞,被逮捕并受到惩罚,教他懂规矩,跪下来向“大公主”赔罪,这才被释放。清朝宗室盛伯熙对此事印象深刻,写了一部长书《捕谏》:
“车如鸡,马如狗,绣使者蹒跚而去。车如流水在马如龙,四大姓是萧厚行和窦峰。
——(御史可怜兮兮的坐在车里像鸡笼一样走在街上。)
长安路上黄尘薄,玉乐山鞭在疾驰。在歌唱的乐器未听之前,旗帜纷纷升起,影子纷纷升起。
公主的车队气势非凡的迎面而来,惨不忍睹!)
车马乱撞的时候,真的是匆匆撞上了枢纽。旋转不均匀,我还没破鞅。
-(打!车也撞了。)
大君来之前,大呼愤懑,遣仆从入官。摸杵的时候应该死的最多,抓车的建议。
——(公主的随从大怒,抓住了肇事者)
殿下建议了,南台局势又叫端公。翁主还是要避红棍,那谁敢?
干步开道盖九花,诸君当轭。没办法,但是靠挣扎太多了。
天下智者开明,强者门派相欺。朝廷不惜尊法,建议偏休。
——(这个建议也很牛,谁见了敢不让车?现在我在等待宽恕。)
荡鼠懒得听,细节不用告皇帝。旁观,都是请教长辈,或者大臣们知道大局。
祸冠犹断,暂免阁臣。亭长磕头亦告语,今伯母纵谏。
事情终于解决了。向公主道歉,放她走。)
这首诗的作者不知道怎么想的。一件小事,写了这么久。估计是陶醉在自己华丽而丁当的文字里,忘记了自己要发泄的东西。
古代有很多这样的撞车故事,大多是骂其中一个人霸气,无视迎面而来的车队。其实这种古代的避车马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狭窄拥挤的街道上,两边都是一大群车马。如果你迎面而来,人们会受到惊吓,难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为了安全起见,遵守与成绩有关的“交通规则”就好。拒绝接受,冲,发泄,骂对方脾气和态度不好,欺负别人耍大牌,对别人和自己都没有好处。
说起来,连慈禧太后都怕大公主三分。慈禧喜欢穿华丽奢华的衣服,大公主看着就不高兴。她说话直截了当,不爱听:“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钱?”?你不过是个清朝的老寡妇,还有心情打扮成妖妇,给别人说去...”一番唠叨之后,慈禧太后怕了她。每次大公主来看她,慈禧都选择比较朴素的礼服穿,不敢化太浓的妆,也不敢戴太多的首饰。宫人说大公主就像慈禧的母亲。
有一次,太后偷偷做了一件极其华丽的袍子,是江南的工匠做的,花了很多银子。慈禧太后告诉身边的人,“这事不要让大公主知道。”谁知大公主还是知道了,一见慈禧就不高兴,唠叨道:“我是不是对你老人家不好?我每天都在想妈妈喜欢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用什么,喜欢吃什么,然后告诉别人去做。妈妈倒可以,偷偷做件衣服穿,让别人知道,当我们娘俩是什么人?..... "慈禧太后赶紧转移话题,和身边的人胡扯起来。大公主一走,慈禧就向身边的人抱怨:“肯定有人告诉大公主了,不然我怎么会被她劝呢!都是你们的错,你们这些长舌妇!(“让公主知道你做的彩衣不太合适。现在怎么了?讽刺的是,如果你不等待更多的话,你今天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只有大公主才敢和慈禧坦诚相见。慈禧晚年,大公主做的更多的是调和慈禧与光绪皇帝的矛盾。
说起光绪皇帝,慈禧虽然立他为皇帝,但她很反感他。这个懦弱、腼腆、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支持变法,让慈禧大怒,想杀了他。大公主经常对人说:“皇上很可怜。他五岁入宫,就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们应该帮助他。”
光绪皇帝知道荣寿公主是慈禧的心腹,不敢走得太近。但他又不禁感受到荣寿公主的怜惜和私心。在这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年轻人心中,恐怕荣寿公主早就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温暖母性的女人了——慈禧不是光绪的母亲,慈禧对他的所谓“母爱”是那么的可怕。
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形势非常危险。按照慈禧的意思,还不如在干青面前宣布祖训,然后用御杖打死光绪皇帝。此时大公主正在回恭王府探亲,慈禧正好趁大公主不在宫里的时候杀了光绪皇帝。有人发现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大公主。大公主从未如此匆忙过。她是最稳重的人。她一听这话,连夜赶到西苑拍慈禧太后的门,然后跪下,请慈禧太后息怒。就这样,光绪皇帝得以暂时保命,被软禁在瀛台。事后慈禧太后觉得,大公主来得这么快,肯定有人通风报信,追查到了。
其实大公主暗中照顾最多的,还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甄妃。光绪皇帝选皇后和妃子的时候,大公主也在场。一排贵族少女站成一排,皇帝选做皇后,交给她。如果你选择做妾,给她一个钱包。后来的甄妃,明艳迷人,出类拔萃。光绪正要递给她如意,慈禧大叫:“皇上!”对另一个女孩噘嘴。皇帝事先被告知,他必须选择这个用嘴唇示意的女孩,因为她是慈禧的侄女,即后来的玉龙皇后。甄妃和她的妹妹金妃得到了钱包。
后来因为更多的原因,甄妃与慈禧太后产生了很深的矛盾。除了光绪皇帝,没人敢对甄妃好。只有大公主偷偷照顾她。甄妃也经常向大公主哭诉,说万一有什么大变故,一定要救出大公主。八国联军进犯首都时,慈禧随光绪西逃。临走时,她命太监把甄妃推进了紫禁城的井里。此时,大公主已经在宫中避难了。慈禧也趁大公主不在,杀了甄妃。大公主回到宫里,得知甄妃死了,非常难过。她经常对人说:“我为简感到难过。”
光绪皇帝死了,慈禧太后也死了。前后只有一天。大公主含泪前去吊唁。她所看到的使她悲伤和愤怒。她一生中从未发过这么大的脾气。
皇帝和皇太后的遗体在左右,搁在床板上,但尚未下葬。床板前有两支蜡烛,只有两支蜡烛,像鬼火一样闪着光,满眼萦绕。进去了就像进了鬼屋一样恐怖。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宫里的大臣们都在忙着继承人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宦官们慌了,但他们不懂丧葬礼仪,没有主心骨。他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该做什么。
大公主叫来了管事的太监,训斥道:“你们这些人简直不像话!太后死了,找不到人了!如果我今天不站出来,还有谁能?!"
她立即开车去找溥仪的父亲,一进门就勃然大怒,大声训斥他:“今天你大喜!你的儿子成了皇帝!你是摄政王!宫古太后对你不好吗?如今太后死了,丧事在即,你却很无忧无虑,无动于衷,在家里坐得住!”
摄政王非常害怕,赶紧召集王公大臣商量成立“治丧委员会”。有了一点人手,大公主开始分配任务,调动人员,安排各种礼仪。直到下葬,皇宫都井然有序。女王胆小无知,摄政王无动于衷。皇帝才三岁,什么都指望不上。大臣太监各怀心思,要不是大公主把一切都安排得整整齐齐,连丧事都是乱七八糟的。
慈禧的养女没有收养错。
连外交大臣的夫人都说大公主是清朝的一等女人。有德行,有尊严有修养,善言辞,好应酬,好字画,外表又是那么安静不张扬。可惜我什么书都没读过。如果我也能像德龄公主一样去国外旅行,看看世界的大势,不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杰出人物!
其实大公主懂点外语,视野也没那么狭隘。她尽了最大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德龄公主(其实她不是真正的公主)从小随父亲生活在国外。慈禧太后回国后,留她在清宫住了两年。德龄不知道清宫繁琐致命的礼仪,摸不透慈禧的脾气。大公主只好教她怎么走路,怎么坐,怎么躺,怎么跟慈禧说话。德龄和大公主的关系也很密切,不仅给慈禧当外语翻译,还给大公主当外语老师。大公主那时候也不小了,还在努力学外语。当然,她的外语不如德令时,但对于与外交部长夫人的日常礼仪交流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
民国成立后,大公主深居简出,但并没有在社交场合消失。尤其在大清遗民心中,她还是大公主,地位一点都没变。
辽金皇室后裔万艳左贤曾亲见大公主,在《抗干遗风配件考》中有详细记载:
“民国初年,蒙古科尔沁亲王贡桑诺布获爱妃王之妹新觉罗氏,四十大寿,在什刹海会贤堂酒店设宴、唱戏、招待亲友。歌手包括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姜妙香、肖长华、金秀山、邱贵贤和程继贤。排场之大,布置之周,在当时是罕见的。满蒙公、贝勒、贝子等大臣齐聚,民国权贵纷纷到场。席子表面是燕翅席,上面摆着烤肉,堪称盛宴。这是所有家庭扶老携幼欢聚一堂庆祝生日的盛会。
下午三点,王宓的官员告诉恭亲王:“大公主的前门离这里不远。”宫主匆匆穿好衣服,给自己戴上皇冠,亲自到会仙堂门口迎接。宫王付紧站在二道门的内院。满蒙汉三朝的王公贵族轮番站在戏台庭院里。过了不一会儿,门前的帘子被掀开了,大公主在两个孙子的搀扶下,下了两套朱轮车,爬上台阶,上了门。宫主上前恭敬地跪下说:“你怎敢打扰公主?”大公主低声答道:“大喜之日应是。”走到第二道门时,龚走上前去,双手递给公主。大公主双手一混,王巩福晋恭敬地双蹲,低声道谢而至。扶着同学们走到院子里,工头成昆,礼部亲王,恭敬地请他们跪下。和王公大臣们一起跪下,表示敬意。庭院庄严肃穆,气氛安静。
进了大厅,寿堂在中间放了一把圈椅,一个人坐着。上铺铺的是杏黄寸蟒,左右各有几条。桌上放着一碗茶(有茶船),桌上放着小盒的银槟榔、豆蔻、沙子。大公主落座,长史妈妈将紫色大被褥放在大公主面前。龚立即跪拜六元素之礼。公主俯下身,低声说道:“敲礼,祝格格长寿,身体健康。”福晋倾身献茶,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锣鼓喧天,唱吧。
大约一个时辰左右,恭福晋王命长史传饭。这时候,四个仆人端着一个金漆桌面,摆满了一桌子:燕窝、鱼翅、银耳、海参等等。椅子旁边有两个桥墩,上面有一只烤海豚和一只烤鸭。开始邀请大公主吃饭。大公主一个人坐在方桌旁,两个孙子站着。特别邀请宫和清史近支夫妇协助侍候、敬酒、摆菜。大公主只喝了一小口寿酒,由龚陪着。大公主尝了尝主菜,用勺子喝了一口鸭汤。红印章已经戴上,他马上帮忙擦了手,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槟榔和豆蔻。
大约五点钟的时候,大公主靠了过来,宫示意他回自己的办公室。也就是他下令把长史传到外厢,声称大公主已经开始开车回屋了。整个大厅和整个医院立即站直敬礼。两个孙子和宫扶着大公主慢慢地走,感谢客人和主人的关注。所有的宾主都垂着手站着,异常的沉默。舞台上,仿佛开关被关了一样,依然如故,等着大公主离开再表演。这个大关口慢慢关闭了。
那时候她已经入了民国,荣寿谷伦公主还是那么端庄。魏昱可以想象。"
——这是蒙古王子的妻子爱新觉罗切的四十岁生日聚会。因为大公主的到来,人们的注意力全都变了,大公主成了主角。看她的排场和饮食习惯,是慈禧太后的遗风。虽然已经是民国了,但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严格保持着宫廷风度——可以说是颓废可笑,但对她来说,这是深入骨髓的风度,是与生俱来的,是终身保持的。不能说是故意装腔作势。
最让人惊讶的是,那些曾经的满清贵族,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依然过着老贵族的生活方式,不变,一丝不苟。民国以后,清朝的贵族们依然对大公主敬而远之。除了惯性,恐怕更多的是对大公主真诚的尊重。
据说清朝灭亡后,很多没有生计的人都去了大公主那里。她善良善良,拿出一些钱开了一个银村做生意,收留帮助了很多人。
这次参加宴会,她看起来很虚弱,话不多,吃得也少,但坐了两个小时,看梅兰芳的演技,说明她精神和身体都很好。荣寿公主死于1924年,享年71。
荣寿公主13岁时,被慈禧太后下嫁,嫁给了世袭一等公景寿的儿子智端。景寿早年曾娶道光帝的第六个女儿寿恩古伦公主为妻。父子俩都娶了居伦公主,是最显赫的皇族。但志端运气不太好,婚后半年就病逝了。丈夫去世后,荣寿公主作为太后的养女,回到宫中陪伴太后。在公主去世之前,西方的摄影技术已经被引入宫廷。从目前保存下来的照片来看,这位中年公主相貌平平,长脸大鼻子,眉宇间充满了威严和高贵。
荣寿公主出身高贵,从小目空一切。后来被王太后看不起,更加霸道。她出门,行人必须避让,车马必须停下来给她让路。光绪初年,副都Xi镇在路上遇到了公主的仪仗,他没能逃脱。车马争先恐后地违反公主的礼仪仪式。公主大怒,连人带马把她押送到谢伟衙门。喜珍被迫跪在公主的轿子前磕头求饶,才被释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荣寿公主的霸气渐渐褪去,无论是在太后面前,还是在宫廷内外,都结交了好朋友。据说载湉(光绪皇帝)登基后,恭亲王的家人非常嫉妒他。但荣寿公主能顾全大局,与载湉相处融洽。也有人说,慈禧太后想废除载湉的王位,她试图在慈禧太后面前劝阻她。荣寿公主府旧址位于北京东城大佛寺街,现藏于北京市中医院。早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