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惩治贪腐是史上最严厉的吗?

朱元璋惩治贪腐是史上最严厉的吗?

朱元璋,原名朱崇巴,生于元末乱世,家境贫寒。为了避免饿死的命运,他先入寺,后从军,在军队中当了一名士卒,对抗暴虐的元朝,后来改名为朱元璋。张是一件用玉制成的利器,寓意“杀死”,也就是说他是灭元的利器。最终从草根成为农民皇帝,建立了明朝。在他执政的30多年里,因为出身贫寒,也决定了他对农民的特殊感情和对贪官污吏的无比痛恨。

朱元璋惩治腐败的措施是无情的,读史是难得的。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最痛恨腐败,处理腐败最无情的皇帝。为了打击腐败,在明朝独树一帜的剥最后一根草的刑罚令人闻风丧胆。剥最后一根草,就是把贪官的人皮剥下来,用稻草填起来,缝成人形,做成稻草人,或立在衙门口,或放在当地土地庙门口,悬挂公开示众,以警示后继官员不可贪赃枉法。

在惩治腐败的道路上,朱元璋的残忍是世人公认的。但也有无奈。面对屡屡被杀的贪官,他曾无奈地说:“我想除掉贪官,但杀不死。”除了严刑拷打,朱元璋还采取了一些软化的措施。他不断关注对官员的教育,出版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教材,名为《醒世贪腐记》。在教材中,他详细计算了官员的工资换算成大米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需要多少劳动力等等。它希望用这些真实的数据来教育官员,从而诱导他们的同情心。

故事之一:朱元璋有一天早上突然问大臣们:“天下最幸福的人是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做状元最幸福,有的说高官厚禄最幸福,有的说富甲天下最幸福&;hellip& amphellip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了这些回答,摇了摇头。这时,一个叫万钢的老臣意味深长地说:“我觉得,敬畏法律的人是最幸福的。”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惊呆了。朱元璋听后,频频点头。万钢的回答,语言简洁,也堪称精辟。

故事二:朱元璋有一次把官员叫到宫里的一口井边,警告他们:“把俸禄留给井全。井虽不满,日日不竭。贪虽富,终为竹篮打水,家破人亡,人头不同。”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官员,老老实实做官,守着自己的俸禄,就像守着一口“井”一样。井水虽不满,天天可以用光,但腐败了可以富,但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恐怕到头来还是身败名裂。朱元璋的这段记述颇有哲理,被官员们称为“一井”哲学。当时很多官员深受启发,上任后在院内挖了一口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写有“警”字的石碑。

“敬畏佛法的人最幸福”和“一口井”这两个故事值得深思。我很佩服朱元璋肯定“畏法度者最幸福”,同时也很佩服他“守俸如井泉”的观点。“敬畏法律的人是最幸福的”道出了法律的本质,那就是剥夺违法者的自由甚至生命。“敬畏法律的人”往往是守法的。自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也不会经历人生最大的悲剧和痛苦。那些“不怕法律”的人,往往会成为违法者,最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失去自由,失去亲人朋友,甚至失去生命。“一口井”是一个账户。若其准,可守,则取之不尽。相反,如果太贪心,不仅享受不到“一口井”带来的快乐,还可能追到自己的头上。

朱元璋惩治腐败的三大案例

建国后,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理想。他想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拥有一支廉洁的官僚队伍。他的重要谋士刘基曾经告诉朱元璋,元朝失天下,贪得无厌。如果你想保持世界稳定,你必须加强法律和秩序。中书省有个林,这个就是因为贪财犯法被人发现的。但是中书省的宰相是谁呢?李善长、李善长守住了这个林兵,刘基却说保护不了,上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说:坚决执法!处决林兵。建国英雄之一是唐河。众所周知,唐河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有个叔叔把财产藏在常州,少交税。这件事被朱元璋发现了,应该受到惩罚。像常遇春这样的大臣来找这个唐河大叔说情,朱元璋说不行,坚决惩罚他。朱元璋惩治腐败毫不留情,没有商量的余地。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打击贪官、清除腐败的决心。如果说这两起案件中被执行死刑的贪官不多,那么在随后的三起大案中,被斩首的贪官和被牵连的贪官更是不计其数。

朱元璋反腐惩奸三大案之一,空玺案

第一个案子叫气封案,发生在洪武九年,1385。什么是空印?众所周知,一个人离开单位到另一个单位工作,需要介绍信。这封介绍信介绍了你的身份和你想做的事情的原因,这样你就可以拿着这封介绍信去做事情了。但是有时候出差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想去一些自己没想到的单位工作可能会开空白的介绍信。mdash& ampmdash什么都不写,抬头就不写,而是盖章。这种盖有公章的空白介绍信,明代称为“空印”。明朝有一个制度,规定每年年底要查天下各州郡的钱粮账目,检查是否准确,统计的是什么,有多少田地,有多少人,能交多少税,远程服务如何。这是一件大事。都道府县向布政司和省府请示,布政司带着材料到史静户部核对。什么是户部?农业部和林业部管钱,叫“钱粮考”。

在明朝,从各省到首都来回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如果资本测试时数字不准确,不准确,需要重新填写。没有公章不能再填了。填完要盖公章。如果一个很远的地方,很远的省,去南京考钱粮,数字不合适,就回去盖公章。几个月过去了,今年的工作无法完成。所以用空白印章,带一张盖了章的空白单据到南京验钱验粮,已经是由来已久的习惯。数字错了,重新填很方便,而且已经盖章了。

朱元璋发现了这件事,朱元璋说一定有内奸。他会惩罚所有使用空白印章的人,所有印刷空白印章的人会被处死,所有参与空白印章案件的人,而不是印刷空白印章的人,会被处以一百棍子的惩罚,并被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个官员叫郑世元,是湖广的判官,也参与了空印案。弟弟郑世礼给郑世元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委屈。怎么说呢?说你现在在处理我们的空印,其实你并不了解这个空印的具体情况。我们的空白印刷品只印了一半。什么是半印?众所周知,你开介绍信,有骑缝章。当你把它撕成两半的时候,你手里有半个印,底下有半个印,所以你拿走了半个印,而不是一个正式完整的印。他说现在处罚的空印都是半印,这半印不能挪作他用,更不能当汉奸。这是第一个。而且用了这么长时间,没人说不能用。其次,他说你要说不能用,就要提前说,要做出规定说空印不能用。你在规定之前就惩罚了所有这些人,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朱元璋说,不行。所以连这个郑世礼和郑世元一起被罚,送去做遥役。

很多人卷入了空气印刷的案件,所有使用空气印刷的人都幸免于难。朱元璋做的对吗?我想是的!为什么?钱粮的数字可以随便填吗?他关系到户口和税收。你的身材不合适。当我看到首都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我会改变他们。这种统计数据不能作为国家税收的依据。人民的负担怎么担,国家财政怎么收,都不行。显然,应该管理空打印案例。

*如此大力度的查办海豹突击队反腐行动,应该会让贪官胆战心惊,不敢再贪了。但是世界上还是有勇敢的人的。空印案杀贪官的血还没干,官员顶风作案。明初历史上,一桩惊天动地的贪腐大案即将被揭开。

郭桓案,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之二。

第二,我们正在谈论郭桓案件。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打击贪官,但效果并不明显。洪武十八年,全国各地官员来京接受考核,称为“朝觐考核”。你来京城朝见皇帝,同时要给他一个政绩的点评和考察。如果他有资格,那这个官员呢?一* * *有多少人?一个* * * 4100多人,只有430多人合格,大部分官员不合格。于是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采取严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反腐运动。现在我们来谈谈竞选。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郭桓腐败问题的曝光。

谁是郭桓?是农业部部长助理,林业部部长助理,财政部部长助理,内政部部长助理。侍郎、副部长郭桓做了什么导致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大范围惩治腐败?当时的大专利里只列了几项:第一,太平、镇江、广德几个政府,政府命令朱元璋减免一半的官田钱粮,但是郭桓在这些地方没有放一点粮食,那么这些钱粮去哪里了?郭桓分手了,这是一个...第二,郭桓从浙西接收秋粮,应该是四百五十万石。实际上他只上交了60万石,还收了一些纸币,加上粮食共计200多万吨,所以还有200多万吨被郭桓等人瓜分了。

朱元璋列举的郭桓的第三条罪状是什么?当时征粮,可以征粮本色,也可以折粮。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地方不产大米,我可以把它折成别的东西来交税,也可以把这个粮食兑换成钱,叫做纸币来交税。郭桓等人收税的时候,一石米兑换成两块钱,两块钱,但是除了这两块钱,他还向老百姓要什么钱呢?首先,

水足钱100文,即以船运,水足钱;

票价300文,说装船后要坐车,加300文;

吃饭的钱是100文,说这个人从马吃就得吃,再加100文;

国库钱100,管仓库,看仓库,我得帮你看着,谁也不能倒,加100;

篮子里的钱是100,这个粮食要装袋,打包,篮子里加100;

竹篮100,竹篮加100。我还得为堰河付钱

佛祖的钱是100。要运的话要去河边,走到河边,怕船在大风中倾覆。为了安全起见,沿途要拜神拜佛。水要花钱,人要花钱,100文。所以一石粮食有两张钞票,加了多少钱!这些税都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为了扬名立万,增加税收。这些东西都被像郭桓这样的人盗用了。

当时政府养马,养马的草是要人民来收的。郭桓接受了一些贿赂,不管是谁贿赂了他,他都被豁免了。他把这些负担分摊到其他没有行贿的领域,又是一笔钱。还有五谷入水,纳豆入水,也就是说五谷掺水,湿的放仓库,收集的豆子掺水放仓库。最后仓库里的粮食大量腐烂,甚至没有办法处理。仓库被拆除,大量粮食被掩埋。

如此大规模的腐败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重视郭桓案。他做了一个统计。他说郭桓的直接贪污数字是700万石,加上各种折扣和钞票,一* * *就是2400万石。朱元璋下令全天举行追悼会。怎么追?最后,钱送到了部里,郭桓手里,部里;从哪里来的,从十二个布政司,也就是当时的十二个省;把省里的官员给我审问。你说你的钱从哪里来的?嗯,大家都说是政府出的。好,把政府里的官员抓起来,再审问一遍;政府官员说他偷的钱来自国家,所以再次逮捕国家官员;国家说,我从县里发给我的;把县长带来问话。谁给你偷来的钱?然后就落到了这些行贿的人身上,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一些有钱不守规矩的人。无论在哪里发现,都会受到惩罚,一个都不会放过。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贪官把钱装进了口袋,倒不出来。我该怎么办?他们会到各个乡镇张贴帖子,发通知,要求摊派,老百姓出钱。本来是为了惩治贪欲,结果人民又增加了新的负担。朱元璋下令严惩,所以这一次的案子牵扯到了财政部和天下十二大布政司,凡是行贿和隐瞒事情的,都被称为“天下中产阶级家庭破产过半”。什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有钱人,这些有钱人勾结政府作恶。所以这个案子的规模非常大。

*为了惩治贪官,朱元璋多次砍下数千官员的头颅,他不惜承担官员对他的巨大冤屈。但这只是一部分。朱元璋不仅敢于大批处决贪官,还创造了无数令人背脊发凉的残酷严厉的刑罚。

上次说了,朱元璋规定,凡贪污六十两以上的,一律处死,剥真草。这个官员应该被绞死,以儆效尤。当地每个县都有一个剥皮的地方,叫皮场寺。郭桓事件后,朱元璋也使用了严厉的刑罚。什么严厉的惩罚?当时掌管仓库的一些官员是非常低级的官员。朱元璋做了什么?切断他的腿筋,他不能走路,他的膝盖被切掉,这个人就成了残疾人。但是不到半年,这个人继续违法。他怎么能违法呢?当时我送粮食到仓库,送了一批粮食拿了一个筹码,可能是竹签,然后就拿这个筹码发工资。人家送了十份食物,却出现了十三份薯片。为什么?因为仓库管理员和被处罚的人偷了芯片拿出来。朱元璋说,你看,我当初给他的惩罚并不严重。我切断了他的肌腱,切除了他的膝盖,然后他在脸上纹了个纹身。半年内他没有再犯。我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受贿?严厉的惩罚。

朱元璋的话里有两句话。他说:“我认为惩罚是残酷的。”我说这已经够残忍了。“听到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警告。”每个听到的人都应该被警告。“你的意思是救一些康明远之类的。,而他的四肢都断了,是不是意味着他注定要死,有无尽的忧虑?”他说,这个叫康明远的人是肢体残疾,虽然四肢不同,但还活着,恶习未改。“如果还卖官粮,国家怎么对待这种凶狠顽固的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惩罚,严惩,严惩,杀死?所以很多人批评朱元璋法律严苛,其实是被贪官污吏逼出来的。刚才我们提到了,仓库保管员受到了很重的惩罚,被砍断膝盖,挑断腿筋,在身上纹字,在脸上纹身,还有砍断脚和手。也叫“洗”,躺在铁床上往他身上浇热水,然后用铁刷一层一层刷掉肉。但这些折磨并不都有效,杀了一批又出来一批。我们批判朱元璋的酷刑,要有分析。这是什么?朱元璋使用的酷刑不是针对好人,特别是人民,而是针对官员、官僚、贪官。所以说到刑讯,就说这个朱元璋确实可恶,但是他不针对百姓,他保护百姓。

*在朱元璋亲自查处这两起大案之后,满清的文武官员已经不敢轻举妄动了。朱元璋看起来好像全世界的贪官都没有藏身之地。可就在他暗自庆幸的时候,没想到又一个大案就在他眼皮底下。

洪武三十年(1398),又发生了一起大案。我们说这个案子大,不是因为涉及的钱多或者范围广,而是因为朱元璋在这个案子上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决心。什么案子?伦欧杨旭案。明朝为了控制西番的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的茶叶换取西番的马匹,并将这种茶叶视为战略物资,禁止私自出口。因为你控制了茶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对你来说是必须的,把这个茶叶给了它就可以得到马匹,对国家有几个方面的好处,所以禁止私自出关。徐的丈夫伦瓯阳利用自己的皇族,让手下走私茶叶。这些人在地方上使用官车,擅自突破,不纳税,拒绝掌管,是打楚控关的专断官员。当地守门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得到这个信息后非常生气。他逮捕并杀害了伦欧杨,坚决处死他。伦欧杨是谁?刚才我们说他是徐。这个许和他美丽的公主是谁?是安庆公主。这位公主不是普通的公主。他的母亲是马皇后,是朱元璋最早结婚的夫妇。马皇后一生一共生了两个孩子,两个女儿,安庆公主是其中之一,是最亲的人,也是最心爱的人。谁也不能说情,伦欧杨就坚决杀了。因此,朱元璋为了建立自己官僚队伍的秩序,澄清官僚,巩固统治,不惜灭亲。

*朱元璋经历了三次大案之后,朱元璋躲在书房里,在举国恐怖的氛围中,开始全身心地写书。那么,这是本什么书?为什么朱元璋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集中精力写这本书?

刚才我们说了,朱元璋把他经手的很多贪污、作恶的案件编成了一本书,叫《大告》。他要求每家每户都有一件这件“伟大的大衣”。如果藏在家里,在试刑的时候可以减轻一度罪。就在大高发布的那一年,数万学子来京讲学大高,说我们都学了大高,皇上赏了我们。大家回去,是他组织了一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大高》中的这一减刑措施,在明代成为一项刑法制度。以后每当审判刑期时,都说刑期减了一级。可见,朱元璋重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利益不受侵害,明确官方施政。《大观》出版后,出现了《大观续集》、《大观三辑》、《大观军政》等专门针对武将、武官违法的案例。朱元璋编《大高》意图何在?刘三五,学士,有《大袄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

“日、中、外相皆平凡,不知圣心,贪墨。弊端的原因始于曹流,是罪魁祸首,为首的是郭桓。”

不久前,许多官员不明白朱元璋的意图,他们做了坏事,收受贿赂,枉法裁判。根本原因是曹六。从六部开始,从中心开始,下面不远。作为罪魁祸首,为什么是郭桓?谁是老板?它是财政部的副部长,农业部和财政部是它的副部长。说曹流原是成远之地,“受贿犯法,交通归之,害民也。”据说朱元璋不忍“无辜外人”,不能让那些人受到这种伤害,而“五刑相逼”,对他们施以各种刑法。下面两句话,“有罪就要活下去。”虽然你惩罚了他们,但是让他们不要再犯。“皇帝试图统治世界,但他不会把闲暇时间浪费在吃饭上。他还是一本书,以为天下为戒,爱民之心深。”皇帝要求治理天下,连吃饭都忙不过来。这本书也是他编的,他深爱人民。这是刘三五写给他的序言。朱元璋在基层。他出生在基层。他吃过苦,他知道苦是什么滋味。他有一段话,他说:

“这本书不是官员的话,也不是学者的文章,恐怕救不了我。我直说了吧,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蠢的都要救。这本书对管峻有益,而不是有害。”

我的话,这本书不是学者的文章,也不是官员或官员写的。是事实,我的文章并无恶意。所以大高的每一个案件虽然伴随着残酷的刑罚,但也伴随着一颗爱民之心。

*明朝初年几十年,朱元璋用其打击贪官的坚强决心,用其令人恐惧的严酷刑法,多次整肃官僚队伍。那么,在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批批贪官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刑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明朝初年的官场从此能焕然一新吗?

当时很多人对朱元璋的苛法非常不满。事实上,每个人都为自己担心。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学堂就有一门学科叫叶伯举。他给朱元璋写信,提出了朱元璋做错的几件事。其中一个叫“酷刑太复杂”,说你们朱元璋用刑太多了。他具体是怎么说的:

“我看了好几年了,所以也可谓是大有所益,且使此相踵。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分。信而黄昏猜者有之,昨日入而今日杀者有之。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寻找改变,得到了原谅和挽回。天下臣民不知所措。”

你什么意思,你每天都在惩罚别人。你只是上午任命他为官,下午就废了他。这些面团雕像怎么样?我不知所措。这一队官员怕所有人,每天都不能踏踏实实的生活。

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叫谢晋的学士上书朱元璋,也提出了他的刑罚太复杂的问题。他说,建国至今已经20多年了,“不变的法律很少,失败的总有人。”他说,没有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没有一天没有人犯错。“闻汝之怒,连根拔起岬蔓,诛其奸诈。没听说过大恩大德,在天下仰慕朝廷,回到家乡也一直如此。”你什么意思?经常听到你惩罚这个惩罚那个,却没听到你表扬谁。非常严格。

当时,官员们都很紧张。他们经常早上上班起来跟第一任妻子告别,说今天走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还好,晚上回到家,碰到老婆的脸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止这些。这样,虽然把贪官吓住了,但另一方面也把明初尤其是洪武时期的官员管理搞清楚了。在清代张编纂的《明史》中,有一部传记叫《清官传》,专门记载清官的传记。《官员传》中所列明的明朝正直官员,在洪武居住30年以上的,占全体民众的三分之二。这本《官员传》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段时间,我怕法律,我清廉爱民,所以能做官,治理彻底改变了。”这时候这些地方官都怕刑法,洁身自好,以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官员管理改变了新面貌。

朱元璋和雍正谁的效果最好?

个人认为雍正做得更好。雍正从根子上着手打击郭的贪腐,实行羡归公,发供养银,增加国家和官员的收入。自然腐败较少,故有“雍正无官”之说。至少朱元璋的惩罚手段和做法比雍正可恨多了。甚至到最后,很多犯人看到了带刑具的审判法官。

朱元璋的方法比雍正的强,而雍正帝惩治腐败的方法过于和平。财政赤字812万的时候,他只责令贪官赔偿,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过是抄了办公室经理和他弟弟的家。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和大哥都死于残酷的剥削和瘟疫,对贪官的了解比雍正还多。他主张严刑峻法,贪污620元(折合39648元)的官员一律剥皮,极大地打击了贪官的嚣张气焰,震慑了一大批官员,极大地约束了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