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发展史。

中国集邮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至1949)

中国的集邮活动是从国外引进的。1912年,“上海市集邮协会”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1922年,中国第一个中国集邮组织“中国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到1949,全国集邮组织近50个,会员总数约2万人。中国邮票俱乐部、广信邮票研究会和徐佳邮票俱乐部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集邮组织。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集邮活动的主要情况如下:

1.集邮者主要是外国公司、银行职员和商人。

在爱国集邮的推动下,他们从外国集邮者手中买回了大量珍贵的中国邮票。世界独一无二的产品“小字为圆的红邮票”被中国集邮爱好者周金爵先生以2500两粮银从第一收藏家费拉尔的邮政集邮品中买回,被誉为“中国邮政之王”。

2.收藏和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大庆大隆邮票、红色邮票和民国时期加盖的各种邮票以及相关的印章、邮票、邮票,同时收藏和研究外国在华邮政邮票和商埠信访局邮票。

1933年,集邮爱好者蒋先生的《中国第一枚航空邮简》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首届航空邮展中获得银奖,成为中国参加国际邮展并获奖的第一人。

3.出版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集邮书刊。邮骑(1926获纽约国际邮政展特别铜奖)、邮政编码、广信邮票、徐佳邮政出版物(1935获广信布鲁塞尔国际邮政出版物展奖)、国粹邮政出版物、现代邮政出版物。这些集邮书刊基本代表了当时集邮和学术研究的水平,现在已成为集邮的主要历史文献。

4.1965438+2004年7月,福州集邮爱好者在“福建展”展出中外邮票,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集邮为目的的展览。

1918年4月,集邮爱好者在常州公园举办的“邮展”成为中国第一个竞技邮展。此后,世界各地的集邮组织也举办了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最大的一次是5月份中国邮政局和广信邮票研究会在沪联合举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展”,1948。

5.中国邮政局为集邮爱好者提供服务,开设专门的邮票销售课程始于1934。后来,上海、北平、南京、Xi、重庆等15个城市的邮政机构相继设立了集邮局或集邮局组。

6.中国最早的邮票商出现在1909,一个是上海的李惠堂,一个是福州的“世界集邮俱乐部”。到1949,中国的邮商已经超过400家,大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1936 1,“中国邮商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但因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解体。

1949以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集邮组织的自筹资金,中国的集邮活动艰难而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邮活动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集邮活动逐步开展,基层集邮组织相继成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政府的支持下,祖国的集邮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1982,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65438-0983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成为成员国。这是中国集邮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1.集邮组织遍布全国。

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集邮协会。地、市、县三级集邮协会21,51,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集邮协会21,000。还有5个全国性集邮组织(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中国石油集邮协会等。).截止到1993,会员近200万。据不完全统计,集邮爱好者约有15万人。

2.各种各样的集邮活动。

集邮组织根据不同集邮层次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集邮日、集邮知识讲座、集邮知识竞赛、先进集邮事迹巡回报告、集邮观摩、集邮讲座、集邮征文、最佳邮票评选、集邮夏令营、短期培训、参观、集邮交流等。一些城市建立了集邮活动中心,为集邮者提供各种服务。

3.集邮展览常年不断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提倡展览以中小型为主,各地集邮组织结合当地中央活动组织邮展。其形式包括竞赛展览、观摩展览、专题展览、纪念展览、宣传展览、巡回展览等。从1983到1993,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已经举办了六届全国邮展。“93中国全国集邮展览”是最大的展览,有246件集邮品,1049帧,102件文献展品。同时,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的集邮者的集邮品也应邀展出。首次设置565,438+0个邮政展位,来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和中国台湾省的65,438+00名邮政商家参加了销售活动。邮展期间,举办了集邮报告会、新中国集邮研讨会、邮展战略研讨会等活动。已成为国内历史水平最高、展品最全、活动最多的全国性邮展。

1982以来,我国积极选送集邮品和集邮文献,参加国际(世界)邮展。3个集邮品获得金奖,10获得金奖。

为加强对中国邮政展的领导和策划,1991成立了全国邮政展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展览通则》、《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展览评审通则》、《各类邮政展览评审特别规则》。

中国有3位国际邮展评委,36位国家级评委,58位省级评委。

4.组织集邮学术研究活动。

全国集邮联合会、各省区市和较大的集邮组织都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或研究小组,会员超过1,000人,基本形成了我国较大的集邮学术研究网络。根据我国集邮文化的发展需要和问题,不断扩大研究范围,统一确定研究课题,组织研究活动。研究内容涉及邮政史、邮票发行史、集邮史、集邮活动发展战略、集邮伦理、集邮与邮票市场等。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要求,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多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交流。仅集邮文化理论研究就在1992发表了450多篇研究文章。自1983以来,全国集邮联合会共举办了14次学术研讨会。集邮学术研究活动促进了中国集邮文化的发展,为集邮文化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总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组织编写《中国集邮词典》、《中国集邮史》、《中国解放区集邮史》(苏区卷已出版)、《集邮文化概论》。

中国还多次举办集邮理论国际研讨会,如纪念中国大隆邮票发行110周年座谈会、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60周年座谈会等,开创了国际邮票活动的新活动。

为规范我国集邮语言,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了集邮术语审定委员会,现已开始工作。目前已经分三批出版了300多个词条。

5.集邮出版物空前繁荣。

国内正式出版的集邮报刊有34种,总发行量约1.5万份,其中《集邮》、《中国集邮》、《中国青年集邮杂志》、《中国集邮报》发行量较大。

我国集邮书籍的出版不断填补空白,种类齐全,品种逐年增加。从1982到1993,国内出版了300多种集邮书籍。如《清代邮戳》、《中国解放区邮票史》、《苏联卷》、《大隆邮票纪念特藏》、《清代大隆邮票与邮政史》、《中国集邮年鉴》、《集邮基础教程》等。

6.通过新闻媒体推广集邮。

通过与新闻媒体的努力合作,当地集邮组织将集邮列入宣传报道,除报道动态新闻外,还联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和比赛。1993中国邮展期间,北京各新闻单位播出相关报道60余次。

7.大陆与台港澳集邮界的交流日益增多。

台湾省、香港、澳门的集邮爱好者每年都到大陆访问,参观邮展,进行学术交流。粤港澳座谈会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福建、琼台、香港、澳门集邮爱好者座谈会的形式。Mainland China、香港、台湾省和澳门成功举办了1994香港集邮展览。

8.加强国际集邮文化交流。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为FIP和FIAP的成员后,积极参与两个国际组织的活动。我们还主办了1988和1992 FIAP执委会会议;多次邀请国际知名集邮爱好者来华讲学;我们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联展、互展和互访活动。我们的国际交往在不断扩大。

中国集邮史上的第一次。

1905年,中国最早的(官方)邮票目录《光绪四至三十年邮票简述》在《邮务公报》上发表。

中国最早的邮票商出现在1909。一个是上海的李惠堂,另一个是福州的“世界集邮俱乐部”。

1965438+2004年7月,福州集邮爱好者在“福建展”展出中外邮票,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集邮为目的的展览。

1918年4月,集邮爱好者在常州公园举办的“邮展”成为中国第一个竞技邮展。此后,世界各地的集邮组织也举办了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最大的一次是5月份中国邮政局和广信邮票研究会在沪联合举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展”,1948。

1922年,第一个民间集邮组织——中国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后刊)。

65438-0926年,周金觉主编的中国人民集邮文献《邮骑》在美国国际邮政展上获得一等奖(特别铜奖)。

1933年,集邮爱好者蒋先生的《中国第一枚航空邮简》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首届航空邮展中获得银奖,成为中国参加国际邮展并获奖的第一人。

1934,中华邮政开始开设“特种邮票销售课程”。

从65438到0948,中华邮政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特别邮票展。

1950年,中国官方集邮首次在国外(捷克)展出。

1955,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北京开业。集邮杂志创刊了。

65438-0957年,中国集邮爱好者首次参加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支持的国际邮展(苏联),蒋志方获得金奖。

1982,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

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参加了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第一届全国邮票展览会(北京)。

65438年至0984年,中国集邮爱好者首次参加主办的世界邮展(西班牙),陈、、获得大银奖。

1985,中国邮票博物馆开馆。

1987期间,中国集邮爱好者首次参加FIAP主办的(第三届)亚洲邮票展(新加坡),常增树获得大金奖。

1989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台湾省集邮爱好者首次参加全国邮展。

65438-0996年,第九届亚洲邮展在北京举行,中国集邮爱好者沈增华获得国家奖。

1999,中国’99世界邮展在北京举行,沈增华获国家奖。

/linxiang/jyh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