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历史需要掌握什么?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大纲(七年级上册)

一、熟记:元谋人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元谋人:(1)时间:约1.7万年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1)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内。(黄河流域)(3)主要生活条件: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会用自然火群居。

第二,了解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情况

1,半坡人:(1)时间:约6000年前。(2)地点:陕西省Xi市半坡村,黄河流域的代表。(3)主要生活条件:磨制石器广泛使用;种植谷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使用陶器(称为彩陶)。

2.河姆渡人:(1)时间:约7000年前。(2)地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长江流域的代表。(3)主要生活条件:磨制石器广泛使用;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住在干栏房里。

第三,了解颜地、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1,颜地:人称神农,教人种田,是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创始人。

2.黄帝:有很多发明:造兵器,造车,造船,造宫殿。他的妻子雷祖则发明了养蚕和缫丝技术。

3.华夏族的形成:颜地与黄帝部落结盟,后发展为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4.姚舜禹:相传,黄帝之后,姚舜禹是中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当时采用的是退位制度,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退位的依据:德与才)

于:他是治水英雄。

第四,记住夏朝是什么时候谁建立的。

1、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政治制度:从一开始,王位世袭制就取代了退位制。(“公共世界”变成了“家庭世界”)

五、了解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实行西周分封制。

2.内容:纣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授地于民”,诸侯管理地方事务。诸侯必须接受纣王的领导,定期到周氏朝觐、朝贡、侍奉,保卫纣王。

3.功能:通过逐步分封,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密切,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6.通过商鞅变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1)编户口,加强处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是私有的;5)实行县制;6)统一测量。

4.作用: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诸侯国,为以后吞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将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

七、了解甲骨文、金文、司母戊鼎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商代文字,称为“甲骨文”。我们国家有考证的历史,从商代开始,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起来的。

2.青铜器铭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也叫铭文。

3.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代表作是四羊方尊。

八、知道孔子与“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对教育的贡献:(1)兴办私塾。(2)提倡“有教无类”。(3)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4)提出对待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而知之。”

2.孔子的言行被弟子们编成了《论语》。

3.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各抒己见,形成不同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该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孟子,儒家,仁者,民贵君轻。

墨家墨子《墨子》爱而不攻。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治与中央集权。

道家庄子的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九、认识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了解秦国吞并六国的史实,认识陈胜和光武起义。

1.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意义: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陈胜、光武起义:(1)地点:大泽乡(安徽)(2)政权:张楚政权。(3)广告语:“王侯将相,你宁愿要哪种?”(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冷静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主动性。

十一、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1,加强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a、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乙、设立丞相、御史、太尉;c .在全国实行县制。影响:为后世封建王朝所用。(2)经济文化:统一计量、货币、文字(货币统一为圆方孔钱;以小篆为标准文本);后来,隶书普及了。功能: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3思想上: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④军事上:以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为目的;防备匈奴人。

2.评价:秦始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

贡献:(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巩固了统一,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影响深远。(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轨道,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4)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

郭:(1)统治是残酷的:沉重的税收,严厉的刑法和众多的军队徭役加速了秦朝的灭亡。(2)焚书坑儒:破坏文化,抑制思想。

十二、列举汉武帝统一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的统一措施:①在政治上,他接受了朱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权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置了一个李思的队长,在地方上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一个秘书监督地方官员。(2)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国子监,大力推行儒家教育;(3)军事上派出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4)在对外关系上,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进行交流。

2.评价:汉武帝是西汉成功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政治巩固的基础上,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统一的格局。梁武帝统一的举措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十三、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张骞出使西域:(1)目的: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月氏,攻打匈奴。(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后,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3)作用: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

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汉朝的繁荣昌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今天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正式管辖的开始。

十四、了解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论》。

1.造纸术:西汉初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麻醉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创举。被称为“神医”。

3.东汉杰出的内科医生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佛称为“医圣”。

十五、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记住《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1.佛教传入史实: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东汉初年,汉明帝派遣使节到天竺求佛,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2.道教:东汉末年,神仙方术与道教思想相结合,形成道教。主张通过修身炼丹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再现人间的特点。

3.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通史司马迁。被誉为传记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描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大约3000年的主要历史事件。(鲁迅称赞其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十六、知道三国形成的史实。

220年

曹丕定都洛阳。

221 222年

刘备定都成都,孙权定都建业。

十七、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流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理由:(1)南方战乱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2)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3)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发展。(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十八、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目的: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改汉服,学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