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和黑色高光的欣赏

没有,我是在豆瓣上找到的。

红色和黑色,两种对比色的并置,成为1830年司汤达的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小说的标题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不可避免的参照物,也不断引导读者反复揣摩和欣赏,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将两种颜色的对立作为小说的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他的另外两幅作品《红与绿》和《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就属于这一类。乍一看,书名似乎晦涩难懂,捉摸不透,但反复咀嚼这本书后,我深感这两种颜色确实凝聚了作品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专门学过美术、写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一定对此深有体会。

“红”和“黑”的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代表了小说主人公朱利安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红色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辉煌功勋,穿上黑袍成为牧师。从这个基本隐喻出发,有很多对假设:武功和神职人员,革命和反动,血和黑袍,激情和死亡,可以押红路和黑社会的轮盘,连的红黑勋章,……如何解读这个标题?如何理解整部作品?有没有可能通过作者的作品窥探作者本人?

红色和黑色作为两种有形的颜色在整部小说中多次出现,为思考这两种颜色的深层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主题提供了基础信息。

红色和黑色,首先表现了军职和神职的对立。生于拿破仑时代的玉莲,呼吸着那个时代充满刀光剑影和辉煌壮举的空气。他从小就立志出人头地,梦想过无数英雄伟人,决心像拿破仑一样仗着一把长剑摆脱卑微的贫穷,在1930年和1930年的战场上建功立业,成为一名杰出的将军。然而,就在他即将进入英雄时代的时候,时代在变,拿破仑被滑铁卢打败,被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复辟,普通青年通过个人聪明才智发迹的道路被堵死。于连是那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在今天被称为“世纪之子”。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不合时宜的悲剧与幻灭,苗赛用诗意的语言做了精彩的总结与表达:

“悲伤的一代年轻人生活在当时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里。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在地球上洒满鲜血的人们的血肉之躯。他们生于战争,也是为了战争。十五年里,他们梦见了莫斯科的雪和金字塔里的阳光。他们脑子里装着整个世界。他们看着大地、天空、街道和道路,但现在它们都是空的。人们对他们说,'去当牧师吧,'当孩子们谈论希望、爱、权力和生命时,人们仍然对他们说,'去当牧师吧!'"

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时代和社会都是空的,只有一条路可走:当牧师。当朱利安看到一个受人尊敬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争执中被一个小牧师打败,一个四十多岁的牧师挣的钱是拿破仑手下将领的三倍时,他明智地意识到,为了实现自己发迹的伟大计划,他必须改变策略。他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开始大力学习神学,希望把圣经和教皇作为自己向上攀登的垫脚石。他把对拿破仑的狂热崇拜和对帝国的记忆与向往埋在心底,却总是在言行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朱利安出现时,他正在偷偷阅读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回忆录》;他入世的第一步,去德国?雷纳尔夫妇当教师时,他们藏着拿破仑的头。他不仅怀有在复辟王朝统治下被视为不服从的敌对政治抱负和异端价值观,而且还将其行为外化。在那个打压他,勒死他,挤兑他的社会里,他时刻紧张,心理戒备,时刻准备着战斗。在这种战斗的心理准备中,他总是把拿破仑作为激励斗志的榜样,把拿破仑的回忆录作为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荣与梦想,幻灭与死亡也转化为红色和黑色。朱利安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只有一腔抱负和充满冒险精神。对他来说,生活是一场残酷的斗争,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和所有世俗的幸福而活,要么在破灭的希望中死去。他拒绝了好友富凯提供的一条平坦的致富之路,不想过安稳自足又平庸无趣的生活。他不能让岁月消磨他对荣誉的热情,而宁愿冒死去探索成功的捷径。他带着野心在崎岖的社会里孤军奋战,却得不到命运的眷顾,最终落败。失败的代价是失去生命。朱利安不怕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死亡、生存、永恒对于心智发达的人来说,仍然是“非常简单的问题”需要理解。在他看来,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争取个人幸福的伟大事业。白活了和死了没什么区别。当所有幻想的不可实现性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选择了拒绝求饶,因为即使他能逃脱司法的惩罚,苟延残喘,命运的审判也早已把他扔进了永恒的地狱。法庭上的最后一次发言是他一生中的绝唱。个体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在荣耀与死亡的较量中,在红与黑的纠缠中,从辉煌走向毁灭。

红与黑还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激烈冲突。于连属于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大革命新思想的影响,受拿破仑丰功伟绩的鼓舞,他早在内心就粉碎了自己心目中封建等级制度的权威,把个人聪明才智作为社会权力分配的唯一合理依据。他野心勃勃,意志坚强,在智力和毅力上远远优于那些在闲散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却因为出身卑微而处处受人鄙视。对自己地位的不满,让他对这个社会有一种天然的仇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诱使他进入上流社会。“因为被歧视的想法,主人公就像一匹受惊的马,随时随地准备全力以赴去战斗,去击退那些有权嘲笑和惩罚的人。这是一个与整个社会抗争的不幸的人。”同时,追求财富的第一步是离开韦里埃。"他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使他的想象力僵化了。"他想“拿起武器”,向上层阶级进军。他代表了资产阶级人格中最富有活力和进取精神的一面,与之相对的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他以平民意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以个人价值反对贵族出身。朱利安以个人为中心、反对封建思想的思想体系,决定了他与垂死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也注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他的聪明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但却招来了更多的仇恨。人们千方百计为他的成功设置障碍,最终彻底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后,在法庭上,他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为:“我是一个反抗自己卑微命运的农民。”

朱利安的不幸在于以火热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感情越来越淡漠的世纪。作为一个拿破仑的热情拥护者,一个对英雄业绩、伟大事业和自由的向往者,他从自己泛滥的感情出发,去寻找一种比现实生活所允许的更高、更智慧、更轻松的生活形式。而这个虚假的,世故的,冷酷的世界,一直带着敌意站在他的对立面。他曾经有意无意地向现实妥协,变得自私、虚伪、狡猾,他原本的理想主义逐渐被所谓“清醒”的理性火焰燃尽。然而,他毕竟不属于那个统治阶级。当他作为卑微的敌人被那个阶层彻底抛弃的时候,他突然从梦中醒来,绝望地脱离那个阶层,痛苦地回到自己真正的灵魂王国。但此时,他的生命即将结束,一个桀骜不驯的灵魂在命运坐标中短暂而崎岖的轨迹终于不再继续。鲜红的斑点最终被周围的黑色吞噬。

司汤达不同于巴尔扎克。在他眼中,艺术的重要任务不是描绘宏观世界,反映现存现实,而是将个体自我的微观世界扩展到大千世界。他通过于连的心灵反映了复杂的现实关系,并通过个体人物展现了时代和社会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都不可避免地内化到了主人公本人的精神世界中。连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是红与黑的化身。

历史的剧烈动荡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痛苦和眩晕是“世纪病”的精神根源对历史的反复失望、反感和怨恨,对拿破仑帝国的向往、缅怀和理想化是“世纪儿童”的基本精神状态。即使在这个时代,这两种情绪也有明显的印记,但他不同于那些沉迷于个人感情、找不到人生伴侣、性格单一而扁平的“世纪病”患者:他不像《塞纳古尔德》中的奥伯曼和《夏多布里昂》中的勒内那样因不满现状而逃避现实,也不像《巩四党》中的道尔夫和《苗赛》中的沃达丰那样因厌倦而寻求爱情上的被嫌弃,更不像《巴尔扎克》中的拉斯蒂涅和吕西安那样,除了名望他是启蒙运动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宾派,拿破仑的崇拜者。他为了寻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价值,投身于人生的战场。为了成功,他把自己的行为和真实的想法割裂开来: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把整部《圣经》都当成了谎言,却需要摆出一副温暖虔诚的面孔,把《圣经》和教皇的理论倒着读;我痛恨贵族特权,却又不得不以“痛定思痛”的热情打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给反动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在那个颓废的“上流社会”,他是唯一一个可以用冷静批判的眼光观察一切的人。他理解贵族阶级的僵化、保守和无能,理解耶稣会士的虚伪和贪婪,理解资产阶级暴发户的无耻。然而,他的人生目标驱使他进入“阴谋与虚伪的中心”,与那些“社会窃贼”打交道,最终达到分享他们的利益和特权的目的。

朱利安所有的武器就是:野心和虚伪。但是,这两种武器都不锋利。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他们往往会把锋利的边缘磨钝,或者褪去冷光。志是连行为的动力,是他获得理想人生的重要手段,但志在他身上表现出双重性。“它(指朱利安的野心)有时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有时又是一种朦胧的欲望。变化的情境可以让它沉睡,也可以随时唤醒它。事实上,它与反对的欲望或复仇的欲望相关联,并随着这种欲望的强度而波动。”甚至可以说,野心并不是连与生俱来的特征,它只是出于特殊的原因而产生的。朱利安是“雄心勃勃的,因为经过仔细的思考,他觉得有必要获得金钱带来多少欢乐”。或者说,“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朱利安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他雄心勃勃的计划中”。而当他在幸福的头上时,恰恰相反,“连不再去想他的野心,他的难以实现的计划。”当他获得十字勋章时,他所想的是“我应该按照授予我勋章的政府的意志行事”;当他征服了侯爵,接受了侯爵给予的领土、封号和骑士身份,以为自己所有的愿望都即将实现,喜出望外,原本的野心瞬间烟消云散。朱利安的野心并不是源于征服这个社会的根深蒂固的斗争策略,而是社会的接纳和认可是他野心的绝佳解药。再看虚伪。朱利安知道,在这个充满谎言和幻想的世界里,一套必要的策略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虚伪是掩盖自己内心寻求发展的最好工具。他也知道并暗暗宣称自己虚伪,同时又处处实践自己的虚伪。但事实是,他身上有太多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的特质,让他无法将那些被舆论称赞的角色演得尽善尽美。在伪装的实践中,他很少成功,往往在激起他极度厌恶和沮丧的时刻失败。在瓦伦诺斯家的晚宴上,当隔壁济贫院的穷人被禁止唱歌时,“连觉得一颗大泪珠滚落脸颊,尽管他有很多使用虚伪的经历”。心中的真实感受,在不经意间冲破虚伪的面具,豁然显露。在质疑自己的灵魂时,于连终于不堪虚伪的重负,再次面对灵魂的真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利安只是一个可怜的野心家和伪君子。

如果说殷切的志向是红色的,阴郁的虚假和虚伪是黑色的,红色不时被黑色染红,黑色往往会褪去,隐约露出它的影子。红与黑的主题在于连的对立与融合,在不断的争斗、妥协与渗透中层层铺开人物的命运,将作品的主题推向高峰。

红色,和谐,黑色,从这两种颜色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无限丰富的内涵。矛盾是所有解释的同一本质。一个现代诗人有两句诗:世界充满了色彩/色彩中有矛盾/所以世界充满了矛盾。作为结论,这些诗很难说经得起逻辑推理,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构成和运行的哲学视角,这是相当有趣的。每个人对红和黑都有不同的解读,从琢磨和体验中获得一些审美上的愉悦就足够了。